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的现实。加入全球化可能使后发展国家获得一次机会,也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跌入发展的陷阱。是把握机会还是跌入陷阱,取决于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正确与否。在这方面,日本成功参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吸取。
案例思考:日本128年中从后发展跨入发达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思考与练习】
1。简要说明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
2。对外贸易有哪些动态间接作用?它们是否都能起积极的作用?为什么?
3。简要说明进口替代战略模式?
4。简要说明出口导向战略模式?
5。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样的国家之所以没有通过贸易带动经济的增长是由于它们实行了内向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如果它们能够实行贸易改革,调整贸易战略,转向外向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贸易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请讨论。
9。1 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经济贸易()
【引子】(我们)必须理解什么造就了美国。
——乔治·W·布什(美国总统)评价美国新的移民法
为了集中研究商品贸易的基础和影响,贸易理论中一般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要素不仅在各国之间流动,而且通过改变各国的经济结构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本身会对各国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9。1。1国际劳动力流动概况
一般来说,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指的是劳动者可以自由跨越国界在不同国家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劳动者必须可以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自由选择;同时这种流动的目的一定是要寻找工作机会,即经济目的。它主要有移民和外籍劳工两种形式,其中“移民”即不是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的移民,而是通过办理一定的手续合法移民到其他国家。“外籍劳工”是指到外国临时工作,劳务输出就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劳动力流动形式。
劳务输出是指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以一定形式的组织机构派遣到国外工作。这种劳动力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获得经济利益,合同履行完毕劳动者回国,所以他们在合同限制、停留时间、社会福利等方面与移民都有着本质区别。劳务输出也可按提供劳务的内容分为生产性劳务输出和服务性劳动输出,前者是指劳动力在工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劳务,而后者主要是为物质生产和直接消费等方面提供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服务等方面。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一般从事技术含量低、投资不大、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国家都是劳务输出的大国,有些国家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主要是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工等直接参与物质生产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工程承包也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形式,发达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们的工程承包公司规模大、资本充足、技术先进、人员素质高,而国际工程承包的对象一般都是大型基建项目,所以发达国家的公司可以得到更多的工程承包合同。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不能改变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关链接】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史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4万—5万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人口迁移。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大规模人口迁移开始于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15世纪以来,大量的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有大部分黑人奴隶在运输途中死亡,但是到达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也超过了1000万。(2)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自由发展思潮的影响,欧洲的人口迁移规模很大。1900—1910年间,移民人口达到900万,每年大约有100万。英国工业发展时期所需的庞大劳动力队伍至少一半是由移民组成;同一时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一个后起的完全移民国家。(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为了躲避战乱,欧洲和亚洲的很多人口产生了大规模的迁移,同时许多新兴国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50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几个集中的劳动力市场,其中包括北美劳动力市场、中东劳动力市场和欧洲劳动力市场。
9。1。2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是十分复杂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N。Bhagwati)认为,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特别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如移民。在现代条件下,劳动力很难像大规模资本流动那样容易地进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移民的主体是劳动力在各国间的移动。
影响移民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拉的因素,另一类是推的因素。拉的因素包括: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设施等。就较高的生活水平而言,它几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向发达国家移民的主要拉力。人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设施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的又一个重要吸引力。从推的因素看,包括人口过多,就业机会相对过少等。因此,一些有潜力的人希望到有希望得到较满意的工作机会的国家去,以期解决收入水平低、工作机会少,竞争激烈而用武之地较少的问题。
移民或劳动力的流动与世界经济的变动周期,特别是移入国经济状况关系密切。当经济不景气时,流入国需要的劳动力要少一些,从而对流入劳动力的忍受能力要弱一些;相反,经济上升时期,需要的劳动力要多一些。因此,这种流动会随着经济状况而在流动方向上有所变化,其中政府政策越来越成为劳动力流动的调节力量,比如一些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或与政府持不同政见也会导致某种移民。但是无论何人,到新的国度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9。1。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福利分析
我们假设墨西哥代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低;美国则代表资本充裕的高收入国家。在允许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之前,墨西哥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口制成品。
如果我们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就会向美国移民从而造成墨西哥劳动力减少。表示的是墨美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横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劳动时间;纵坐标是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SL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时间越长,反之则减少。DL是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劳动力的需求由厂商决定。一般来说,工资越高,厂商愿意并有能力雇用的人数就越少,而工资低时,厂商的需求量就增加。
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的。两国劳动力允许流动之前,墨西哥的工资由于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而较低,假设相当于每小时1美元,美国的工资则因为劳动力的相对缺乏而较高,假定为每小时5美元。如果两国都放宽移民政策,墨西哥的劳动力就会向美国流动,假定为100人。结果是,墨西哥的劳动力减少,供给曲线内移,而美国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外移。在墨西哥,新的劳动力供给曲线(S′L)表示的只是留在墨西哥的劳动力,美国的新劳动力供给曲线(S′L)则包括了美国原有的劳动力和从墨西哥来的移民。在对劳动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移民的结果是:墨西哥工人的工资上升了,美国的工资下降了。
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什么时候能够停止下来,两国的工资水平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新的均衡点呢?如果我们假设劳动力完全自由流动,再假设移民完全没有代价,那么墨西哥的劳动力会一直不断地向美国迁移。墨西哥剩下来的劳动力的工资会越来越高,美国工人的工资则越来越低,以至最后达到两国的工资水平相等。两国的工资越接近,劳动力的流动就越缓慢。当两国的工资一样时,墨西哥劳工也就没有了高工资的引诱和刺激而不再移民美国了。至此,劳动力的流动才会停下来,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才会稳定下来。
但事实上这种两国工资完全相等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即使是在完全自由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如在欧洲共同体内)下,仍然会有一个移民成本的问题,从而造成两国工资的不等。对于移民来说,到他乡异国去谋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而言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种族歧视,使得劳动力在移民之前会认真比较所得的差异(假设信息是完全的)。除非美国的工资高到足以弥补这种移民的代价,否则墨西哥的劳工不会轻易到美国去。因此,自由移民的结果不是两国的工资相等,而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