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的成长,它们还往往会采取较为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
4。国内经济状况
当一国国内经济发展滞缓,尤其出现经济萧条,进而失业增加,国际收支失衡,外贸逆差扩大,产品竞争力下降时,它就会倾向于阻碍和排挤外来商品的输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之,如果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兴旺繁荣,国际竞争力上升时,其对外贸易政策中的自由主义成分就会增加。
5。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不同的贸易政策对本国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影响,如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出口集团、进出口贸易商和消费者,但不利于进口竞争集团,因为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条件下,这个集团生产的商品面临着进口产品的有力竞争。因此,一般说来,那些同进口商品发生竞争关系的行业及其外围组织,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坚力量,而以出口商品生产部门为中心的参与许多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力量,则是自由贸易的推崇者。这两股势力的力量对比,有时也会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取向。
6。政府领导人的经济理论与贸易思想
虽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是由国家立法机构来进行的,但是政府机构尤其是政府领导人往往拥有某些特殊的合法权利,如美国国会通常授予美国总统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某些对外贸易法令、进行对外贸易谈判、签订贸易协定、增减关税和确定进口商品数量限额等权力。因此,政府领导人的经济贸易思想也是影响一国贸易政策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7。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国往往对那些政治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上不与自身构成威胁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而对那些政治上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则倾向于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总之,一国倾向于选择哪种类型的外贸政策,主要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使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贸易分工利益最大化,或者说,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14。2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14。2。1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不仅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8世纪70年代,英国建立的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发展急需开放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销售产品和满足原材料的供应。经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长期斗争之后,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终于代替了高关税保护政策,在英国确立了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
英国先后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法》和禁止出口的法令,为自由贸易清除了法律障碍。1849年和1854年,英国全部对外开放了沿海贸易和殖民地贸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英国《谷物法》的废除是19世纪自由贸易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2。减少应税商品数目,降低关税税率
19世纪初,英国的关税法令达1000多件,农产品、棉布、羊毛制品进口的关税率均在70%以上。1825年英国开始废止旧税率,建立新税率;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对所有输出品的限制;制成品进口平均税率限定在30%左右,原料进口税率为20%。1841—1862年取消了1119种商品的进口税,使英国成为自由贸易的国家。
3。取消贸易垄断,下放贸易经营权
一是1813—1814年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把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经营权下放给所有的英国人;二是放开殖民地对外贸易的管制。为了防止外国的竞争,在18世纪,英国通过保留航运特权、给予殖民地货物特惠关税,以及禁止殖民地对外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等政策,对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实行管制。1849年《航海法》被废止后,通过《关税法》的改革,英国取消了对殖民地贸易的管制,废止了对殖民地商品的特惠税率,准许殖民地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建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关系。
4。建立多边优惠贸易关系
出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英国主动与外国签订带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条约,稳定贸易关系。1860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自由贸易条约,即著名的《科伯登条约》。该条约在国际贸易关系史上第一次引进现代意义上的“最惠国待遇”条款。19世纪60年代,英国分别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德国等陆续签订了8个类似的条约,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多边优惠贸易网络。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阶级贸易保护政策的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19世纪中叶英国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和贸易金融业的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为后来世界各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典范。
14。2。2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家化,彼此之间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进口的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的倾向。
1。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一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已经降到4%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5%左右。
二是组成区域性贸易集团,在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普惠税和特惠税制度,给予进口关税的优惠待遇。
四是放宽进口数量限制,增加自由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绝不是当年英国自由贸易时代的重现,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战后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它是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跨国公司大量出现都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2)它是一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历史上的自由贸易主要在欧洲国家间展开,而战后贸易自由化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其中或受到影响。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符合美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需求。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关贸总协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均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作为理想的政策目标。
(5)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战后的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则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6)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极不平衡。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外的贸易自由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14。3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4。3。1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详见第7章7。1)
14。3。2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政策(详见第7章7。2)
14。3。3超保护贸易政策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成为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潮流。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1)它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幼稚工业,以增强其自由竞争能力,而是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国内外市场的垄断。(2)保护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产阶级。(3)保护的手法也趋于多样化,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不过就美国而言,其对外经济政策的自由贸易成分越来越强,这反映出“金元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的战略姿态。
14。3。4新贸易保护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赶超美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进入滞胀的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加大,国内贸易保护的呼声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兴起。
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主要特征:
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保护对象由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劳务部门及知识产权等。工业品方面,从纺织品、鞋、陶瓷、胶合板等“敏感商品”到钢铁、彩电、汽车、计算机、数控机床、半导体等皆被列入保护范围。服务贸易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在签证申请、投资条件、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保护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