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师1879-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

    稍稍停顿了一下之后,约翰接着说道:“等到时机成熟,这些医专的实力也足够之后,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提高标准,比如把三年提高到五年或者六年,用更加完善的计划来培养更好的医师……”

    如果有未来的医学生听到的话,肯定能马上明白过来。

    这就是约翰给中国医学展定下的一个计划,未来源源不断的建设三年制的专科,然后把实力上涨的医专升级为五年制或者六年制本科(早期的中国医学教育极为重视英语,并且高中生读一年预科也很常见),重现上辈子中国医学教育的老路。虽然对于欧美达国家来说,医学院学制如此杂乱肯定不划算,因为将来想要调整过来的难度更大,还不如一步到位。但是对于基础薄弱到几近于无的中国来说,这种方式却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医师们的培养难度!

    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完全实现八年制医学教育。

    所以七年制之类的学校,约翰不打算让他们在中国再出现,三年、五年(六年)和八年,三种学制就已经足够了。大部分留学回国的顶尖人才在顶级医学院工作或者执教,少部分人和国内培养的精英们负责开办医学专科学校,将来实力够了升级为五年制或者六年制。

    这样一来,八年制负责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五年制培养的是医疗中坚力量,而三年制培养的则是基层医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梯队……

    这一次沉默许久之后,颜福庆终于点了点头。

    开玩笑,虽然未来很多人对中国的医学教育多有腹诽,但是几十年展形成的体系,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沿用下去,充分说明了他的实用性。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就让所有医学院拥有八年制的实力,这不仅仅需要医学院的教育足够强悍,同时还需要强大的教学医院作为支撑,哪怕美国人也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中国就更差得远了。

    看到颜福庆点头,约翰满意的点了点头。

    颜福庆是毕业于亨特拉尔医学院的第一名华人博士,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可以说深得约翰的信任,早早便被他选为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之一。现在颜福庆在长沙干的很不赖,再加上另外一个世界,这位大牛筹办湘雅医院、湘雅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肺科医院的辉煌履历,毫无疑问,他应该是执行这个计划的最佳人选!

    事实上,颜福庆也非常的乐意!

    毕竟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描绘的景象实在是太诱人了,没有人能够拒绝成为中国医学教育领袖的诱惑。一旦这个计划最终实现,哪怕只实现一小半,至少也有两家顶级医学院和六七家医学专科学校,这无疑将会占据现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半壁江山;而如果全部实现的话,意味着这个体系将会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

    对于爱国者颜福庆来说,这种诱惑是无可抵御的。

    而且作为约翰的学生,颜福庆也很清楚自家老师的性格,既然说了肯定就会去做,答应了就一定会兑现,甚至更好!既然如此的话,他当然就更是义不容辞了。

    又说了一些细节之后,约翰接着笑道:“至于说医院分级的话,其实也很简单,我打算把咱们筹办的医院分为三个级别: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普通的小医院三种!大型综合医院好理解,就是湘雅医院这一个级别的,全部作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除了诊治病人外还要承担教学工作;专科医院的话主要是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目前世界各大强国基本上都已经认同了这两种专科医院;至于说小医院……”

    轻轻一笑,约翰耸肩道:“或许已经不能称之为医院了,应该说是诊所,工作的只有几位医师甚至一两位医师,负责诊治一些简单的疾病或者现某些疾病的症状,然后在没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推荐病人去大医院就诊!”

    如果有另一个穿越者在场的话,听到这番话肯定会把眼睛都突出来!

    未来中国想要推行但是难度极大的分级诊疗制度,竟然在1912年的时候被一个人提了出来!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现代医学就是一张白纸,随便由人作画,如果约翰真的能在未来十年建起几家顶级的医学院和十所大医院,然后再建起更多的小学校和小医院的话,说不定还真能让他给办成了……“

    “当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胸中怀着改变历史的兴奋,约翰的声音也变得高亢了起来:“八年制毕业的不一定全是精英,表现不好也可能去做社区医师;三年制毕业的不见得一辈子就是在社区医院,表现出色可以通过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升级等等,这都需要在以后慢慢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1912年年初,约翰在上海和颜福庆密会了一周。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面,约翰?亨特拉尔与自己的学生深入探讨了他对中国未来医学教育以及医疗体系的规划,说服对方的同时,也让颜福庆完全明白了他的用意。

    对历史的改变,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第四十四章 访客() 
♂,

    关于美国首富来上海的消息,很快就淡了下去。

    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宴会,甚至不接待任何不认识的访客,这样的大人物哪怕身家再丰厚,名气再大,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在热闹了几天之后,关于约翰?亨特拉尔的消息就慢慢的在报纸上消失了。只有一些心有不甘的有心人,才会偶尔的想起那位所谓的美国首富。

    实际上,所谓的美国首富都是报纸炒作起来的噱头。

    没有人真正知道约翰?亨特拉尔的身家到底有多少。而且在美国人眼中,旗下大批公司纷纷上市的洛克菲勒才是真正的美国首富,毕竟十亿美元在这个时代可是个巨大的数字,全美生产总值也不过数百亿罢了。

    唯有约翰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身家不比洛克菲勒少多少!

    别的不说,一个亨特拉尔汽车公司就值多少钱?未来十年,约翰有信心每年至少卖出去一百万辆汽车,这将会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至于说其他的各个公司,投资的也都是真正的朝阳产业,那才是前途无量……

    来到上海两周后,约翰开始清闲了起来。

    该见的人都已经见过了,该谈的事情也都谈完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手下的人们去做事。比如说伍连德组织中华医学会,比如说筹备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比如说颜福庆联系各方面的医师们,开始为将来的计划做准备等等。约翰肯定不会直接插手这些事情,尤其是中华医学会的筹建,他更是打算置身事外——作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最好的态度和做法……

    所以后面的时间,约翰打算集中精力在帮助其他学生上面。

    今年有数百名留学生回国,一小半选择了在亨特拉尔银行、洋行工作,未来制药厂和医疗器械厂也会提供很多职位,一小半人去了大学教书,毕竟这个时代中国的教育正是大发展的时候;剩下的人里面,一半去了政府或者其他大公司,比如北洋政府、汉冶萍公司之类的,还有一半则选择了自己创业。

    亨特拉尔银行投资的数十家工厂,就是他们起步的根基。

    不过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创办实业的困难肯定是存在的。虽然约翰免费提供了各项技术,低价提供了机器设备,但是亨特拉尔银行提供的资金毕竟有限,无法让他们快速发展起来。要知道这些工厂有了技术的支持,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极强,几乎每一家现在都面临着扩张的大好机遇,但是资金、机器各方面的因素却限制着他们的发展。

    对于这些工厂,约翰必然是要大力支持的!

    所以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面,约翰一口气又投入了上千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他们向亨特拉尔机器公司采购大批设备,帮助他们扩大工厂的规模。而当约翰觉得从美国运输过来很麻烦的时候,在中国筹建一座机械工厂的计划也就开始提上了日程……

    ……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月下旬了。

    距离约翰预定回北美的时间越来越近,他的心情开始变得有些焦躁了起来。他当然不可能在上海一直待下去,事实上如果加上之前在欧洲的时间,他这次离开北美将会长达半年!如果之前老亨特拉尔还在的时候当然不需要担心,但是现在的话……

    “派出去的人,还没有回来吗?”

    这天一大早,约翰在餐桌上皱着眉头问道。

    一个月前约翰请容闳出手写了很多封信,然后派人送给很多未来中国的强力人物,为的是希望能支持在他们的地盘里开设学校。在约翰的计划中,他希望在那些地方至少建起一所医学院校,如果可能的话后续还可以筹建中小学甚至大学。约翰相信,自己挑选出来的大人物们应该会答应这个要求,比如说鼎鼎大名的阎锡山,肯定可以看到其中的好处。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回来复命。

    “还没有,先生。”

    把一碗白粥放在约翰的面前,苏力摇了摇头轻声道:“从收到的电报来看,最快的一个也要三天后才能回到上海……先生,哪怕有容闳先生的信,他们想要见到那些大人物也不是很容易,更别说国内现在的局势动荡,很多地方都还不稳……”

    这件事情约翰一直让苏力紧盯着,所以他很清楚原因。

    “唔……也是。”

    沉默了片刻之后,约翰苦笑着点了点头。

    事到如今约翰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些想当然了。虽说像阎锡山、蔡锷等大人物应该都会支持现代教育,有人愿意去他们那里办学校肯定是会同意。但是约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的政治环境——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一年,国内正是一团乱麻的时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