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多与贝母同用,方如二母散。知母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有滋阴降火之功效,故也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证,通常与黄柏同用,配入养阴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方如知柏地黄汤。知母另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故还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

    现代研究:知母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和多量的黏液质,其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利尿、降血糖作用。其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现在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发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部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等),还用于治疗肺结核低热、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注意事项:本药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16)荆芥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风,透疹消疮,抗炎止血。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用于外感表证,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等药同用,方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恶风发热者,每与辛凉解表药连翘、薄荷等药配伍,方如银翘散。荆芥轻扬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所以还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荆芥不仅散风解表,还兼有消疮之功效,故也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此外,荆芥炒炭长于理血止血,还用于多种出血证,呕血、衄血、便血及妇女崩漏下血等。

    现代研究:荆芥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三甲环戊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等。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止血、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等疾病。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17)白前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降气化痰。本药长于祛痰,降肺气,气降痰消则咳喘胸满自除,适用于咳嗽痰多,胸满喘息诸症,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均可用之,尤以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通常与半夏、紫菀等同用。若属外感风寒咳嗽,可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药,方如止嗽散;若属内伤肺热咳喘,配伍桑白皮、葶苈子等,方如白前丸;若咳喘、水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者,则配紫菀、半夏等以逐饮平喘,方如《深师方》之白前汤。

    现代研究:白前含有皂苷,有祛痰止咳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18)蛤蚧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蛤蚧能峻补肺肾之气而纳气平喘,为治虚喘劳嗽的要药,用于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嗽,常与人参同用,方如人参蛤蚧散。根据蛤蚧助肾壮阳、益精血之功效,也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人参、鹿茸、淫羊藿等同用。

    现代研究:蛤蚧含有蛋白质、脂肪、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还有一定量的胆固醇、硫酸钙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解痉平喘,同时还有抗炎、降低血糖及抗衰老等作用。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颇多。

    用法用量:研末服,每次1~2克,每日3次。亦可浸酒服或入丸、散剂。

    注意事项:本药性能敛纳,故外感风寒喘嗽不宜用。

    (19)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本药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用于湿温暑湿,湿热郁阻,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多与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方如黄芩滑石汤;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配伍,方如半夏泻心汤;若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可与黄连、葛根同用,方如葛根芩连汤;用于湿热黄疸,则常与茵陈、栀子等并用。黄芩善于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并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所以也用于外感热病、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及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根据黄芩清热凉血之功效还用于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如呕血、衄血、便血、妇女崩漏等。此外,黄芩还有除热安胎之功效,也常用于妊娠胎热之胎动不安。

    现代研究:黄芩含有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成分。能抗病毒、抗细菌、抑制幽门螺杆菌,具有解热、利尿、镇静、利胆、保肝及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黄芩的功效广泛,临床应用较多,乃常用的中药之一。现今对高血压病、肝炎、胆管感染、肺部感染、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上呼吸道感染、妇科疾病、各种出血等的治疗都常应用黄芩,但单用者较少,多复方入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注意事项:本药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20)桔梗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应用: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本药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方如杏苏散;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方如桑菊饮;若胸膈痞闷,痰阻气滞,升降失司者,配枳壳以升降气机,理气宽胸。桔梗能宣肺利咽开音,故也用于咽喉肿痛、失声,凡外邪犯肺、咽痛失声者,配甘草、牛蒡子等,方如桔梗汤及加味甘桔汤;若咽喉肿痛、热盛者,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根据桔梗性散上行,利肺气以排壅肺脓痰之功效,还用于肺痈咳吐脓痰,治肺痈咳而胸痛,时吐浊唾腥臭,久吐脓血者,配甘草组方,方如桔梗汤;临床上更配以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功效。此外,根据桔梗宣开肺气而通二便之作用,还用于治疗癃闭、便秘等。

    现代研究:桔梗含有多种皂苷,主要为桔梗皂苷,还含菊糖、植物甾醇等。桔梗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的祛痰、镇咳作用。桔梗皂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还有解痉、镇静、镇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现在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注意事项:本药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咯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21)前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降气化痰,宣散风热。本药苦能降泄,寒能清热,适用于痰热阻肺、肺气失降之咳喘痰多色黄者,常与杏仁、桑白皮、贝母等配伍,方如前胡散。因前胡寒性不著,亦可用于寒痰湿痰证,常与白前相须为用。根据前胡味辛性寒,有发散风热,宣肺气,化痰止嗽之功能,还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有痰者,通常与桑叶、桔梗等同用,若属风寒咳嗽则配荆芥、紫菀等。

    现代研究:白花前胡含有挥发油及白花前胡内酯甲、乙、丙、丁,紫花前胡含有挥发油、前胡苷、前胡素、伞花内酯、甘露醇等。前胡煎剂能明显增强呼吸道分泌而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且作用时间长,前胡煎剂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在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22)芦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本药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弊,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或舌燥少津之证,常与天花粉、麦冬等同用。根据芦根有透肺热、祛痰排脓之功效,也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黄稠,多与瓜蒌、贝母、黄芩等同用;用于外感风热,身热咳嗽,多与桑叶、菊花、桔梗等同用,方如桑菊饮;用于肺痈吐脓,又与薏苡仁、冬瓜仁等配伍,以增强清热排脓之效,方如苇茎汤。芦根还能清泄胃热而降逆止呕,故也用于胃热呕吐,通常与竹茹、姜汁等同用。另外,芦根还有利尿与透疹的作用,配伍白茅根、车前子等以治小便短赤、热淋涩痛,配伍薄荷、蝉蜕等治麻疹透发不畅。

    现代研究:芦根含有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成分。具有解热、止血作用,体外实验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治疗肺炎、肺不张、胸膜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克,鲜品30~60克。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服。

    (23)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