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发表。”
“你至今写了两部,《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会京师》,都已经出版了,在市场上的反响很好。”
“对,写了两部,有五十多万字了,出版的成绩还可以。”
“如果我没记错,你今年才十六岁?”
“十六周岁。”
“十六岁的作家,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能说说你的写作天赋是怎么来的吗,是天生的还是跟生活环境有关系?”
跟重生有关系,但这不能说。
张谭想了想说:“都有关系吧,很小时候就接触了武侠,也很喜欢看武侠剧,有一种江湖梦。同时对语文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喜欢写作,去构思理想世界。兴趣的两相结合,最终促使我对这一块投入比较大。”
“有人评价说,你是大陆武侠的标志人物,同时你的有自成一派的风格,在写武侠这条路上,谁给你的启发比较大?”
“我看书很杂的,许多武侠作品对我多多少少都有影响。”张谭回答,影响他最大的当然是金古黄梁温,但是这话没办法说。
“怎么平衡学习和写作?之前有一个韩敬明也和你一样,高中就写作了,但是他没有继续读下去,辍学了,你会和他一样辍学专心写作,还是继续读书?对于上学读书,你觉得对你还重要吗?”
继续念书对张谭没什么意义,毕竟他上一辈子的轨迹早经历过这些。
不过张谭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特例,如果实话实说学习不重要,这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很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模仿他的观点而放弃学习。而且张谭本身就不支持学习无用论,更不想带坏别人。
所以一些套路的回答,是必须的:“书肯定要继续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现在的确写作出了一点成绩,但越是写出成绩了,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学识不够,就像老师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知道的,圆圈外面是你不知道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越大,同时呢,不知道的也更多了,就更应该去学习。”
“可是写作不会耽误你的学习吗?”
“合理分配好时间,其实冲突不大。”
“……下一部新书是什么?”
“《射雕英雄传》,说的是一个少年成长为大侠的故事,期间会把古代的历史重新虚构一番,融入武侠的概念。总体而言,这个故事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江湖恩怨仇杀,上升到一种国家层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的采访,就完全转移到了《射雕英雄传》上面,张谭狠狠的忽悠了一番,自己对江湖、对武侠、对的理解,同时也定义了一番他所理解的江湖侠义是什么样的一种价值观。
“通常说到‘侠’,大家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拿着一把剑惩强扶弱、做好事不留名的形象,这是一种弱势群体对自我的期待。因为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所以我们渴望拥有强大的力量,去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价值底线。”
顿了顿,张谭继续侃侃而谈:“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侠客的存在,是弱势群体打破弱势的表现,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多爽啊!但这是很低层面的东西,社会是复杂的,侠客的行为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杀了一个坏人,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出现坏人。”
“因为你没有能够把侠义的精神灌溉到底,你是侠之小者,只能为友为邻。所以我写武侠,希望能写一些真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四大名捕这个系列,就是我认定的比较现实的江湖体系,当然并不明确,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很多地方写得比较生涩。”
“这一本《射雕英雄传》,我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着手,描写一个少年,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大侠的定位,如何毅然投身报国,真的去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
一番长话说下来,张谭自己都说得激动起来,热血沸腾了。忽悠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自己信了。
当然,这也的确是他的心里话,真正的大侠,就应该是为国为名、义薄云天、忠人之事。纵观武侠大家中,唯有金庸把大侠给写活了写真了。
;
第112章 羊城晚报()
一番对“大侠”的高谈阔论,把刘记者给差点整头晕了。
从一开始,张谭就就没有丝毫低调,刻意装出青少年的稚嫩,能写出四大名捕和射雕这样的故事,说是个青涩少年,别人也不会信,干脆就撕开伪装,直接表现成熟好了。
反正理论上,十六周岁的年纪,早熟一点跟大人没区别。
别人十四岁生小孩的都有。
张谭他们桥安社区,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结婚生子了。
在农村,十七八岁结婚生子的,不要太多。书念不好,工作又找不到,整天在家里游手好闲,父母干脆就帮着娶媳妇,早点生孩子。生完孩子,也算是完成了一桩传宗接代的大事,以后想干嘛,父母也不太过问了,抓紧培养孙子才是正理。
所以说他这个年纪,表现的妖孽一点,并没太多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不会惊动党中央,把他抓去当小白鼠研究。
侃完了大侠,采访也结束了。
时间差不多到了中午。
张谭做东,请刘记者去镇南大酒店搓了一顿,多喝了几瓶啤酒。一顿饭吃过,带着一些酒意的刘记者,满嘴保证,让张谭放心,采访稿他知道该怎么写。
就这样。
刘记者心满意足的坐车走了。
送走了记者,李艳并没走,她找张谭还有点事。
“张谭,你跟《今古传奇》那边的连载是怎么定的?”
张谭随意的说:“你说连载啊,一期一篇六万字,怎么了?”
“《今古传奇》已经改版了半月刊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张谭笑了笑,“说起来,《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改版,还多亏了我呢,没有四大名捕,杂志要火起来没这么快。对,李姐忽然问这个干什么?”
李艳回答说:“我想跟你说,可能需要改一改连载的方式了,你也知道,《射雕英雄传》已经印刷了,马上就能上架销售。一个月出一册的话,一册只有十五万字,但你在杂志上一个月就连载了十二万字,几乎同步,这对实体书的销售冲击很大。”
张谭眉头一挑,这个他倒是没注意:“说的对,连载太多,对实体书冲击有点大。不过我都跟杂志社那边说好了连载,八月上期都已经开始连载了,不好反悔啊。”
“也不用反悔,原本半月连载一次,现在改为一个月连载一次就好了,正好放出一部分,吸引了读者的胃口,还能促使他们去购买实体书。”
“那行,我去跟王从伦说说,将连载改为一个月一连载,或者一次连载三万字。”
在杂志连载和实体书销售两者中,张谭当然站在实体书销售这边,连载的稿费是死的,但实体书却卖得多赚得多。
这笔帐小学生都会算。
而且张谭现在已经小有名气,可以直接走实体书路线了。现在连载,仅仅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作用,等《射雕英雄传》火了,连载或是不连载,就没多少区别了。
当下张谭就打电话给王从伦,跟对方商议了一下。
随后王从伦决定依然每期都连载《射雕英雄传》,但将每期的字数从六万字,降低到三万字。这样一来,《射雕》起码要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一年多时间。
“说实话,我真没想到你只给我们杂志写了一年不到的,就写出来这么大的成就,现在只要《射雕》写成了,你以后写的,怕是出版社会抢着预定出版。”王从伦在电话里,满是感慨,“我也不跟你客套了,以后还请不要把我们杂志给忘了,随时欢迎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发表。”
“哈哈,老王你太客气了。”张谭也多少有点感慨,“《今古传奇》是我的起步,我不会忘记的,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在上面发表作品。对了,我在写长篇之余,也写了一些短篇,改天我寄给你看看。”
“行啊,短篇我们也非常欢迎。”
短篇都是张谭自个儿整出来的,自我感觉不错,但能不能受到认可,他不敢保证:“我比较善于写长篇,短篇都是随便写写,质量可能不是很高,你看着办,有合适的就发表,没合适的就扔掉,不用给我面子。”
“我可舍不得扔啊。”
“说真的老王,写得不好的就扔,不精彩千万别发,我也怕影响我的名声。”张谭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那好,我会认真筛选。”
……
紧随着《合淝晚报》之后,又陆续有《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微日报》的记者过来采访,就连《羊城晚报》的驻派记者,也过来采访了张谭。
而随后的一阵子,张谭每天都在关注这些报纸。
除了《羊城晚报》要去市里买之外,其他几份报纸,爷爷张贺农都有订,张谭可以直接去翻看。
《从高一学生到知名作家,张谭的‘大侠’文化》——这是《合淝晚报》在第四版上的一篇报道,撰稿人署名是刘记者的名字。
整篇报道可以分成三个段落来看。
第一个段落,着重讲张谭在大陆武侠文学中的地位,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受到多少赞赏。什么大陆武侠的新宗师,内地武侠文学扛旗手,引领一代武侠风潮之类。反正吹得很凶狠,大有在武侠文学中,称王称霸的气势。
第二个段落则主要点出张谭是高一学生,同时更是合淝本地人,长成在普通家庭但成长却不平凡,天资聪慧过人,堪称天才。
第三个段落就是用来宣传新书的,报道了张谭的新书即将上市,写了怎样怎样的一个故事。
最后再做一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