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识明珠不识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这一对。

    但是,她细小的眼睛里露出阴冷的精光还是范明前运气不好啊,那被拐六年是铁板定钉隐盖不住的。这种被拐走过,声名狼藉,还性情不定的小姑娘,确实不适合嫁皇族。还是嫁个同样出身的乡野村夫能活得更逍遥自在些。

    民间美女嫁王子,平民状元娶公主。从来都只是话本,是哄小老百姓庶民们高兴的。要不怎么会被记载进史书成了传奇呢。真要信了是会害死人的!

    她心乱如麻,反复思量。最终还是摇摇头走了。

    王夫人颓唐地坐下,范勉低声地安慰着她。

    王夫人满脸虚弱,浑身无力,仿佛被击垮了。她含着泪对范勉说:“大哥,想个办法吧!一定有办法让范瑛嫁给藩王的。我尽心尽力得代姐姐教养外甥女儿七年,不是想让她嫁个平民百姓丢人现眼的。我不甘心。”

    慢慢的,她长吸了口气,收敛了悲容,镇定了下。恢复了汝南王氏和京城候夫人的本色。算计着说:“即然瑛儿名声不好,就不要让她在京中亮相了,不给人们评头论足的机会。我们就悄无声息得打发她北嫁。京城跟北方甘陕两州,相隔千里,闲言碎语也少些。她直接嫁过去,就自然是实打实的封疆王王妃,坐拥北疆,食禄两省。”

    “事在人为。人做事,即要顺势而为,又要敢于拼抢。这桩婚事的成与不成,我看也在模棱两可之间吧。我们不试试,到底心不甘。只要咱们能看准时机,抢了先机,也许就能顺顺当当地嫁给藩王吧。”

    “云女官说得对。我们大不了就为瑛儿多准备些嫁妆。只要梁亲王九千岁这段时间不提出退婚,我们就全当做不知道。把范瑛直接嫁到北方藩地做王妃!瑛儿这么聪明机灵,一定能与小藩王好好相处婚姻和睦的。”

    范勉看着她满面坚决和憧憬。与亡妻一般样的争强好胜。忍不住心里难过。世事难料,很难天遂人愿,只可能会变得更糟。

第十二章碧云观() 
明前不知道王夫人和父亲在背后盘算的事。月余后,于先生和云老女官结束了教习辞别范府。说能教给范小姐的都已经教给她了。

    离别时,明前又喜又忧,还有些伤心。喜得是学业已经过关了,忧的是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等着她。伤心的是七年间她与两位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与女先生于秀姑,更是亦师亦友。于秀姑见她泪眼婆娑,拉着手不舍得放开。便笑说,自己住在中原钦州,非是天边,将来还会有再见面的一日呢。明前才收拾起了离愁伤感。而后的日子她如往常般的看书习字。

    ***

    清明时分。明前准备去京郊碧云观做一场小型法事,悼念亡母王玉贞夫人。顺便也让李氏去京郊的平民坟场去扫墓。

    四月二日祭日当天,明前拜别父亲范勉,带了养娘李氏、两名大丫环和几个仆妇婆子,又带了二十多名家丁护院。由范府二管事领队,带着两车祭品和布施等物,浩浩荡荡地去了碧云观。

    碧云观是京城地界最著名的道观。传说道家老祖老子骑青牛出关前,就在这里起程的。看到这片土地青丘连绵,碧空里盘桓着一团团绿云,老子感慨地说“碧云连霄,祥云盖世。此乃福瑞之兆,该是我道家道场。”他的弟子们便在此地盖起了一座巍峨大观。起名“碧云观”。经过了千载的经营,观宇连天,香火如炊,观田万亩道士千人。与京城东边的黄岗寺并称为大明朝的僧、道两大道场。

    元熹帝独尊儒术,但也对能“修仙成神长生不老”的道术,很推祟。皇太后董太后更是个专信长生术的居士。经常来碧云观敬香。碧云观都快成了董太后的家观了。

    范勉夫人王玉贞生下女儿四年后就病故了,年轻折亡,家人怜惜,便求了关系把她的牌位供奉在董太后专宠的碧云观道场。想借着太后恩宠也享尽香火。

    马车驶出范府穿过京城。明前和两个丫环小雨、雪珑,坐在头一辆马车里。她望着京城道路两旁的街坊市景,民生百态,便觉得心胸开阔。她本来就在山野间长大,从小满山乱跑,见惯了自然美景。这七年养在相府锁深闺,得到了泼天的富贵,也像是囚禁入笼的小鸟,再没有展翅飞翔的自由。小雨也睁大一双妩媚漂亮的大眼睛,渴望地看着车窗外。她也在相府憋坏了。

    车队出城之际,在午门遇到了意外的事。午门前的大街,赫然跪满了一片黑压压人群。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个身披麻衣跪倒在地哭喊哀嚎声。堵得午门附近水谢不通。这群人足足有数百人之多,边哭喊着冤枉边向皇城方向跪拜。午门前还站着很多衙门差役和军卒,把守午门,对着遍地哭喊叫冤的数百人置之不理。还强行驱赶开了看热闹的人群。场面很混乱。

    范府诸人吓了一跳。二管事面色凝重地率车队加快速度得经过午门出城了。马车里的范明前等人也很震惊,却不便追问。

    车队一路无话,又行了半个时辰便进了山区。官道尽头的青丘之顶,绿树红花隐映间,出现了一座古朴巍峨的道观。观宇连绵百里,气象恢弘,正是碧云观。一条官道上都是去碧云观进香的车马和行人,很拥挤稠密。

    车流忽然停下了,前方传来了阵阵喧嚣声。碧云观的山门处像赶集似的喧哗起来。人们远远望去,竟然是很多穿儒服的儒生和学子们,聚集在碧云观的门前大道上吵闹不休。旁边还有很多官兵,跟儒生学子们相互推推搡搡的。两拨人堵住了碧云观的大门和官道,使进香的车马行人都阻滞在路上。

    范府管事忙去打探消息,不多时赶回来回禀:“大小姐,前面出了点麻烦。一群儒生逃到了碧云观,刑部衙门的差役们正在缉拿他们。他们堵住碧云观大门,我们进不去碧云观烧香了。”

    明前奇道:“儒生们犯了什么案子?”

    范府管事见事情瞒不过,压低声音说:“大小姐别急,先听我说。近日朝堂上有人联合写匿名信告了掌印司礼大太监和御马持符大太监一状!告他们滥用职权,图谋造反。还告他们鼓动皇上与鞑靼刺尔国和亲,丢尽了大明朝的脸。要皇上查处东厂和太监们。这些人的本事奇大,把匿名状子直接递到了御前书房。却被宫里的大太监刘瑾和伍怀德截住了。反咬一口,说他们才要谋反。现在他们和刑部联合起来正满城抓捕着匿名告状人,已经抓了一百多位官员下东厂诏狱,严刑拷打,要他们招供出幕后主使。还打死了多名官员。咱们刚才经过午门时,看到的数百人跪在午门喊冤,就是这些官员的家眷,求皇上放人的。”

    “皇上怎么不管?”明前大惊。

    “皇上恐怕还不知道此事呢。”管事苦笑:“大太监们蒙蔽皇上,奏折都不往皇上跟前递,皇上很可能不知道此事。所以那些官员的家眷学生们才集合了几百人齐跪午门,要把事情弄大,求皇上管管。不然被抓的官员们就是被打死也是白死。”

    “眼前的儒生学子们就是那些官员的门生们。官府也要抓他们,他们听到了风声,就跑到碧云观了。这是董太后经常上香的道观,他们盼着能被董太后遇见庇护。但是衙门的差役也追到这儿了。碧云观的道士们也不想惹麻烦,就紧闭山门。咱们今天没法烧香了。”

    明前目光微闪,脸色凝重。

    本朝年号元熹,不复开国盛况。百余年来,法纪废驰,朝纲日紊,已渐渐有了衰败之相。无熹帝很信任宦官太监们,大肆任用他们理国监国。太祖皇帝曾下令宦官不准干政,过了百年,早变成了一张废纸。如今太监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已成了常态。还把持着“东厂”,靠侦缉百官世族的权力,经常扣政敌们一顶叛逆帽子,就消灭政敌并且抄家灭门。早成了朝堂上的大患。

    本朝更有五名权倾朝野、红得发紫的大太监。分别是刘瑾、伍怀德、张宁府、李炻、宁浩石五人,深受元熹帝信任。人称“五虎”太监。

    明前身为一个丞相小姐。有时候也听父亲说起朝堂政事,或者由女先生于秀姑之口知道几分时政。一位贵族女子往往要嫁给名臣或大族世子,缔结两姓之好的。多多少少都得了解些朝堂中事。最少要知道自己家族的政治倾向,父亲的施政方向,以及未来要嫁夫君的政纲派系。

    于秀姑先生是前朝名儒于太师的后人,是个站在朝堂外的人。平常不多跟明前谈这些凶残龌龊的朝堂政事。但时间久了,与明前半师半友,言谈中就不经意得放松了警惕露出了些口风。

    她对这些手握重权的太监们很不以为然。脸上不透风景地笑说:“太监么,本来就是低贱的服侍人的人。身体残缺,心性自卑,也没家族后代,只得把满腔热心都放在黄白之物功名利禄上了。所以,一旦爬上高位,能把持朝纲左右皇上,转眼就变成了天底下最狂妄自大的人。行事偏执,不可估量,而且极度仇视正常人。御马大太监刘瑾曾因为一个宫妃无意的闲言,便寻隙杀了她一族。一语杀千人,世人常称他丧心病狂、不可理喻。”

    “明前,如果以后遇到了掌权大太监或他身边的人,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可露出一点轻视之意,否则会惹来杀身大祸。”

    明前牢牢记住了秀姑先生的话。

    而且她的父亲范勉更是正统的儒生,是强烈反对太监们干政的清流党派的党魁之一。与五虎太监暗斗多年,七年前更把有救女大恩的司礼掌印大太监伍怀德的养子崔长侍拒之门外不准他登堂入室。由此可见他多么痛恨五虎太监。因此,明前非常清楚自家站得是什么立场,又知道父亲的仕途行得多么艰难。想到这儿她心头泛起一股燥热。立刻命令不去敬香回府。免得惹上麻烦。

    范管事指挥着下人们拉马车拐弯,后方却涌来了更多的车马。一时间调不了头,路堵得死死的。

    这时候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