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 1999年第四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与妻子一同抚养他们的九个孩子,他再次饱受许多艰难困苦。他曾一度贫困到必须靠政府的微薄救济品度日的程度,也曾几天不进食,为了把食物省给孩子(见《米莱传》)。了解这些背景后,我们就更能读懂《喂食》(1860年)、《慈母的爱》(1857年)、《编织课》(1868年)等作品所洋溢的诗意和欢乐是如何来之不易。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罗梭在看到《嫁接树木的农民》时竟感动得流泪。“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诚恳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而这种真挚就能使艺术家为他所要传达的感情找到清晰的表达。”(引自《什么是艺术》托尔斯泰语)米莱,不仅有诚恳真挚的感情,也具有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引自米莱传)。这是对于包括《播种者》、《簸谷的人》、《拾穗者》、《倚锄的人》等一系列作品的最恰如其分的诠释。有些评论家们批评米莱作品中对贫困的表现,认为他的作品没有美感。也就是说,米莱的作品完全不合乎当代巴黎城市文明的欣赏趣味。面对种种不公的评价和嘲笑,米莱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我否定乡村的妩媚景色。我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景色;我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我对你说,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儿一朵呢!’”如今,谩骂也好,嘲笑也好,都已销声匿迹,惟有那壮丽的乡村美景仍在向人们吟唱着那一首古老的田园诗……
  吴达志译罗曼罗兰著《米莱传》说:“……他紧紧束缚于他所看到的,而他所见到的东西里面,他呼吸的却是《圣经》精神。他脑子里充满的是它们,他经常引用它们(对他的某些朋友的趣味来说,这甚至太多了一点),直到他的生命的终结,他都惯于晚上向他的家人朗读《圣经》……”当我们在探讨米莱的艺术精神时,当我们被他的艺术所吸引,甚至为之震撼时,那追根溯源的冲动,会令人希望了解所谓“《圣经》精神”是怎样滋养这位画家的心灵及其艺术的。他为何要将“画家之书”的美誉加给《圣经》?可见,了解《圣经》是探讨米莱艺术精神的必经之路。
  《圣经》维护了不容妥协的真理本身。而耶稣基督以自己无罪的身躯代替世人承担罪的刑罚,惨死在十字架上。这牺牲的大爱,给予《圣经》中的至理名言“神就是爱”以最清楚的诠释。而米莱艺术精神的主题就是宣扬这种博大的爱。
  米莱的作品中,有众多引人注目的妇女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妇女往往被置于一个劳动的场景中。她们总是以女主人的身份,带着手头上正干着的活儿出现在画面上,或劈柴、挑水,或牧放牛羊,或编织手工……没有坦露的粉色肌肤,没有矫饰的欢颜,却十分真实感人。她们的出现常常使画面充满温馨有序的家庭气氛。在这些作品中,《雏菊》是最富有诗意的。典雅的构图完美而独特;简陋的农舍里有一扇打开的窗子,一束怒放的雏菊插在造型古朴的蓝色粗瓷花盆里。窗台上零散地摆放着针线和剪刀,使得构图更有变化。乍一看,分明是一幅静物画,仔细看,才发现有一个少女藏在雏菊后面的阴影里,正向窗外悄悄张望,嘴角含着平和、安宁的微笑。菊花和少女相互映衬,色调非常优雅,和谐,让人联想到柯罗的一些风景画,尤其是蓝绿色与橙黄色的过渡与交织格外柔和而舒心。米莱说:“位置适当和言必由衷就是美。”还有《牧羊女》这幅画,牧羊女在草场上牧放群羊,她低头思忖,羊群也垂着头安静地吃草。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观众似乎能呼吸到那原野上清凉、新鲜的气息;天空在构图中所占比例很大,色调十分明亮,前景是绵延伸展的土地和零零星星点缀的蒲公英。这幅画对逆光的表现和《晚钟》一样出色。《圣经》认为,“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的妇女是美的。这样的审美意识正体现在米莱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审美取向也在逐渐改变。在时代的动荡与骤变中,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人,同样会有一种茫然感。有许多画家透过作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与隔绝,虽然也以各种调侃、戏谑的笔调来自嘲,却仍然找不到人之为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至于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无法名状的空洞感,而不得不以形象的扭曲和笔触的躁动来宣泄这一种内在的焦虑与恐慌。于是,“荒诞”成为一股潮流。其实,这种感受是非常真实的体验,不与永恒联合的生命确实没有盼望。
  我们重新认识米莱的艺术世界,因为米莱的艺术世界里有我们失落的某种东西。米莱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也许这便是米莱艺术的精髓。

  业精于勤·张滨漫画精粹

  
  ? 方 成 文/张 滨 画
  封二
  漫画在中国流行,始于二十世纪初,至今近百年了,但普遍流行,漫画家不断从各地涌现,却在七十年代末期,也就有二十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年中出现的漫画作家不少,但表现出众的不算多,其中张滨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他的漫画不但发表数量多,而且在艺术上也明显求精,从他的一些作品中看得很清楚。他是黑龙江日报的美术编辑,编辑工作要占去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种半专业的条件下能创作出大量的相当好的漫画作品,那需要下多大功夫呀!他的漫画题材广泛,还惯用组画形式表现出不少有关各个方面的人所关心的问题并加以评议。勤苦而又求精,是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条件,这在张滨身上也看得出来。

  聊斋评点:青梅·王桂庵

  
  ? 田 原 文/画
  封三
  青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