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参见京畿之战。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很快便会师于遵化,直逼京师而来。
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
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发饷犒师,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
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他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谤纷起。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直到后来清军入关后,人们方知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两名逃回的宦官是清军有意识让他们听到议论后又故意放归的。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
袁崇焕籍贯考实12345
撰文:杨宝霖
内资料提供扫描校对:黑暗武器
袁崇焕籍贯的考证,对于袁崇焕思想发展、性格形成的理解固有必要;对于袁崇焕军事思想的研究,对于袁崇焕功过的评价,也不无帮助,正如力主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阎崇年先生所说:“很需要对袁崇焕的籍贯作一番考辨。”注1
[一]《明史…袁崇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袁崇焕传》后《校勘记》云: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己未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
嗣后,袁崇焕为藤县人之说,如雨后春笋,大小报刊所发表的文章,有十余篇肯定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注2其中,以阎崇年先生的《袁崇焕籍贯考》为集其大成,它进一步斥《明史…袁崇焕传》载袁崇焕为东莞人是“文物无据”,“文献无征”。
说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依据,综合起来,主要在:
一、崇焕父袁子鹏碑(墓在广西平南县白马乡)记崇焕之祖袁西堂在嘉靖初年由东莞迁藤。
二、广西藤县《袁氏家谱》载崇焕之祖袁西堂于正德元年(1560)由东莞迁藤。
三、北京孔庙内明清进士题名碑袁崇焕名下刻“广西藤县”。
四、《明怀宗实录》、《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国榷》、《明季北略》诸书载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
五、袁崇焕《天启五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属西江”,西江即浔江,指藤县。
六、崇焕被杀后,其妻黄氏在藤县投水死。
七、藤县白马乡有袁崇焕遗迹。八、藤县白马乡有“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现在先剖析一下上面八点理由,看看是否可以作为证实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依据。
(一)关于袁子鹏墓碑(以下简称“墓碑”)与《袁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
主藤县说者主认为“袁子鹏墓碑是袁崇焕为藤县籍的一个力证”注3,又说:“《袁氏家谱》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袁崇焕籍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注4但是,只要参合其他资料,细心读一读,就不难发现墓碑和《家谱》舛误多端,殊不足信。
墓碑云:“□祖,西堂公之子。西堂公由广东东莞县于嘉靖初年至广西梧州府藤县四十三都白马讯。”注5《家谱》云:“始祖,字西堂。公籍广东东莞县水南乡茶园村,明正德元年自粤东贸易至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戎墟,居住数年,迁居于藤县五都白马讯。”注6袁西堂自东莞迁广西,一说嘉靖初年,一说正德元年,墓碑与《家谱》,既同出一家,何参差若是?此不足信之一也。
墓碑载袁子朋(墓碑原刻作“朋”)三子六孙(兆填、兆埍、兆□、兆始、兆勋、兆右),《家谱》载袁子鹏三子三孙(兆勋、昭始、昭右)注7。姑勿论“兆”与“昭”二字不同,“兆填”、“兆埍”、“兆□”为何不见于《家谱》?假如说这三个幼殇,故《家谱》不载,却又何以刻上墓碑?若有其人,《家谱》何以不载?若无其人,墓碑何据而云?这都是不足以取信于人的。此其二。
袁崇焕《天启四年三乞给假疏》曰:“七年中(略)嫡叔子腾丧矣。堂兄生员崇茂,育于臣父为犹子者,今亦丧矣。”注8分明袁子鹏有弟曰袁子腾,有侄曰袁崇茂。《家谱》云:“公(据上文,指袁西堂)生一子,字子鹏。”注9既无子腾之名,且明谓袁西堂仅生子鹏一人,袁崇茂亦不见于《家谱》,显与袁崇焕自言牴牾。此不足信之三也。
墓碑云:“朋公妣何氏”,《家谱》云:“二世祖,字子鹏(略),妣何氏,而〔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一《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仍留其祖遗屋数椽,以栖崇焕母叶氏,使终天年”(旧抄本《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所载意同)。史乘与方志均不载子鹏有继室或妾,也不载崇焕为继室之子或庶出,崇焕之母,即子鹏之妻,当为叶氏。《家谱》又云:“三世伯崇焕(略),妣叶氏。”注10据谈迁《枣林杂俎》智集《袁崇焕》条及清初赵吉士《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所载,崇焕妻为阮氏(引文说后),叶氏,乃崇焕之母,而《家谱》却作崇焕之妻。此不足信之四也。
袁崇焕在《三乞给假疏》中说:“七年中,臣之嫡兄崇灿丧矣。”注11可见崇灿为长,崇焕为仲。此出崇焕自言,不容有误,而墓碑云:“公(据上文,指子鹏)生三子六孙,长崇焕,赐进士出身。(略)次崇灿,三崇煜。”《家谱》亦云:“二世祖讳子鹏(略),生三子,长崇焕,次崇灿,三崇煜。”又载:“三世伯崇焕”注12。都把袁崇焕说成是袁子鹏长子,显与崇焕自言不合,在封建社会中,严长幼之序,何墓碑与《家谱》长次颠倒如是?此不足信之五也。
墓碑云:“长崇焕赐进士出身,拜三边总制。”《家谱》云:“三世伯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略)后官到三边总督。”《明史》卷七三〈官职〉二载: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略),至嘉靖四年始定设。初称提督军务。七年,改总制。十九年,避“制”字,改为总督,开府固原,防秋驻花马池。
清初刘献廷《广阳亲记》卷一记载得更清楚:
三边总督,辖延绥、甘肃、宁夏三巡抚。…甘肃、宁夏、延绥曰三边。后以总督驻固原,更曰四镇。
袁崇焕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进士入仕途以后,从未官于西北,从未任三边总督之职,辽东与陕甘,相去数千里,墓碑与《家谱》,误之甚矣。此不足信之六也。
《家谱》云:“三世伯崇焕(略),终于崇祯三年,被奸臣朦毙,生三子,被奸臣奏准,将袁氏抄家。三子思走广东东莞县。”
崇焕生三子吗?请看清初以前人的记载:
以布衣鸣崇焕冤而被杀的程本直的《漩声》说:“崇焕今日乃如何也?身凌迟也,后嗣绝也。”注13
崇焕下诏狱时,上疏论救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的《剖肝录》说:“昔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胤绝,圣世谁复为《金陀萃编》者?可叹也。”注14
崇焕斩毛文龙时,曾参其谋的重要幕宾王舋说:“大司马(霖按:指袁崇焕)无子,”注15
明末清初赵吉士的《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云:“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注16
〔康熙〕《广东通志》卷一六《人物》上《袁崇焕传》云:“(崇焕)籍没之日,无子,亦无所积。”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人物…袁崇焕传》云:“崇焕无子,籍没之日,囊橐萧然,无长物。”
据以上书所载,崇焕无子甚明,《家谱》所言,谬之甚矣。此不足信之七也。
《明实录…熹宗实录》卷七七载:“(天启六年十月己酉)加辽东巡抚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世袭指挥佥事。”熹宗所封,乃崇焕嗣男,崇焕无亲子可知。这位袁兆基是谁之子呢?〔民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崇焕)死之日,家徒四壁,所没者,皆同产兄弟崇灿子兆基与崇煜及祖遗薄产”(旧抄本《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文同)。墓碑载袁子鹏之孙六人,无“兆基”,《家谱》载崇灿三子,亦无“兆基”。墓碑中子鹏之孙“兆□”,“□”字原碑模糊不清,笔者曾于碑前审视,字形不近“基”字。这位官封锦衣卫佥事的袁兆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