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萘扛撸猿菁廖叫郧浚灰琢苋堋�
三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的颗粒的单位质量阳离子代换容量远远大于黏土颗粒,为黏土颗粒的4~20倍。因此,对除草剂的吸附作用更强,在一定程度上能阻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有机质含量与吸附程度的相关性高于黏土胶体,特别是在低有机质范围内。
四是土壤pH。土壤pH主要通过影响吸附及除草剂与土壤成分的化学反应而影响淋溶,pH高时,均三氮苯类除草剂易质子化,使黏土与有机质的吸附较少,大部分除草剂处于土壤溶液中,有利于淋溶。
五是其他因素。土壤通透性强、水流量大时,除草剂淋溶性也相应增强。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也很重要,0。5小时降雨5毫米时土壤水分的淋溶深度小于5小时降雨5毫米的淋溶深度。如果除草剂被土壤牢固吸附,就不会淋溶;若除草剂易溶于水而无其他因素干扰,就容易淋溶。
pH还影响某些除草剂的活性,或增加对作物的药害或增加除草剂残留量而影响下茬作物。除草剂与土壤pH的关系如表14…3。
表14…3 pH对除草剂活性的影响
续表 14…3
(三)风蚀
在干旱条件下,施药后刮大风,可将地表土壤颗粒与除草剂一起刮走,严重影响药效。北方苗前施除草剂时常遇干旱、少雨、多大风,为避免风蚀,施药后应用旋转锄混土或用中耕机培土2厘米。
(四)水蚀
苗前施药后降大雨,可引起地表径流,水溶性大的除草剂可随水流走。地不平,除草剂可从高处向洼地流动,高处降低药效而低处药效好,但有可能造成药害。
skbshge
二、化学因素()
(一)光化学分解
一些有机除草剂在日光照射下除草剂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丧失除草活性,这种光化学分解作用是在波长40~4000?的紫外光下进行的。光化学分解过程是除草剂的电子从光源吸收电磁辐射,吸收的辐射能使除草剂转变为不稳定的分子结构,然后进行一系列变化。除草剂分子结构对光的敏感性、紫外光供应的能量及除草剂分子对光的吸收量均影响除草剂光化学分解的速度。
大多数除草剂在溶液状态均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化学分解。溶液厚度和溶液中除草剂浓度影响光解速度。降雨少、辐射强的地区光化学分解作用迅速。不同除草剂品种的光化学分解作用差异很大。其中氟乐灵等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最易光解,取代脲类、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喷洒于土表也能光解,均三氮苯类比取代脲类光解速度慢。施药后采用混土施药法把除草剂混入土中可防止光解。
(二)吸附
土壤有机质和无机胶体(主要为黏土粒)是吸附除草剂的主要载体。土壤对除草剂的吸附有以下3种方式。
1.物理吸附 这是一种表面结合作用,除草剂分子及胶体表面组成成分的特性不变,物理吸附不需要能量,氢键只短暂发生,易于进行解吸附。
2.化学吸附 包括离子交换吸附、氢键吸附、质子化吸附、配位复合吸附等。发生吸附时除草剂及土壤胶体表面的完整性发生变化而互相牢固结合,需要能量,解吸附缓慢。
土壤对除草剂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田块、不同环境,特别是不同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对除草剂的吸附有很大差异。
有机质含量为2。5%~5%的土壤,除草剂的用量主要受土壤黏粒的影响,随着黏粒含量增加,用药量也要相应增加。土壤有机质低于2。5%或5%~10%时,除草剂的用量直接受有机质含量影响。当有机质达到12%~15%时,多种除草剂均被强烈吸附,尽管增加除草剂用量仍难发挥药效。因此,使用除草剂时,要有一定量药剂使土壤吸附容量达饱和后,除草效果才能增加或提高。当有机质含量超过7%时,不宜用苗前除草剂。有些除草剂由于吸附量高而不经济,有机质含量超过5%就不建议施用了,如利谷隆、莠去津。在有机质和黏粒含量高的土壤中,保持除草剂的时间长,被吸附的除草剂能缓慢释放,但难以达到除草的目的。
3.与土壤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形成非水溶性物质及化学配合物。这些反应会使除草剂失活。氧化—还原与水解反应在土壤中可同时发生。有些除草剂与土壤中的Ca2+
、Mg2+
等二价金属离子反应,形成不溶性盐类。有些除草剂与土壤中的铜、铁、镁、镍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
skbshge
三、生物因素()
除草剂施用后,可被作物和杂草所吸收并降解。
施入土壤的除草剂主要被微生物降解而消失。土壤中参与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在细菌中主要有Achromobacter、Agrobacterium、Arthrobacter、Bacillus、Corynebacterium、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
,放线菌有 Nocardia、Streptomyce
s;真菌有Aspergillius、Fusarium、Trichoderma
等属。通常是多种微生物降解一种除草剂。这些微生物能够改变和破坏除草剂分子结构,使其丧失活性。
除草剂降解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停滞期或富集期,在此期间微生物群体增加,酶的诱导作用增强,通过这个时期后,微生物开始分解除草剂。停滞期后进入“富集期”,微生物迅速降解除草剂并利用除草剂降解物,“富集期”可持续很久。当微生物再次接触同种除草剂时,“停滞期”不复存在,能直接降解除草剂。例如,在同一地块连年使用氟乐灵后,持效期逐步缩短。
微生物对除草剂的降解主要在0~30厘米土层中发生。凡是促进微生物活动的环境条件,都能促进微生物对除草剂的降解。如土壤湿度、通气性、温度、pH、有机质含量等,通常微生物活动的最适条件是: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通气良好,27℃~37℃,pH6。5~8,有机质含量稍有增加便显著促进微生物的活动。
了解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对环境保护和科学使用除草剂有重要意义。在生产中了解除草剂降解速度和半衰期,有利于合理轮作,避免除草剂残留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利用人为措施来控制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如通过灌溉可以加速降解,在土壤结冻前秋施除草剂可控制翌年早春萌发杂草,从而解决药效与春旱的矛盾。利用微生物抑制剂或缓释剂延缓除草剂的降解速度,延长除草剂的有效期。如甲草胺与熟石膏混合的片剂药效达4个月,以磷酸二钙作为惰性物质,以硬脂酸作为黏合剂的异丙甲草胺(都尔)片剂药效可达165天以上。
skbshge
四、土壤水分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苗前除草剂通过两种方式即杂草萌发、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土层,到达杂草吸收层。一是靠雨水将药剂带入土壤,能使除草剂均匀分布在土壤中;二是靠机械混土,这种方式不如雨水使除草剂的分布均匀。在土壤类型中,质地黏重的土壤比表面积大、孔隙多,能贮存较多水分。但在干旱的情况下,除草剂的分子则被牢固地吸附在土粒表面,较难发挥作用。水分过多时,发生解吸附现象,除草剂的分子游离在土壤水中,药剂脱离土粒的吸附随着水分的移动而流失。在适宜的水分情况下,除草剂分子处于吸附与解吸附之间,既不被土壤颗粒固定又不容易流动,很容易被植物根吸收而发挥正常作用。
用于水稻田防除杂草的许多除草剂,施药后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才能保证药效,并要求水稻田不漏水,不串灌,使除草剂在田间的浓度持续稳定一段时间。在水稻田施药后,因不同的除草剂对水层要求也不同,如敌稗、灭草松(排草丹)、二氯喹啉酸(快杀稗)等,施药前需把水排干,施药后24小时再进行正常水层管理。禾草敌(禾大壮)、丙草胺、苯噻草胺等施药后需保持3~5厘米稳定水层5~7天。
skbshge
五、除草剂用量的确定与持效期()
除草剂的用药量应是下列所需要的各种量的总和:①满足土壤缓冲容量所需药量;②在若干天内土壤微生物降解的药量;③在若干天内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损失的药量;④在若干天内防治杂草所需要的实际用量;⑤植物吸收的量。
用于防除杂草所需用药量比上述①、②、③种情况所消耗的药量小得多。生产中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测出①、②、③种情况的用药量。因此,应参考除草剂说明书上的推荐用药量,根据地块的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环境条件确定单位面积用药量。
由于药剂在土壤中的持效期差别很大,应根据除草剂持效期长短安排后茬作物,根据本地杂草种类、发生特点、演变规律选择除草剂品种及施药方法。土壤pH高时,莠去津、嗪草酮(赛克)等在土壤中的持效期显著延长,在使用时应加以考虑。
若除草剂的持效期只有1个月或更短,仅能防除当时发生或出苗后短期内发生的杂草,还需再施一次除草剂或采用机械等灭草措施才能控制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一般防除农田杂草,只需要药剂具有2~3个月的持效期,就能达到目的。如持效期在3个月内仍不能控制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就要选择持效期达3~12个月的除草剂才能控制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持效期超过12个月以上的除草剂多用于果园、林地或非耕地。
skbshge
一、温度()
温度对植物的呼吸有重要的影响,杂草的呼吸作用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强,在30℃~40℃时达到最大值。多种除草剂影响植物的呼吸,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作物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影响均较大。
在高温条件下,植物新陈代谢旺盛,对除草剂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