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其他国进口的衬衣保持高关税,而墨西哥却没有采取相似的税率,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一件衬衣,譬如说是从孟加拉国运到墨西哥的不被装上开往芝加哥的卡车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从墨西哥运往美国的商品仍旧要经过海关检察,只有当有充分的文件证明这些商品是地道的墨西哥产品而非由第三国转运过来的,才能免关税进入美国,即实行原产地原则。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件地道的墨西哥衬衣呢?如果衬衣来自孟加拉国,但是由墨西哥人钉上扣子,这样的衬衣恐怕不能算墨西哥产的。但如果除了扣子之外,整件衬衣都是在墨西哥缝制的,那么这件衬衣应算做是墨西哥产的。因此,自由贸易区不仅要求各国继续在边境检察进口货物,而且还需要制定一套详尽完备的原产地原则,以确定某种商品是否符合免税进口的条件。
因此,尽管原则上是自由贸易,但像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自由贸易协定所造成的沉重的日常文件工作负担有可能成为自由贸易的重大障碍。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简称cu)。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或其他统一限制措施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关税同盟是比自由贸易区层次更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其特点是,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关税,因此,成员经济体之间不再需要附加原产地原则。这样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关税同盟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比自由贸易区大。欧共体最早于1968年7月建成六国关税同盟,以后又于1977年实现九国关税同盟,1992年建成十二国关税同盟。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三国关税同盟是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组成的关税同盟。而比利时和卢森堡早在1920年就建立了关税同盟,二战中,荷兰加入比卢关税同盟,组成比卢荷关税同盟。另外,安第斯条约组织、西非共同体、东非共同市场等也属于这种形式。
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关税同盟也具有某种局限『性』。随着成员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各成员国的市场将完全暴『露』在其他成员国厂商的竞争之下。各成员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需要采取更加隐蔽的措施,如非关税壁垒。尽管关税同盟成立之初,已经明确规定了取消非关税壁垒,然而非关税壁垒措施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因此关税同盟包含着鼓励成员国增加非关税壁垒的倾向。同时,关税同盟只解决了成员国之间边境上的商品流动自由化的问题。当某成员国商品进入另一个成员国境内后,各种限制措施仍然是自由贸易的障碍。
(4)共同市场(mon market;简称cm)。其特点是在成员国(地区)之间实行关税同盟+要素自由流动。例如欧盟,除了在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各自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甚至企业主可以享有投资开厂办企业的自由。欧洲经济共同体在80年代接近发展到这一水平。1994年1月1日开始运行的南美洲共同市场,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勃勃生机。
(5)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简称eu)。其特点是共同市场+宏观政策协调,例如所有成员国采取统一货币,并形成统一货币区。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并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如欧洲经济联盟和1991年已解散的经济互助会。
(6)完全经济一体化(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目前世界上尚无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完全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经济同盟的全部特点,而且各成员国还统一所有重大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福利政策、农业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及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并由其相应的机构(如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这样,该集团相当于具备了完全的经济国家地位。完全经济一体化和以上几种一体化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拥有新的超国家的权威机构,实际上支配着各成员国的对外经济主权。1992年2月7日,欧盟十二国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联盟,从1993年1月1日生效。条约议定,到1997年或最晚不超过1999年,欧洲联盟将实行统一的社会政策,普遍的欧洲公民权利,统一的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高度协调的防务和外交政策等。1995年12月15日欧盟首脑会议已就统一货币名称,起用日期达成了共识。特别是2002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多数成员国之间的流通,就标志着欧共体迈进了完全经济一体化的阶段。
以上六种经济一体化形式,虽然依次反映经济一体化的逐级深化,但一体化的不同层次并不意味着不同的一体化集团必然从现有形式向较高级形式发展和过渡。也就是说,阶段之间不一定具有必然过程。此外,一体化目标有高有低,结合范围有广有狭,但是都涉及成员国将局部权力让渡给共同体的问题。权力让渡的程度,一般都取决于一体化目标的高低。
2。按一体化的范围分类
(1)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这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与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属此类。
(2)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这指区域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就属此类。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1)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ion),又称横向一体化。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来看,现存的一体化大多属于这种形式。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
(2)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又称纵向一体化。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如1994年1月1日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联系在一起,使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之间在经济上具有更大的互补『性』。
19。1。3 区域经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及其原因
1。区域经贸一体化产生发展的进程
二战后,出现了两次区域经贸一体化浪『潮』: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以欧共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继组成。1958年1月1日欧共体组建并生效;1960年5月30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运行;1961年6月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1960年美洲共同市场建立;1961年东非共同体建立;1964年中非各国联盟建立;1965年阿拉伯共同市场建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
这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组织主要致力于贸易的自由化,即在参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寻求邻近地区内较高程度的自由化,尽管成效不同,但客观上都促进了各一体化的组织内贸易及经济的发展。
(2)西方经济1973—1982年间的持续低增长刺激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同时又促进各国试图通过扩大市场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这种矛盾『性』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2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
最先发动第2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是已运行了20多年的欧共体。1985年6月欧共同体决定,在1992年底以前实现成员国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称为欧洲联盟;1992年2月7日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决定在实现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
在北美,1988年1月20日美国、加拿大两国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随后墨西哥申请加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共同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从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在亚太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非官『性』质的论坛式的松散组织。80年代中后期,亚太国家和地区希望建立一个有『政府』官员参加的组织,其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以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为背景,1989年末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简称亚太经合组织。这是迄今为止亚太地区官方级别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2。区域经贸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区域经贸一体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它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原因。概括地讲,一是战后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二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有可能建立以国家出面的经济联合。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有:
(1)社会生产力国际化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这种趋势要求生产的发展突破国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科技情报进入国际交流,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但是,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