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识明珠不识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小时候教我学史,但只教了正史,不教我看野史。偏偏我是个任性的人,非常喜欢看野史。在野史中我看到了很多正史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大宋宣和遗事、靖康稗史笺证等等。还有南征录汇、开封府状、呻/吟语等野史文献。这些书对于前朝有一次类似的国难记载得很详细。因为书中描写的东西非常真实非常耻辱,反而使正史里不好记录下来。它说得是‘北宋皇帝钦宗年间,大金国久犯宋边,最后一次攻进内地打到了宋国国都开封城。当时金军将领的行为也与这次类似。他们围而不攻,用威摄力压迫着宋朝皇帝投降。’”

    元熹帝连退两步,脸色煞白,身体颤抖得像是要晕倒了。

    明前没有看他的反应,一口气地说下去:“正史上恐怕只有一句‘金军强横,打败了宋军,北宋亡国’。野史上写得清清楚楚,金军围拢了京城,没有立即攻城,他们假惺惺地宣布要与大宋君臣议和退兵。宋钦宗信以为真,命令藩王赵栩和大臣出城进金营求和。金帅宗翰说‘自古有南北之分,要想议和必须割地赔款’,并要求宋朝皇帝亲自到金营谈判。钦宗不得已只好去了。”

    “汉人皇帝率领着大臣和亲王们前往金营议和,恰好中了金人的圈套。金军统帅不与他相见,命人抓住他,继续向京城的徽宗要挟。并命令钦宗写降表,设香案,命他们向北方叩拜行臣礼。当时风雪交加,宋钦宗受此凌/辱,大病一场几乎丧命。他献了降表同意割地赔款,金军却不放过他,把他继续扣留在金营做囚犯。”

    “金军抓住一位皇帝,还不满足,最终他们进攻并攻破东京了。他们俘虏了两帝两后,并洗劫了整座京城的国库和全部平民的财富后,才撤兵回到北方草原。野史上记载是除了抓住五千名赵宋宗室外,还抓了十多万的宋朝百姓倡优工匠北去。北宋的赵家王朝和全国富贵在此一役中全军覆灭。北宋灭亡。”

    侃侃而谈的少女转过一张芙蓉般娇艳的面孔看着元熹帝,乌黑的眼珠里透出一股愤怒和轻蔑之色,对着颤抖的大明皇帝说道:“这就是著名的北宋‘靖康之耻’,是北宋钦宗徽宗两帝灭国亡国的过程。正史上也有简单记载,皇上也读过这些书吧。但是肯定不如我读的野史更详细深刻!我父亲范勉他最痛恨这段历史,每次读起正史来总是愤恨夷寇,悔恨君王不该相信敌寇不该投降和谈,该血战到底才对。但这次清流大臣和太监们全部改变了主意主张和谈。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朱元熹的身体像风中飘零的枯叶,不住地颤抖着。像上刑台的囚徒般快崩溃了。

    明前眉目张扬,望着年青皇帝的面孔,脸上还带着一丝笑意说:“每个人都有着私心吧。怕死、怕丢掉财产、怕家族毁灭,怕失去官职权势等等我不想去猜度大臣太监们的用心。因为最终决策还是要由皇帝下的。他如果坚要和谈只能和谈。我只想问陛下,如果和谈失败了,你知道亡国之君的下场吗?”

    “拖得一时活命,落得了十年拖拉而死!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污辱虐待悔恨而死。钦宗被金人押解回北方,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受尽旅途风霜之苦和金兵侮辱。他时不时地仰天号泣,动辄被小兵们挥鞭喝止。日暮宿营时,金兵命令皇帝和亲王太子们手足并卧,防止他们逃跑,连一点做人的尊严都没了。被掳国君们到达金朝会宁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后妃、驸马公主和宗室诸王们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的宗庙行‘牵羊礼’!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昏德公’,称钦宗‘重昏侯’。亡国之君多年后在在北题壁里写道‘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目断南天啊,陛下。”

    朱元熹脸忽青忽白的,浑身发寒,头昏昏沉沉的快站不住了。他不停地摇头喃喃说:“不,不会的。朕不会落得这番下场的。朕还有大好河山,内地的兵马大胆,你在吓唬朕!你犯了欺君之罪!”

    明前神色冷峻,眼珠漆黑,轻蔑得看着这男人。又狠狠地刺去了一刀,刺破了皇上的梦想:“远水不解近渴。陛下,那些河山兵马都太遥远了,各省布政使也各有私欲,救不得你了。你现在就在虎敕关,外面包围着七万鞑靼军,你的身家性命已经陷入了敌手。陛下以为,那些鞑靼军围困住虎敕关,还来跟笼中鸟谈和谈是为了什么?”

    朱元熹像筛糠似的抖着。他的心底早有了计较,却不敢去想。而胆大包天的少女一下子挑开了遮住伤口的遮羞布,把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挑到了表面。他艰涩哽咽着说:“他们想拖延时间。等着边境的鞑靼大汗的主力鞑靼军进关,彻底抓住我这个皇上。然后用我命令大明投降并占领了整个明朝”

    “是,就是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灭国死法。北宋亦然,如今大明也亦然。皇上圣明。”明前嘴角翘起,难得的真心称赞了朱元熹一句。他虽多疑,但聪明过人。直视现实后就立刻明白了那种虚假希望下的阴谋毒计。

    两个人相对而站,站在这个冰冷如雪窟的石屋里,说出这些真实无比的大实话。就像是做一场恐怖的噩梦。明前抬起脸深深地看着皇上,眼里充满了同情。她道:“所以,敌军不可信。我们想出了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虽然冒险还有一半的胜率。趁现在包围虎敕关的敌军还不多,敌国的主力大军还未打进北疆,我们奋力一搏!说不定我们会赢的。皇上也会顺利地脱险回京城。那时候,这个天下还是皇上的!皇上你要好好想想,做好决定啊。”

    皇上没有回答明前的话,久久地沉默着,还不时惊恐得左右望望。似乎身边随时会跳出个鞑靼人一刀杀了他似的。他挣扎犹豫了半晌,还是拿不定主意。在冒险而死与和谈后被骗而死之间反复犹豫着。万一万一和谈成功能被放回京城呢

    他拼命的压抑着头痛欲裂,和想晕倒的虚弱感。又想到了小梁王:“这好吧,也许我们是轻信了鞑靼人的拖延之计。但是我没有任何对不起崔悯的地方啊?他为什么要跟小梁王联合起来想冒险呢这计策对我很危险,却对梁王更有利。”

    明前勃然大怒,差点气炸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皇上还在和小梁王勾心斗角呢,还对崔悯有疑心。她对崔悯很愤恨,但这时候面对着皇上对崔悯的非议,气得她脸色大变,立刻发作了:“你说的对!你没有对不住崔悯的地方,你只不过是想跟北疆的鞑靼和谈,忘了几十年前他的祖父冠军侯战死北疆沙场的事!你还怀疑他和梁王勾结着想篡位。”

    朱元熹的脸腾得涨红了,被这个十八岁少女指责得面红耳赤,恼羞成怒。

    “可是崔悯对你很好。就如同你说过的,他与你一同长大,知道你是个秉性犹豫自傲的人。你若是被鞑靼人抓住,会遭受到比宋朝钦宗更可怕的劫难的。所以他一口拒绝了小梁王要为清河崔氏雪冤恢复爵位的提议,还冒险得穿回敌营来救你!你终究是一国之主,是他的上司兄长,他认为你不该被敌军抓住杀死。他想对你做得公平些。”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朱元熹懦弱优柔,心胸狭隘,可不是一位名君啊。明前眼里带着一抹深深的失望:“他这么来敌营救你,不是为了爵位富贵,也不是为了帮助小梁王,而是彻头彻尾地想帮你!即使是面对着你可能误会要抓他下狱,他也没有背叛你。他希望你能看破局势,鼓起勇气,与鞑靼人血战到底,才有一线生机。”

    她说着说着,心里涌起了一阵刺痛。崔悯对任何人,对皇上,对上司,对义父,对手下的锦衣亲军都做到了公平真实。唯独没有对她。

    “但是现在你没救了。”她冷冰冰地蔑视着他,面容冰冷,满眼轻蔑,把这个优柔懦弱的男人的皇帝面具打了个粉碎。她的话像枪尖戳进了朱元熹的心:“你是我见过的最胆小懦弱的人,贪生怕死,识人不明,也没有一点勇气骨气反抗敌人。你还停留在十三岁前的懦弱皇子位置。”

    上一次是崔悯快被九皇子打死时才激发了他的血勇之气。但是这次明前不会让崔悯死后,才用鲜血震醒这个愚蠢麻木的皇上了。她立刻改变了方式,极尽可能地嘲讽辱骂他,骂得他的脸青红交加羞愧难当。

    “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吗?你从头到尾都是个蠢材,轻而易举地进入北疆,把自己陷身在危险境地;深信太监们的胡言乱语,信任那些没有本事对抗藩王的太监来边疆耀武扬威;被围困后不相信大将,在敌人没有彻底围拢时还带着金银车辆逃跑;用帝王心术坐视太监和大臣们争斗,把精力都浪费在内斗上,却控制不住结局。你最蠢的是,在这么亡国亡命的危险时刻,你还在跟小梁王争权夺位!不接受一个明显对自己最有利最划算的计谋。你是个傻子吗?”

    朱元熹胸口翻涌着一股血气,眼前发黑,差点吐出了一口血。这混帐女人!

    明前比他更愤怒,大声喝道:“——如果打不过敌人,你输也就输,死也就死了。可是,你是大明国君,你输的话还会连带着老百姓也跟着你这个昏君受罪!常言道,男子如山,女子如水,总要由男人们打仗。他们打输了国家灭亡了,受苦的就是平民和女人。最坏的结果还会落在女人身上。明明是男人打败了仗,却把最大的羞辱降临在女人身上。”

    “金军攻陷汴京后,当街烧杀掳掠,奸/淫/妇女。除抢劫金银外还掳掠了宋朝臣民归北,以抢女人尤多!要钱财不够数,就用皇后王妃公主等贵妇人来充数。野史上说得明白,完颜宗翰宴请手下将领,令皇室夫人们换装侍酒,不从者即处死,当时有郑氏、徐氏等妃嫔抗命不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