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苍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能不能教化出来,就是儒家的课题了。

    听姬平如此一说,卢植才躬身行礼道:“如此,植附议。”

    姬平这才松了口气,若是他连卢植也说不服,恐怕政策实行的压力会更大,幸好卢植不是那种腐儒,毕竟是打过仗的,不会认为单纯以德教化便能平定天下。

    这也是汉末儒家的一个进步,经过百年发展,儒士融入官僚集团,参与治理国家,逐步将原本的理论融合到经世治国之中。

    其实对于盐铁官营的争论,在汉昭帝时便有过一次大型的讨论。

    汉武帝打了四十四年仗,导致国库空虚,所以重用桑弘羊,将盐铁收归官营,收拢军资。汉武帝死后,其子汉昭帝当政,因为连年征战,国家已经不堪承受,流民遍地,民怨极大。

    霍光辅政,与桑弘羊不和,霍光为了收拢民心,要恢复文帝时的休养生息之道,便召集了六十多名全国各地的贤良大儒、天下豪富民代表,与桑弘羊一系的官员就盐铁官营还是私营,展开了一场辩论,辩题就是“问民间所疾苦”。

    结果是桑弘羊失败,废除盐铁官营,转为私营。

    其实民间疾苦,与盐铁私营关系并不大,根由在于汉武帝过于穷兵赎武,打了四十四年仗,搞得民生凋敝,桑弘羊也算有本事,在这种情况下搞了四十多年经济,还没有出大问题。

    但是为了收拢军资,桑弘羊除了盐铁私营外,还搞了一个很损的政策,正是这个政策,造成了百姓对他的极大怨恨,连带着盐铁官营也受了牵连,被地方豪强利用,夺为私营,乃至到了后汉,连收也收不回来了。

    这个很损的政策名为算缗令和告缗令,实际上就是一个征收富商和豪强财产税和打击逃税的办法。

    算缗令规定,除了官员、三老,北边骑士外,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钱,、有物、有车、有船,都要征收财产税,比例是以前商人交税的五倍。此令一出,凡是富豪皆争匿财。

    于是又有了告缗令,有敢于告发的人,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

    这两项政令开展了三年,中等以上的商贾豪强大多数都被告发了,没收了大量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奴婢、佣工,没收的田地更多,大县几百顷,小县百余顷,这些商贾几乎全都倾家荡产。

    桑弘羊因此而深得汉武帝重用,而富户商贾百姓却对桑弘羊恨之入骨,所以这次辩论,桑弘羊失败了,盐铁划为私营。

    有趣的是,在这次辩论中,桑弘羊认为北方仍有匈奴不时寇边,需要军队防守,因此需要盐铁官营,充实府库军资。

    而很多儒士都认为,应当废除盐铁官营,以德治国,敌人不服,则苦修文德,国家富庶、政治清明,吸引敌人过来,然后再教化他们,让他们安心住下来,大家一起过日子挺好的。

    姬平对此嗤之以鼻,这确实是个美好的理想,但纵观几千年历史,没有通过武力威慑而让敌人来降的几乎没有,你越富庶,敌人就越觊觎,毕竟与你一道投入生产,还不如直接抢来轻松,这也是大多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幸好卢植不是这种腐儒。

    这时,卢植突然又开口道:“主公不会行算缗、告缗之令吧?”

    看来卢植也是被桑弘羊吓怕了,姬平失笑道:“这个自然不会,算缗夺民之产,告缗乱民之心,我志在安抚百姓,岂能行此昏聩之举。”

    卢植点了点头,又道:“主公此举,必招来天下豪强反对,需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姬平笑道:“盐铁,国之命脉,必由朝廷掌控,如今天下乱起,亦是良机,此国策,我等占据一地,推行一地便是。”

    卢植所有所思,他忽然明白了姬平没有在雒阳显露身份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这盐铁官营。若姬平以帝王身份提出,必然遭受诸侯和群臣反对,政令难下各州郡,因为东汉的前几代皇帝都尝试过。

    但姬平如今从一州一郡起行,反而易于实施。

    想到这里,卢植对姬平不由更加佩服起来,这个年方十六的少年,不止能冲锋沙场,更是有了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手段。

    他不知道,其实早在皇宫时,荀攸便向姬平提出了这个建议,占据河东,掌控盐事,无异于就是盐事官营。

    看到卢植点头附议,袁基和伍琼、周毖几人也纷纷附议,至于其他将领,对这方面都是外行。

    但座次最末,徐晃对面那个少年却是若有所思,看着姬平,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事情计议而定,张辽等几个将领各去忙碌平定诸县的战事,姬平则带着卢植、袁基、伍琼、周毖、典韦,还有徐晃和那个少年,随着关羽大军南下。

    用姬平的话说,要治理好郡县,首先就要了解最基层的情况,姬平这次带着他们,就是要了解河东郡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生情况。

    一路上,姬平与众人就各处情况闲聊着,走了一程,蓦然想起一事,便指着卢植朝一旁的关羽笑道:“云长,可曾听过卢中郎之名?”

    关羽向卢植行了一礼:“卢中郎,乃吾兄之师,国之良臣,海内人望,羽常听兄长提起,敬仰已久。”

    卢植一愣:“却不是云长兄长何人?”

    姬平大笑道:“刘备刘玄德,想必卢中郎不会陌生。”

    卢植抚须叹道:“不想云长却是玄德之弟,玄德虽不好读书,难成大儒,然折而不挠,勇而有略,弘毅宽厚,入我门下,算来已有十五年矣,随后十余年未见,却不知玄德身在何处?”

    姬平笑道:“如今我据有三郡,上党郡太守荀攸,河东郡太守卢中郎,河内太守正是刘备刘玄德,想必不久之后也会来拜望卢中郎。”

    卢植一惊,随即连叹道:“不想玄德也到了主公麾下,更是任以重职,非植自称,主公之知人善用,良臣猛将,无不是精英,胜于先帝,天下百姓有望,汉室可兴矣。”

    这时,跟随人群的那个少年眼中突然露出惊骇之色。

    很快,他身边的徐晃也反应过来,震撼的看向姬平。

    他们,都从卢植口中一声“先帝”,猜出了些什么。

第一百一十四章 政令() 
姬平一看这三人神色,就知道这三个鬼脑子的家伙从卢植一声“先帝”中猜到了自己的身份。

    这三人中,崔钧崔州平颇有急智,姬平听过他的一则轶事。

    崔钧的父亲崔烈乃幽州名士,但在灵帝卖官鬻爵时,时任廷尉的崔烈通过灵帝的傅母程夫人,花五百万钱买了三公之中的司徒一职。自此,崔烈名望衰减。

    久之崔烈心中也不自安,便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时人如何议论?”崔钧回答:“父亲年少时就有英名,又历任卿守,本就该位至三公,然如今做了司徒,却令天下失望。”崔烈追问:“这是为何?”崔钧丝毫不给老头面子:“天下人嫌你铜臭。”崔烈大怒,抡手杖追打崔钧,崔钧狼狈而逃,崔烈在后面骂:“死小子,父杖而跑,孝乎?”崔钧毫不示弱:“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烈惭而止。这也是铜臭典故的由来。

    至于徐晃,历史上是有名的智勇双全,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自然也有很脑子。

    除了这二人,另一个少年,却是贾诩的幼子贾玑,当初与贾诩一道镇守小平津关,后贾诩随董卓进击河内,留下贾玑在小平津。姬平随后便袭取了小平津,贾玑在此役与士兵一并被俘,带到东垣县后,被皇甫郦认了出来。

    姬平回来后,有两件事颇为惊喜,一是惊喜卢植居然收降了徐晃,二就是这贾玑了,这小家伙虽不如贾诩,却也是个好苗子。何况有贾玑在手,自己日后应对贾诩便多了颗定心丸,或许能将这老货拉过来也不一定。

    这次行动,姬平便把徐晃和贾玑都带上了,一方面观察他们的能力和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拉拢和培养他们。

    看着崔钧和两个小家伙脑子都是如此机灵,姬平也颇为高兴,当即朝三人道:“此事不必宣扬。”

    “是!”三人激动的回大礼应道。

    这时,卢植也反应过来了,看了看三人,不由后悔失言,忙向姬平告罪。

    看到姬平确实没怪罪,卢植这才默然。

    一旁的袁基突然开口道:“主公这封号是董卓所封,名且不顺,当自取封号,”

    “不必麻烦。”姬平摇头笑道:“弘农者,弘扬农事,使民安居,岂非正是我等之愿?”

    他的名号,只需拉拢可拉拢之人,除此之外,一切还靠实力说话。

    “主公此言极是。”众人闻言均是大赞。

    从安邑南下,沿途处处可见坞堡,规模大小不一,皆是本地豪强所建。

    行了二十里路,便看到七八座堡坞,姬平不禁皱起眉头,他没想到河东郡居然有如此多的堡坞,以这种比例看来,整个河东郡堡坞应该不下数百座,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堡坞确实有抵御外敌的作用,但也是一道壁垒,能否纳入郡县管理就是个问题,他要彻底统治河东郡,政令畅通,这道壁垒就必须要打破。

    如今看来,还是任重而道远,他转身问卢植:“卢君,这些堡坞,可有办法破其壁垒,使其纳入郡县管治?”

    卢植沉声道:“河东郡地近并州,异族常有寇掠,这些堡坞,主要是防御黄巾之乱以来的民乱,及数十年来南匈奴的屡次侵掠。如今主公初来乍到,河东之人心怀忌惮,要除堡坞,非一年数月可就。”

    姬平点了点头,自古以来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个大问题,尤其是这个豪强,聚拢宗族,对外来者往往极为排斥,要消除隔阂,绝非一蹴而就。

    他看向卢植和身边诸人,声音转肃:“自今日始,凡诸官吏,与民秋毫无犯,严禁草菅人命,严禁擅自加赋,严禁怠慢农事,严禁贪赃枉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