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九章 海洋里的水晶宫——银蛛与潜水钟() 
小问号

    海洋太神秘了。据说,公元前4世纪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乘坐一个玻璃制成的大桶潜入大海进行观察,看见过一只大海怪,从那以后,人们开始以科学方法观察海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时期,曾有过观察海洋的记录。它记载了观察到的180种海洋生物。可是,直到18世纪后,人类才对潜水装置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据说,人类发明潜水钟与生活在海洋中的银蛛还有一定关系呢。

    银蛛是生活在海洋珊瑚丛中的一种蜘蛛。它的雌雄个体大小不一样,雄蛛长15~20毫米,雌蛛长12毫米。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练就了一套潜水绝技:在海底建造“水晶宫”,并在宫里逍遥自在、潜游不息……

    银蛛像陆地上的其他蜘蛛一样也会吐丝结网,但是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银蛛在水底植物的茎杆上吐丝,以柔韧的蛛丝搭成上尖下大口朝下的钟形房舍,像一座水晶宫。然后,银蛛到水面上游玩、捕食,让阳光晒干身体,等到身上的『毛』晒得蓬松起来了,再潜入水中,用前肢把身上的细『毛』中的空气——小气泡排出,放进“水晶宫”。银蛛身上的小气泡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就这样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地循环往复,气泡积少成多,“水晶宫”里自然就充满了新鲜空气。等到气泡变少了,银蛛又故伎重演。银蛛就靠这些气泡繁殖、越冬、休息和蜕皮。等到银蛛长大以后,它们便各自抱着一个小气泡离开父母,去开始新的生活。

    人类受银蛛潜游方式的启发,发明了一种能自动调压的潜水呼吸器——“水肺”,解决了潜水员长期滞留水下的供氧难题。此外,人们还在海底安置了潜水钟,而且一些发达的国家正在建造庞大的、现代化的海底城市,作为开发海底矿藏和进行海洋养殖的基地。

    【小档案】

    早期的潜水器是由一个底部开口的容器,由管子从海面上将空气送进来,外形与钟相似,所以叫潜水钟,并一直延用至今。16世纪,有了潜水钟最早的记录:1538年,西班牙托利多两个潜水员进行的一次实验。第一只可容纳1人以上且有实用坐标的潜水钟是1717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即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发明的:在一个圆锥型空木桶的外面包铅,能垂直下沉,潜水钟上装有玻璃窗,空气是由挂在潜水钟下方的箍铅木桶补充。哈雷和他的同事在钟内潜至18米深的海水处停留了1。5小时。后来,英国工程师斯米顿又进行改良,用水面的气泵供应空气。1778年,他使用这种潜水钟仍然用于港湾建设及海滩救助。现代潜水钟(又称潜水减压室)的设计较为复杂,外形近乎圆球状,可以接送潜水员长时间地在水下连续作业。

第三十章 架在绿叶上的拱桥——尺蠖与坦克() 
小问号

    尺蠖,也叫“尺蛾”,属于昆虫,全世界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43种,它的幼虫危害果树、茶树、桑树、棉花和林木等,严重时能把树木的叶片啃得光秃秃的。然而,它太善于伪装了,伸直身体的时候,紧紧地贴在树枝上,成枝状,让你的眼睛真假难辨,是“拟态”的典型代表;爬行时,它那细长的躯体一屈一伸,像“架在绿叶上的拱桥”,样子还是挺可爱的……那么,人类是怎样模仿尺蠖的爬行制造坦克履带的?这两者间相似点在哪儿?

    尺蠖的食量大、暴发『性』强,能在1~2天内将整株树的叶片吃光。静止时,它常用腹足和尾足抓住树枝,使虫体向前斜伸,颇像一个枯枝,受惊吓或者想寻找新的食物时,又吐丝下垂,像在空中『荡』秋千一样,借风力转到其他树上继续为害,不仅对树木的生产和环境美化影响很大,而且对过往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这种常见的『毛』『毛』虫,令胆小的人作呕、恐慌,不过胆大的人,特别是孩子,看见它慢慢蠕动爬行的样子,往往会认为很有趣呢。

    那么,尺蠖为什么会这样爬行呢?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尺蠖缺少中间的一对足,所以要以“丈量”或“屈伸”的模样来移动躯体;先弯曲身子,等到尾部往前挪动以后,头再向前伸,就这样一曲一伸,完成它们的“征程”。这也是俗称“弓腰虫”的来历。尺蠖爬行的样子在动物世界里真是独树一帜!

    坦克设计专家受尺蠖爬行的启发,在坦克履带包裹的底盘上设计了两对特殊的大滚子,滚子成对地排列在两个大梁的末端,大梁折叠的时候,后滚子前进,然后,后滚子不动,大梁伸展,前滚子运动,这一屈一伸,颇像尺蠖的爬行,而坦克正是这么前进的。

    尺蠖,一伸一缩,一步一挪,辗转爬行的样子,看上去很艰难,可是它乐此不疲,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坦克的履带,也正是因为模仿它的样子前行,才能在沟沟壑壑间如履平地。

    【小档案】

    著名论断“尺蠖效应”的意思是说,尺蠖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放直,可是无论收与放都只朝着一个方向——有人用它来比喻房地产商人,不论宏观调控房地产业的政策收也好、放也好,收收放放中,产生的结果都是“尺蠖效应”,那就是爽了利益共同体,获取利润这一方向总是不会变的。通俗地讲,“尺蠖效应”也很像这句俗语:“一个萝卜两头切,左右都是他得”。

第三十一章 飞檐走壁闯江湖——壁虎与尼龙扣带() 
小问号

    壁虎这种小动物对许多人来说是太熟悉了,现在全球至少有1200种壁虎物种,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多有美妙的文字对它进行描述。外国人对壁虎十分喜欢,经常有人会将它作为宠物饲养在家中,尤其是那些热带地区的家庭,他们认为喂养壁虎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虽然它没有能够活动的眼睑,可是那双小眼睛亮亮的,让人一睹难忘。在夏秋的晚上,它经常出没于有灯光照『射』的墙壁、天花板、檐下或电杆上,而白天潜伏于壁缝、瓦角下、橱柜背后等隐蔽处,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让世界任何一位江洋大盗都自愧不如!那么,壁虎是怎样练就这身“闯江湖”本领的?它的脚下功夫奥秘在哪里?

    研究壁虎的专家都知道,在动物世界,壁虎无疑不能以强者自居。它没有大脑,头部是中空的,两耳之间什么也没有。如果从壁虎的一只耳眼看进去,直接通过另一只耳眼就看到了外面。这简直是残疾了。不过,没关系,壁虎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髓中呢。我们还知道,壁虎的“拿手戏”是断尾,这是一种“自卫”。当它受到外力牵引或者遇到敌害时,尾部肌肉就强烈地收缩,能使尾部断落。掉下来的一段,由于里面还有神经,还能跳动一些时候引诱敌人,自己则乘机逃跑。就凭这一点,壁虎就是“弱势群体”之一。

    当然,壁虎脚底功夫还是很值得称道一番的。在夏秋的夜晚,我们常常看见壁虎在有灯光照『射』的墙壁上、房檐下、天花板等平面上活动,如果有蚊子飞蛾等小昆虫出现,它会以很快的速度,一口将小虫子吃掉,而不会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壁虎足的结构非常奇特。它四足的指、趾扁平宽大,由许多板片构成,这些板片呈扇形排列,实际上是微细腺『毛』覆盖着的鳞片,微细腺『毛』呈钩子形状,有粘附能力。由于壁虎足上生有无数个微钩,所以它能轻易抓住物体表面上微乎其微的小突起。因此,壁虎能在直立的、光滑的玻璃上行走自如。

    在生活中,人们受壁虎足的结构的启示,利用壁虎爬墙原理制成了尼龙扣带。一条带子上由很细的尼龙丝编织成许多微小的钩,另一条带子则由很细的尼龙丝编织成许多微小的套子,使用时,把两条带子相对按在一起,就会紧紧连在一起。同时,人们根据壁虎爬墙的原理也在设想,要是制成一种鞋子,消防队员一旦遇上高楼,穿上这种鞋子会迅速爬墙奔向火区,登山运动员遇到峭壁或平滑的路,穿上这种鞋子,也能顺利通过,这个设想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受壁虎奇特的攀附能力的启发,已研制一种新型“防滑”粘合剂。他们声称这是目前最接近模拟壁虎能力的人造材料,被认为可以帮助机器人攀爬在光滑的墙壁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支研究小组受壁虎粘『性』脚趾的灵感启发,还研制出一种防水粘『性』绷带,有可能用于医学手术治疗之中。

    现在,仿生学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已经不仅仅指人们去模仿生物的某一特『性』,科学家通过向壁虎大脑中输入电信号,从而实现了它的运动可控。这属于神经信息仿生学的领域。在国外,美国做了老鼠、鲨鱼的运动控制,俄罗斯则试图控制海龟的运动,我国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希望实现对壁虎的运动控制。届时,只要先把壁虎固定,再进行开颅手术在壁虎大脑内相应的脑区、位点植入电极,最后安上摄像头或传感器,它就成了一只听从人类指挥的壁虎“机器人”,在执行特定的救灾搜救、反恐、探测等任务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小档案】

    据2008年美国科技日报报道,1亿年前琥珀中惊现最古老的壁虎化石。这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对外发布的,称这是世界上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壁虎化石。琥珀是一种半宝石形状的石头,在数千万年前曾是树『液』凝结物,具有不同寻常的防腐保存能力,使得琥珀中壁虎的爪子仍清晰可见其微型“足部薄层”,或者粘『性』脚趾刚『毛』。据称,这块琥珀化石是在缅甸境内发现的。这项考古发现至少将之前最古老壁虎化石的历史向前追溯了4000万年,进一步揭示了远古壁虎的进化历程,让人们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