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π∮谛枨蟮牟糠种荒苡山诩右悦植埂4耸保诠纳呒藕拖颜呒诺母@⑸私洗蟮谋浠I呤S啻觓+e减少到e,即减少了a,消费者剩余则大幅度增加了,即从c增加到c+a+b,比贸易前增加了a+b的部分。由此可见,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相反的,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尽管生产者的福利减少了a的部分,但是由于国际贸易,消费者的福利却增加了a+b部分。我们假定生产者剩余的损失可以用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来弥补,并且一单位生产者剩余等于一单位消费者剩余,那么也就是说该国的净福利增加了b部分。显然,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了。
(2)出口贸易前后的福利分析。表示贸易对出口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曲线S2表示出口国商品的国内供给曲线,曲线D2表示出口国商品的国内需求曲线。贸易前,该国X商品的供求均衡数量是Q2,价格为P3。此时消费者剩余是m+n部分,而生产者剩余是s。
开展国际贸易后,商品的市场价格由P3上升到P2,生产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供应。但是国内的消费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需求,供应大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出口加以弥补。此时,出口国的生产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福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剩余从m+n减少到m,即减少了n,生产者剩余则大幅度增加了,即从s增加到s+n+t,比贸易前增加了n+t的部分。由此可见,商品的出口提高了生产者集团的福利水平;相反的,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从出口国总体来看,尽管消费者的福利减少了n的部分,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生产者的福利却增加了n+t部分。我们假定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可以用生产者剩余的增加来弥补,并且一单位生产者剩余等于一单位消费者剩余,那么也就是说该国的净福利增加了t部分。显然,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了。
(3)贸易对参加国总体福利的影响。表示贸易对参加国总体福利的影响。我们考察了X商品进口和出口的市场情况,即进口国进口X商品,意味着出口国出口X商品。图中S′表示国际市场上的X商品供给曲线,也称为出口国的超额供给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也称为进口国的超额需求曲线。供求均衡点是E点,表示X商品进出口均衡水平。从需求方面看,X商品进口国(消费者剩余)的净福利为b,与此同时,X商品出口国(生产者剩余)的净福利为t。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和出口国的生产者,不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和出口国的消费者。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10。2。2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国际贸易对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可以使每个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呢?这里就必须了解,每个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他们也是劳动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他们在不同生产部门工作,可能在出口部门也可能在进口部门,他们并不一定可以像李嘉图模型中所说的,没有任何成本地自由地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要现实地分析国际贸易,我们必须超越李嘉图模型,关注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节将集中分析一个引入了收入分配的特殊模型——特定要素模型。
1。模型的假设
与简单的李嘉图模型一样,特定要素模型也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但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mobile),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specific),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假设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两种产品——制造品和粮食。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生产制造品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不需要土地。生产粮食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不需要资本。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同时,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各自只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如何确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呢?制造品的产出取决于在制造业部门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多少。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归纳
QMQM(K;LM)(10—1)
式中,QM表示制造品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M表示在制造品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同样地,粮食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FQF(T;LF)(10—2)
式中,QF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F表示在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劳动。从国家整体上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
LM+LFL(10—3)
【相关链接】特定要素
在模型中,我们假定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它们与经济中的某个特定部门保持着永久联系。然而,在发达经济中,农用土地所得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当经济学家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诸如美国和法国等国的经济时,他们一般不把要素特定性看成是永久条件而只看成是一个时间问题。例如,酿酒桶是用来酿造啤酒的,模压机是用来制造汽车车身的;它们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故这些不同种类的设备是产业特定型的。但是,给予一定时间,则有可能改变原来的投资方向,即从汽车厂转向酿酒厂或从酿酒厂搬出而投向汽车厂。从长期意义来看,酿酒桶和模压机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叫做资本的单一流动要素的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是一个调整速度的问题,即越特定的要素,在工业之间调配它们所需的时间越长。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要素其特定性究竟有多大?
相对于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而言,技术非常一般的工人的流动性似乎相当高,尽管不一定像模型中描述的那样。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劳动力在地理位置之间移动所需的时间。一个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当美国某州遭遇经济困难时,该州的工人会迅速地离开该州进入其他州;在6年之内,失业率会回落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一台典型的专用设备15—20年的寿命相比,或者与一个购物中心或一栋办公楼50年的寿命相比,这一时间要短得多。因此,劳动的特定性肯定不如大多数资本要素。另一方面,受过高技术培训的员工一般都固守其行业:一位脑外科医师也许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小提琴手,但他却不能在人到中年时再转行。
链接思考:1。特定要素与流动要素的区别有哪些?
2。请举例说明,哪些是特定要素,哪些是流动要素?
2。生产可能性
若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都给定,则制造业部门劳动配置得越多,制造业商品的产出就越大,而农业产品的产出就相应越小。显示了劳动投入和制造业商品产出的关系。生产函数QM(K;LM)曲线的斜率就代表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可以看出,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一单位增加的劳动所能生产的制造业商品是逐步减少的。
说明同样的内容。MPLM曲线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是劳动投入的函数。MPLM曲线以下阴影部分为商品的总产出。可以看到,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总产出也增加,但是边际产品却逐步减少,因此,总产出的增加幅度也是逐步减少的。
通过劳动力在两部门的不同配置,我们可以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增加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该部门的总产出增加,但其边际产品下降,而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品上升,这意味着本国生产的制造业商品越多,以农产品表示的制造业商品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这一点。
3。价格、工资和劳动配置的决定
每个部门最终会雇用多少工人依赖于产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率,而工资率又依赖于两部门各自对劳动的需求。
企业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每个部门,企业主都会使雇用的工人达到边际人时的产出值与小时成本相等的那一点。制造业部门边际人时的产值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每单位制造业商品的价格,即PM·MPLM,农业部门边际人时的产值为PF·MPLF。由于劳动力是可移动的要素,因此他在两部门的工资必然相等,否则他就会从低工资部门流向高工资部门。我们令W为劳动的工资率,则:
在制造业部门必然有:
PM·MPLMW(10—4)
在农业部门有:
PF·MPLFW(10—5)
同时,总就业必须等于总的劳动供给:
LM+LFL(10—3)
把这三个方程式用图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给定时,每个部门的工资率和就业是如何决定的。它的底线长度代表总的劳动供给L。从左到右衡量在制造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从右到左衡量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PM·MPLM是制造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乘上价格PM,它代表了制造业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相应的,PF·MPLF是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它是从右向左衡量,反映了农业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点E为均衡点,它恰巧满足上述三个方程。在这一点上,工资率为W1。这时,两部门对劳动的需求总和正好等于劳动的总供给。工资率和劳动力在两部门的配置就共同被决定了。
4。商品价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