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识明珠不识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虎敕关大战”持续了一夜半日,凶险惨烈至极。虎敕关和鞑靼军营全部烧为白地,两军人马死伤近六万。明军和鞑靼军各死伤过半。元熹帝的北巡行营全军覆灭,鞑靼国的南院大王和脱利王子的“连杀二王”的计划也宣告失败。败兵逃回蒙古。

第二百二十八章改朝换代() 
半月后,虎敕关大战的消息才轰轰烈烈得传遍了大明全国。举国轰动。全大明人都为之震撼。接着,北疆腹地的虎敕关之战结束了,北疆与鞑靼国边界的两国大战却开始了。梁亲王朱堪直的北方军与鞑靼刺尔国大汗库里恩亲自率领的八部落兵马和北院大军展开了大战。大明朝猛然陷入了战火中,整个国家都动荡不安。

    每个人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和未来。

    虎敕关一战,鞑靼国南院大王和脱利王子铩羽而归。两人要“杀死小梁王抓住元熹帝”的计划未成,脱利王子也身负重伤。南院大王李崇光也因为婚礼中止饱受了打击,以至于方寸大乱,没带好兵打赢这场战争。二人见败局已定就收拾残局逃走了。原本雄心勃勃得要征服中原,图谋汗位的野心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另一方面,遵循皇上之命和亲的“益阳公主”,以身冒险,诈婚李祟光,为国为战争出了大力。她在婚礼后隐退回到甘兰寺静心修佛了。没有再露面。人们联想到数月前她在甘兰寺遭遇到的“神佛显圣”,都忍不住盛赞她是位义薄云天,为国牺牲的,堪比昔日西施王蔷的奇公主。朱益阳名声大震。

    崔悯暗备奇兵,一举扭转了战场败势,成为虎敕关大捷的关键。赢得了天下人和北疆人的敬佩。从此后,崔悯有了领兵打仗掌握一地的资历和名誉了。绿松城乡勇和沙匪们也因为此次义助明军有了洗白身份、从匪变人的可能。

    小梁王朱原显甘愿冒着北方军灭亡、战死沙场和中圈套的危险,也要出兵救援被围困的元熹帝。他险些丧命战场,最后还胸怀坦荡得命令崔悯接手兵权,打退了围困皇帝的鞑靼军,保护了北疆土地。这份胸襟胆魄赢得了全天下人的敬意。连一向最厌恶他们的清流党派也不得不赞扬他忠勇双全,是个为国为皇上的忠诚藩王。一举扭转了北疆梁王父子谋反篡位的嫌疑。

    这些人都有了自己的变化。

    而其中一个最重要最大的变化是,大明皇帝朱元熹失踪了!小梁王和崔悯击败了鞑靼人,就在战场内外挖地三尺得搜寻朱元熹。找了一月也未找到。仿佛他凭空消失了。人们又惊又骇。

    一月后,从疆外的鞑靼刺尔国传来了惊天消息。朱元熹被俘虏到了鞑靼国!伍怀德顶替他诱走了蒙古人后,朱元熹带着几名心腹太监从战场间隙逃走了,却在战场外的荒原上遇到了溃败的鞑靼兵。他和太监在北疆荒漠里连躲带闪得跟鞑靼人兜圈子,吃尽了苦头。在某个荒凉的村坝里,某个清晨,朱元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被贴身太监出卖给了鞑靼人。鞑靼败军大喜,封锁住抓住朱元熹的消息,裹狭着他逃向疆外。直到挟持着他逃回了鞑靼国,才公布了这个消息。这讯息飞快得传遍了北疆和内地,吓煞了大明臣民。人们这才知道了朱元熹的下落,小梁王才无奈得收回了四处找寻他的兵马。

    ——老天灭明,皇帝竟然被敌军掳走了!

    而随他出巡北疆的人马全军覆没。十万明军损失了九成,随行的嫔妃官宦太监女官们都被杀死或掳走,大臣们也死之八/九。武将们全部战死;御马大太监刘诲为避免兵变被处死;范勉为阻挡敌军主动迎敌战死沙场;假冒皇上逃命的掌印大太监伍怀德中了几十只利箭,也濒临死亡;剩下的李执山刘少行等人也在战争中死伤殆尽而最奇特的就是八十岁年老体衰的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这位老丞相不愧是清流魁首,大明首辅。精明睿智,狡黠如狐。送公主进了敌营后,就与崔悯分手。崔悯要去保护明前,他要听从皇上的密令,携带着元熹帝交给他的国玺私玺,带着十名死士,趁着大战迭起时偷快马逃出敌营逃回京城去了。令人们惊奇的是,大明首辅没有千里迢迢得骑马回京城,而是临时调转马头,奔向了北疆与鞑靼国的边境梁亲王朱堪直的前线兵营去了。

    消息传回来,朝廷大哗。两宫皇太后和群臣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回事了。难道张老丞相吓糊涂了,皇上都不见了,还要亲自去完成皇帝未完成的“撤藩”大计吗!

    等到鞑靼刺尔国公布他们抓获了大明皇帝朱元熹时,鞑靼大汗亲自向大明朝廷索要“永世称臣的降书”和“年年进贡的千万银两岁币”时。那位逃到北疆边境的老当益壮的张老丞相,竟然在前线铁索城,与其他北疆群臣一起跪请朱堪直登基为帝,接掌大明江山!他们昭告天下,要拥立朱堪直为大明朝的第七代皇帝。以此对抗鞑靼人的“挟天子以令大明”的亡国奸计。

    ——振臂一呼天下惊。

    全天下的臣民百姓都惊呆了。目光又惶惑得移到了京城朝廷。十五日后,京城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中,朱元熹的生母王太后宣布病重,不再过问政事。董太后独自接管政权,与九门提督李肃和忠国公等皇亲国戚一起决议,向天下颁发了懿旨:“皇帝朱元熹因久病无力执掌天子龙位,即日退位。封为谨王,享郡王俸禄。先先皇四子朱堪直忠孝义勇,封为新皇。令其继续驱逐鞑寇。”

    由已,大明皇帝更朝换代。被鞑靼人抓住俘去关外的朱元熹退位,不再是一国之君。免除了明朝因皇上被俘的亡国之忧。

    朱堪直临危受命,在边境铁索城的城头遥接懿旨,登基为皇。史称“代宗”。其妻杨氏被封为慈和皇后。因代宗身处与鞑靼国开战的前线,担心自己在战场如有不测,再度耽误了大明国事。在张老丞相和北疆群臣的恳切进言下,册封其子朱原显为太子。史称“原显太子”。

    这些消息接二连三得传回了虎敕关。北疆群臣震惊了,连朱原显自己也惊呆了。

    而此时,朱原显迎接回北疆成亲的未婚妻,未来的太子妃和皇后,清流烈士范勉之女——范瑛,早就在大战乱军中下落不明生死两不知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西京() 
西京,又名龙隐洲,是北疆两省最大的城池。也是北疆十多个府、郡、城、镇的都城。此城座落于北疆偏西北处,地势北高南低,位置险要,有南北通关之奇,是南北大驿道和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连接着向蒙古草原、西域方向和关内的通路。周围就是北疆最重要的边境铁索关、兵城暮城、芙叶城和广济、成平等多个城池。被称为“大明锁钥,西北屏障”。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这块“龙隐洲”在古代是片无水无木的荒滩沙砾地。仅有的人烟是一些从草原流落到北疆的蒙古牧民和从黄河淮河的汉人王朝流放到此的汉人罪民,被发配到这个苦寒之地。忽然一日从极北地飞来了两只苍劲峥嵘的巨龙,趁着春风登天,借着秋风潜渊,在这块北疆大荒滩上飞腾盘桓,兴云致雨,长久不去。这块土地才渐渐得以生长繁衍了草木人畜,成了沃土。人们称之为“龙隐洲”。几千年过去,苍龙早已不见了踪迹,这里在一代代边民的聚居经营下,人口繁盛,农商发达。它也在历代的城主县令郡守和最后来的北疆梁藩王的统治下,变得欣欣向荣、繁荣昌盛起来。

    远远望去,西京城就像屹立在荒滩上的龙头,庞大威武。灰白岩砌成的城墙固若金汤,城池上布满了瞭望射击的箭垛。城池四周有八座城门,坚固的城楼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显示着这是座面临敌国,扼制南北要道的军事城堡。西京城整个占地千顷,人口六十万,是北疆最富饶辽阔的大都城。

    一月后,小梁王朱原显率领着北方军迅速得返回了西京。一路上人们依然沉浸在震撼中。

    挥兵入关,与同是太祖皇帝直系子孙的朱元熹争夺天下,是朱堪直父子筹谋多年的野望,也是北疆群臣策划了二十年的造反大事。人们已经做好了谋反篡位,带兵进中原跟朱元熹争天下的准备。也做好了“成王败寇”,成就是大明天子,败就是阖家灭门的准备了。却万万没想到这个皇位竟像是“从天而降”般的落到了他们父子的头上。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绝处逢生的大/逆/转”啊。京城的太后和宗室,满朝的文武百官,各地的使节郡守,以及满天下的黎民百姓们都全部拥护他们登上皇位。连一向最嫌恶他们,最抵触反王篡位的清流魁首张老丞相也转向支持他们了。

    北疆人早做好了身背篡位恶名进史书的准备了,却忽然变成了这种万众瞩目、天下响应、以解救大明朝于水火中的姿态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的模样。

    ——如此的大势所趋;名正言顺;翻天覆地。

    ——真乃是老天降下的时也,命也,运也。

    真是一出惊天动地得反转大戏。

    虽然面临着鞑靼国大汗亲率着二十万大军兵临国境要进攻大明的危机,但是藩王朱堪直此生最大的愿望已达成,代宗和北疆诸人都是欣喜若狂,连带着前线北方军的士气高涨。

    ***

    朱原显率领暮城兵马进了西京。命军队驻扎在灰白色都城之外,自己带着亲兵进城奔向藩王府。

    他骑在马上,眼望前方,面如铁塑,身姿挺得笔直,整个人像一支蕴含着极度危险的铁枪。神情冰冷严峻,有种绷得紧紧的快要断了弦的危险感。他的伤势稍一恢复,就接回了兵权。命令凤景仪继续在虎敕关一带追击敌军,把敌军彻底得驱赶到边境。自已则接受了代宗的军令回西京驻守。

    西京在北疆两省的正中偏西北位置,距最前线的铁索城和蒙古大草原都不远,中间是平坦的荒漠,从边境放马南下就能直达西京。西京也需要大量兵马固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