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问:“深深的地泉,你是如何上来的呢?”
“那很简单,我正在地泉里呆得不耐烦,忽听地面上马蹄嗒嗒,人喊马叫,像发生了什么事。掐指一算,原来是圣帝有难,我就赶来救驾,用这头上的角撞穿了地层,略施小计,让泉水一涌而出。”
这就是今天的“阪泉”。黄帝又命人打造一块石碑,让人刻了几个字:“碑倒龙池翻,水淹阪泉川。”据说,这块石碑“文化大革命”前还在哩。
整理:张志远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第九节 炎黄婚配()
远古时期,地面上只有少数原始人。他们用兽皮树叶当衣服,有的住在洞里,有的栖在大树上,像鸟雀一样地搭起窝棚生活。几万年后,渐渐繁衍生息,在黄河滩边搭起了土墙草舍,形成了氏族、部落。
在黄河南岸,有两个氏族,一个氏族的族长脸色很黄,人们称他为“黄老爷爷”;另一个氏族的族长脸色赤红,人们就称他为“炎老爷爷”。
他们住的村坊上,有一株六人合抱的大树,年深月久,树干烂空了,根部出现了一个大洞。洞内能容纳八九个人。有一次刮狂风,大树被连根拔起,黄老爷爷知道木头入水是会漂浮的,就用石刀、石斧整修这段大树干,做成了一条独木舟,拖入河里,用树枝划行。后来又制作了像鸭脚一样的“划楫”,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了。
一年夏天,忽然雷暴风雨,一连十几天。漫天大水淹没了村坊,人们都淹死了,只有黄老爷爷、黄老娘娘和一子一女,坐在独木舟里,漂浮在水面上。独木舟氽(chuān,音穿)到一座山峰边,恰巧遇见了正发愁的炎老爷爷、炎老娘娘和一子一女,黄老爷爷招呼他们上了独木舟。舟中老小四男四女,吃着干粮和烤肉,度过了七天七夜后,可怕的洪水方才退去。
经过这次大灾,地面上只剩下他们两家八口人,黄家和炎家就互相婚配,下小子下小子:吴方言,指子孙辈。下,读ō。慢慢发开来。后来炎家出了一个“炎帝神农氏”,黄家出了一个“黄帝轩辕氏”。由于八口同舟,再生人间世界,所以仓颉造字的时候,将“船”字用“舟”旁,加上“八口”而成。
我们现在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出典就在这里。
讲述:许公武
整理:车建坤
流传地区:浙江湖州
第十节 炎黄联姻()
宝鸡民间,至今流传有炎、黄联姻的故事。
传说,上古的时候,炎帝和黄帝,各自领导着一个氏族部落,分别居住在渭河的两边。炎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南岸的姜水一带,以姜为姓;黄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北岸的姬水一带,以姬为姓。人常说:“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那时候的渭河,流势湍急,一泻千里。所以,两个部落虽仅一水之隔,相互却无往来。
有一年,姜氏部落的人越来越多,仅有的山间台地渐渐不够耕种了,收获的粮食也不够百姓吃了,部落的首领炎帝就号召百姓迁徙谋生。一天,他叫来自己的孙子柱儿。柱是炎帝的儿子,虽说年仅十七八岁,却长得高大魁梧,聪明伶俐。他自小跟父亲、爷爷学得一手农耕、制药的本领,所以炎帝和妻子非常疼爱他。这天,炎帝对柱儿说:“柱儿,本来爷爷和奶奶舍不得让你们离开我们,可是,鸟儿大了总得要飞。为了咱们姜氏氏族的生存,你们年轻人应带头迁徙。去吧!到别的地方另谋求生之路吧!”柱儿听了爷爷的话,淌着两股热泪,给爷爷和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便默默地走了。
柱儿来到常羊山下,站在高高的河岸上,一边望着渭河的对面,一边想办法渡过渭水,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生路。柱儿把他的想法告诉给几个相好的青年,他们欢腾雀跃,随身带了一些应用的物品,一起砍来几根树木,用山藤捆在一起,乘坐在自制的木筏上,随着汹涌湍急的水流,一直漂浮了十多里,终于到了渭河北岸。上岸之后,只见一片平坦辽阔的土地上,草木葱绿,牛羊成群。柱儿和几个青年,砍来一些树枝茅草,搭了窝棚,住了下来。
那个时候,炎帝部落主要依靠农耕制药为生;黄帝部落主要依靠养蚕、畜牧为生。柱儿和几个青年,在姬水河边一片平整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种上了嘉谷。在他们周围,常常有些姬氏氏族男女青年来观看,天长日久,他们相互成了熟悉相好的朋友。
姬氏部落有个姑娘,名叫姬罗,她是黄帝的孙女,十六七岁,长得秀气漂亮,缫丝织锦,手艺超群。她在牧羊采桑的时候,常常向柱儿询问耕田种地的方法,柱儿也常常向姬罗请教缫丝织锦的技艺,时间长了,他们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姬罗将自己亲手织的帕巾送给柱儿,这帕巾又轻柔又漂亮,柱儿心中十分高兴,他也把自己亲手烧的娱乐用的土鼓作为回赠,姬罗红着脸收下了。
柱儿和姬罗分别将结亲的事告诉炎帝和黄帝,这两位首领非常高兴,满口答应。炎帝选择吉日,按照部落的习俗,用牛油做成许多蜡烛,黄帝也按部落习俗做了漂亮的衣服做嫁妆,为柱儿和姬罗完婚。此后,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学习抽丝织衣;黄帝部落向炎帝部落学习农耕、制药。两部落的年轻人也纷纷仿效柱儿、姬罗,相互结为夫妻。这样,炎黄联姻就开始了。他们的后代,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柱儿和姬罗男耕女织的美满家庭生活,也为后世人敬仰,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支撑房屋家庭的木料叫“柱”,把最好的丝织品叫“罗”。
整理:赵剑文
流传地区:陕西宝鸡
第十一节 黄炎二帝采五果()
黄炎二帝联合起来与蚩尤连年打仗,为解决百姓吃的问题,要人们向大自然多方谋取,到荒山野岭中去采集野果、草籽食用。可是,在采食中,有不少人因为吃了毒果、毒草丧了命。黄炎二帝为此很伤心,决定亲自出马为百姓寻找能吃的东西。
二帝采集野果、野草的方法与众不同,发现有果实或者有籽粒的植物后,他们先不去贸然品尝,而是先坐在附近山坡上,两眼紧盯着,看看有没有飞禽走兽去吃这些东西。凡是见有动物去吃的,他们就认为人可以吃;实在见不到动物吃,他们才去试尝。这样日久天长,就为人们找到了许多能吃的东西。
为了传世,他们还把这些能吃的东西分成了四大类。把桃、杏、李、沙果、黄秋、槟子、栗子、枣、桑葚等挂在树头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悬果”;把倭瓜、黄瓜、狗瓜、葫芦等结在秧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圆果”;把菜豆、小豆、绿豆、豇豆等包在荚壳里的果实划为一类,叫“角果”(菽);把谷子、黍子、高粱、小麦等长在秸秆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穗果”。
后来,他们在一次带领很多人采果回来的路上,发现一只野猪在地上乱拱。野猪见过来很多人,吓得跑了。二帝连忙跑到野猪拱的地方一看,地被拱了个坑,坑边还有咬碎了的东西。他们叫人在坑周围将土刨开一看,里边有不少圆形果实。二帝说:“这个东西一定能吃!”大家一尝,果然味道不错。这意外地发现,使二帝心里更有底儿。他们知道植物的果实,不光地面上有,地下也有。经过到处挖找,果然又找到了红薯、木薯、山药等不少地下果实。因为这些果实都长在根部,又划成一类,叫“根果”。连同先前四类,共称“五果”。
后来,他们还教人们学会了种植五果的方法,开创了原始农业,使人类在吃食上有了基本保证。
讲述:赵清泰
整理:杨云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第十二节 黄帝选妻()
轩辕黄帝整天为百姓们费心操劳,乡亲们都对他十分敬重。一些上岁数的人更为他的婚事操心,经常有人带着姑娘找上门来,姑娘一个比一个长的漂亮。他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也想早点给他成家,看看这个也称心,那个也如意,可黄帝就是不吭声。附宝说:“这么多人来找,你总得挑选一个呀!”黄帝笑笑说:“不能光讲长相,只看外表,还要看有没有本事。”二老点了点头,也不再吭声了。
一天,黄帝打猎来到西山,抬头一看,山坡大桑树下,有一女子手扶着树,一条腿跪在地上,正在从嘴里往外吐丝,地上已吐出一个像瓦瓮那么大的茧。黄帝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看呆了。那女子吐出个黄金色的,又吐出个银白色的,都闪光发亮。黄帝看得入迷,心想,我今天竟遇到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女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哇!自从来了有巢氏、神农氏,吃的住的都不愁了,可还披着兽衣兽皮,多么难看。今天要能得到这丝,纺织成布做衣服,该多好哇!想到这里,他就要上前问个明白。又一想,不知是谁家的女子,什么脾气,万一人家给个没趣,不是白费口舌吗?还是等她吐完丝,歇息时再问吧。
那女人在那儿吐呀吐的,吐成了三个茧,起身就要走。
黄帝这下着急了,急忙走出来,拦住那女人,拱手道:“大姐留步。”
那女子歪头看他一眼说:“大哥有什么事吗?”
黄帝说:“我看大姐会造丝,能不能教教俺。”
女子说:“俺爹娘有交代,想学造丝,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非丈夫不准传授。”那女子说罢这句话,赶忙捂住了脸。黄帝听到这里,心里怦怦直跳,也不知道这女子说的是真是假。他抬头又看了看那女子,长得很丑,脸皮黑,嘴唇厚,个头也不高。又一想,她是个干活人,不能光看模样儿。有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帮手,再好不过了,就鼓起勇气说:“大姐只要不嫌我,我愿……”
那女子大胆地走到黄帝跟前,两人并肩坐在一块青石板上。黄帝说:“咱们虽然订婚了,可不知道大姐家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