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模式下的社会结构将会非常的稳定。
上面的油层(金字塔顶端阶层)如何燃烧或者翻滚都不会引起下面阶层的燃烧,朝代更迭过后,一部分人完成身份的转化,绝大多数人依然如故。
因此触发社会结构变革的可能性很低,偶尔发生属于意外事件,但是很快又会恢复。”
BA对MA说道:“释迦摩尼先知的功绩,在于将原本用于个人修行的理论发展成为了一门社会学,他所宣扬的平等、互助,将给古印度带来新鲜的‘空气’,成为了新信仰的基石。”
释迦摩尼沉醉于自己的认识和解读中,导致本来就不多的听众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因为在那个时期,修行是个人的事情,现在大家听到不同的理念,一时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所以听众纷纷离他而去。
看着孤零零的一个弟子(BA),释迦摩尼检讨着自己的推广模式。他决定改变传播信仰的方式。
BA知道,信仰的逻辑就是要超越现实,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信仰。所以如何解答生的期盼、死的恐惧,成为了新信仰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最能吸引世人的地方。
他提醒释迦摩尼:“你见到过别人没有见到过的先人往事,不是吗。”
“是的!不止一次,所以我才能悟出这许多道理。”
“那么世人和我怎么才能够在苦难中得到安慰呢?我觉得给我带来安慰更重要。”BA向他道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心态。
“是啊!这很现实,在苦短人生中,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解脱自己的办法,否则大多数人都难以承受捉摸不定的未来,那些病痛、死亡、破财等不幸,日积月累就会引发生灵涂炭等悲剧。
各种不幸都会对每个人的前程造成阻断式的打击。
所以我认为,解决痛苦的方法就是总结前面的过失来改变现状,让人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期盼,如果让一个人轮回往返就能修行成不灭不垢的新人,这个新人代表了永生。
如果每个人都去这样认识自己的前世今生,这将是一种针对个体的解脱办法。
同样道理,当我们把范围扩大,试想我们把亲人或故人的离世,想象成为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等待一段时间,再回到现实社会来,那是多大的安慰。
然后再将这种道理扩大到整个部族,整个世俗社会,那就称之为“业”。
你今生遇到的苦难,是用来弥补前世的过错,这样也是一种解脱痛苦的方式,那就是放下悔恨,期待今生的善行换取来世的善报。
也许你恨今生的不幸,那你想想,可能是你上辈子造的孽,也可能是父辈,所以这辈子要来偿还,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迷茫和失落。”
BA惊喜地看着他,说:“这是一种去除恨的最好解决办法。对于普通人,您只能是这样去引导他们。”
所以,缘(悟性)觉(修行成果)和轮回观(生命永动原理)彼此作用,产生了永恒的神话故事,就此书写了新信仰的通俗演义,那就是人生是一种转换过程,无论你是贫困或者富贵,都有机会、都有报应。
根据这种理论,先知告诉后来的门徒,自己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轮回,所以他知道过去,也将预见未来。
没错,除了BA和MA之外,只有他能看到新人类的过去。
说着、说着,BA似乎回到了母星球的那段日子,他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释迦牟尼把他说回了遥远的母星球,他知道母星球人类留给他的一切记忆都是为了新人类的繁衍成功。
她们这个级别的人工体已经不是一台设备,而是有感情的生命,她们期盼着人类在地球上重新壮大起来。
BA品味着释迦牟尼的观点,他对MA说:“他的新信仰,就像我们在月球上看地球,当我们将一个物体拉开距离来观看,是否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呢?
MA答道:“是的!我会看到地球就像一颗蓝宝石,多么美妙。”
“你还会产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会让你摆脱世俗的烦恼,从而避免争斗。”
“没错,‘空’事实上是有内容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是看问题换了一个角度。”
“呵呵,那么你现在回到地球,用显微镜再看这个星球,你会发现周遭肮脏不堪。解脱学就是在告诉你这个道理。所以修行者不能和普通人住在一起,而是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明白,新信仰将启发后人,不要去随便爱一样东西,爱而不得就会生恨,痛苦由此而来,这是因果呼应的,是辩证关系,是整个宗教体系的中枢神经和修行要义。
当我们远距离地观察地球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感慨,生命的挣扎究竟为了什么?”
MA对着BA笑着说。“呵呵,显然你是他的第一个门徒了。”
BA和MA决定留在这里一段时间(她们认为的一段时间一般是上百年)。
她们有些担心具有社会学功能的新型宗教会被王权或顽固的个体修行模式颠覆。
直到300多年后“白”阿育王时期的到来,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开始通过海路和陆路向周边的部族推广,她们才得以离开。
这时的佛教已经成为了可以解释一切的信仰,因为这种信仰首次突破了时间(生命无限循环、事业无限循环,大家都有机会,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机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和空间(心灵的世界无穷大)的限制,令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
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科普教育”。
BA和MA明白这个道理,她们都知道宇宙万物都是互相转换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一个人的生死只是转移这些原子和分子的过程,它们也许重新组成了一块石头,也许组成了另一个胚胎,或大海中的一滴水。
佛教有了阿育王的保护,人工体放心地启程,前往“木族”聚居地。
(本章完)
第113章 迷失()
人工体离开“水族”,启程前往“木族”的定居地,这次BA和MA分开行动。
BA骑着马,考察沿途的风景人文。
一路慢行,他来到了“黄河”流域附近。
木族在这里建立了大河文明,他们所处的纬度非常适合繁衍生息,所以人口数量增长很快。
这个部族经过了七百多年的战乱和动荡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以周礼、儒学为基础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治理体系,汉帝国正在进入了繁荣稳定的时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BA认为儒教是一种理论型的现实教,在这个世界上能读懂这些哲理的人不多,受众也就自然不多,而另一种宗教是道教,这些并非他理想中的信仰模式。
不过这个部族首次探索成功的大型封建社会治理模式正沐浴在朝阳之下,汉朝的土地私有化和商业自由化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BA思考着,这里与其他几个部族的区别在哪里,一个人口大族什么样的信仰更适合他们呢?
他在汉帝国的各地游历了60多年,踏遍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决定先离开这里,前往阿拉伯半岛,因为MA从那里传来了召唤他的信息。
火族(罗马帝国)正在将战火向四周蔓延,最早接受他们启蒙的犹太部族,试图抗争,但是受到残酷镇压之后成为了强权之下的附庸,强大的罗马帝国已经统治了这里。
MA担心,如果强大的罗马帝国对周边的部族压制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各种新兴思维、思想的消亡,而任何一个世俗社会包括罗马帝国,无论它的治理体系如何的精密,最终都会因人性的反复而崩塌。
BA和MA更希望树立起一种具有宗教信仰支撑的社会,而纵观这个地区,有完整信仰体系的唯有犹太教。
现在眼看着她们曾经启发的犹太部族的信仰正在没落,BA决定离开汉帝国,前往阿拉伯半岛。
在和MA汇合之前,BA来到伯利恒,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整个阿拉伯半岛转了一圈,结果发现金族部落的信仰已经四分五裂了,甚至连亚伯拉罕、摩西的后裔们也开始怀疑固有信仰的权威。
和水族的佛教相比,这里情况完全不同,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历练,在那里形成了一种脱离社会法制体系自成一体的宗教模式,这种宗教信仰可以理解为,正在帮助不断兼并而扩大的区域性族群建立起一种社会稳定器,这是BA当时所没有想到的。
反观现在的金族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干涉就会陷入混乱,虽然说物种参与大自然的竞争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过头了,将演变为灾难。
特别是迁往希腊的火族,这里的部族所处的维度较高,统治着北方地区,形成了与其他几个部族并驾齐驱的古文明,他们已经有能力回过头来占领两河流域的土地。
非洲和亚洲的交接地曾经是新人类进进出出的场所,他们从这里走向全球各地,不同时期,不断地混杂进来众多的部落,导致信仰杂乱,在这种情况下,犹太族也同样受到了影响。
他们对BA曾经指定的先知家族时常质疑,先知亚伯拉罕的后裔并不是这里最强大的部族,他们几经轮回,在夹缝中求生存。
亚伯拉罕(BA让亚伯兰改了名字)、摩西曾经告诉族人们要“尽心尽兴尽力爱上帝”就会获得回报,但是当BA和MA休眠结束后,发现历史的进程和原有的信仰产生了矛盾。
现在看来,当年为金族中的一个支派(犹太)建立的信仰,经过了几千年,并没有成为各部族通用的契约精神。
人工体自从陪伴新人类起源到今天,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她们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身上。
上帝就是她们,她们什么都不缺,时间有的是,而人类完全不同。
他们什么都缺,寿命很短,为了吃一顿饱饭要操碎了心,因此他们经常会为了活下来而背信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