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奶牛养殖技术问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因牛而异综合评判

    由于上述的泌乳曲线是以群体为基础所做的分析,很难分析出饲养管理、疾病、季节等对泌乳量的影响。如果以某一个体牛某一胎次的泌乳曲线做分析,须根据曲线的平滑程度做出判断,以典型曲线为模板,如曲线出现波动时,则为异常。根据出现的自然月份(如盛夏热应激或者大风降温引起)、泌乳月(产后70 天泌乳前期的问题)、波动程度(疾病、换料或换饲养员等)综合评判。以某一个体牛连续几个胎次的泌乳曲线做分析,除对不同胎次到达高峰产奶量的时间和不同胎次的泌乳高峰值分析外,还可以对不同年度饲养管理情况、疾病防控、饲草料供应情况做分析。

    通过对泌乳曲线的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着手,找到解决的途径以期改进,这就是管理出效益的真谛。

    skbshge

101。 如何减缓产后母牛的营养负平衡?() 
奶牛的产奶性能越高,产后的营养负平衡越严重,这就意味着内分泌必须调整,使体内更多的体脂肪被动用,当体脂肪动用过量,血液中酮体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发生酮病,轻度的酮病使奶牛泌乳量减少,中度时出现自动干奶,重度时危及奶牛生命,人们应对严重的营养负平衡的一般措施通常是增加精料补充料喂量,这样会有继发性代谢病的产生(如酸中毒、蹄叶炎等),这是因为代谢疾病的产生使高产奶牛被淘汰的原因。营养负平衡导致高产奶牛更多的体脂被消耗,高产的潜力消耗殆尽,产奶高峰得不到维持,这是因为生产性能降低被淘汰的原因。当体脂肪的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体脂肪低于8。6%,体重下降20%左右)时,发情周期自动终止,卵巢静止,这样产后发情率和妊娠率(有时可以勉强妊娠)下降,这是因为繁殖性能降低被淘汰的原因。

    所有能够减缓产后母牛营养负平衡的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高产奶牛的利用年限,其根本措施如下。

    (1)使用保护性脂肪

    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存在,只有过瘤胃脂肪可以在不改变精粗比的情况下,能满足高产奶牛高产性能及维持正常体况的能量需求,不但能缓解负平衡带来的酮病和继发性代谢病的产生,而且保护性脂肪中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和孕酮的前体物质,对奶牛的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

    (2)使用瘤胃缓冲剂

    可平衡瘤胃的pH,避免酸中毒引起的蹄病和肝脏疾病。

    (3)使用抗应激添加剂

    当泌乳高峰期正值寒冬和酷暑时,冷、热应激会使营养负平衡雪上加霜,高产奶牛被淘汰概率加大。

    (4)科学加工饲料

    精料补充料通过膨化、制粒,粗料的复合氨化,使用全混合日粮等,不仅能提高采食量,还可以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负平衡,降低高产奶牛被淘汰的比例。

    skbshge

102。 怎样减少高产奶牛蹄病的发生?() 
奶牛蹄病较多的原因是奶牛体重相对比较大,故蹄部所受的压强较大;集约化饲养管理程度高,有效运动量不足,运动量不足使蹄底磨损不充分;各种应激(营养应激、热应激、运输应激等)降低了对各种感染和损伤的抵抗力;奶牛的生产效率最高,容易出现代谢性疾病。

    奶牛蹄病发生的特点是:后蹄的发病率相对高于前蹄,淘汰率高,高温、雨季发病率高。

    蹄病的发生率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奶牛品种、胎次、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措施、饲养方式等的不同而异。

    蹄病带来的损失主要来自3 个方面:其一是产奶量下降,一般为10%以上。其二是过早淘汰,缩短了奶牛的利用年限,使饲养成本增加。其三是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费用。

    奶牛蹄病重在预防,防治结合,预防不仅节约开支,也最可靠,带来的综合效益最高。虽然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卫生条件和日粮组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蹄病种类和发病率也各不相同,但只要从下述方面着手,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1)科学设计奶牛场与奶牛舍

    奶牛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这是保证奶牛大环境干燥、减少蹄病发生的基础;奶牛的运动场面积应达到规定的最低值,才能使蹄甲得到正常的磨损,土质运动场能极大减少对蹄底的反弹力,对保护和维持蹄部的缓冲功能至关重要,而水泥或混凝土的运动场除不能有效减缓反弹力外,其透水、排气和吸热性能都不及泥土,会加重蹄病发生,中间高四周低的运动场能及时有效排出污水,保持运动场的干燥,合理的运动场能使奶牛的躺卧、休息和反刍时间得到保证;一些自由牛床设计不科学,如起卧空间、起卧的缓冲空间和垫料不足,自由牛床过高,分隔栏管过多等。

    (2)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是减少蹄病的物质条件

    营养物质是使蹄子保持正常生长速率和使蹄壳保持正常硬度的物质条件,从而奠定蹄部健康的基础。蹄部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和胱氨酸、一些脂肪酸、生物素、钙、铜和锌等。因此,对于高产奶牛,要注意补充必需氨基酸,对于一般奶牛更要注意保持日粮合适的氮硫比,以使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正常数量的含硫氨基酸;生物素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凡是蹄病发生率较多的牛场、地区等,还应注意添加生物素,添加剂预混料一般都包含生物素、铜和锌等物质,许多微量元素使用硫酸盐,可同时补充硫。因此,通过使用添加剂预混料,基本可达到完善日粮营养物质的目的。

    (3)强化管理措施

    蹄是重要的运动器官,与其他器官一样,有其共同的和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有些蹄病是不可避免的,建立并实行行之有效的蹄的保健程序能极大地减少蹄子疾病的发生率,同样可降低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注意牛体和环境卫生、修蹄、蹄浴和护蹄。

    ①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运动场和奶牛舍的清洁、干燥,对预防蹄病非常重要。奶牛运动场上的污水和泥泞可软化蹄角质,长期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形成粉蹄。圈舍、运动场的卫生条件较差时,尤其是排泄物中氨的浓度高时,可破坏蹄壳的角蛋白质,加剧蹄病发生。圈舍,尤其是运动场中有些尖锐异物,如炉渣、石块、尖锐金属物,会造成蹄底的损伤,尤其是当上述3种因子同时出现时,蹄病会迅速增加。

    ②修蹄 修蹄是指利用刀、剪、锯、锉或修蹄器等器械,以外科手术方法使蹄的形状、大小和角度等得到恢复,并最终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恢复的一种技术。修蹄可以使蹄底保持平整,均匀负重,保持蹄甲生长和磨损的平衡,维持肢蹄正常姿势,避免引起异常姿势而导致蹄病。修蹄为现代奶牛生产中奶牛场保护肢蹄健康的一种极其主要的技术措施,修蹄一般每年实行2次,做到及时和长度合理。

    ③蹄浴 蹄浴也是蹄底保健的重要措施,是指用一定浓度的消毒药液处理牛蹄,借以达到预防、改善或治疗蹄病的一种经常性的卫生措施。蹄浴不仅可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蹄病,而且可增加蹄质硬度。蹄浴一般用4%硫酸铜溶液,此溶液刺激性小,价格低廉,无异味,对奶牛护蹄效果良好。蹄浴一般不在干燥和寒冷季节进行,每周1 次,连续6~8 周,必要时,可长期使用。

    ④护蹄 在实行正常修蹄程序的同时,还要实施经常性护蹄措施,以保证肢蹄健康,防止蹄变形和蹄病的发生。

    (4)加强选种和育种工作

    在生产实践中,奶牛场可通过淘汰有明显肢蹄缺陷,特别是淘汰那些蹄变形严重、经常发生蹄病的奶牛及其后代,可以使牛群的肢蹄状况大大得到改善。育种工作者则尤其要注意种公牛的选择。

    (5)减少疾病因素和其他因素诱发蹄病的发生

    酸中毒是引起蹄叶炎的直接原因,预防酸中毒可从源头杜绝该病的发生。许多疾病可引起继发性蹄病,如胎衣滞留、*炎、*内膜炎、酮病等使奶牛体质变差,继发蹄病。

    高产奶牛、奶牛在应激、产后初期等情况下,抵抗力下降,使蹄病发生概率增加。

    skbshge

103。 使用全混合日粮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全混合日粮是以散放牛舍饲养方式(母牛不固定牛舍、不固定槽位)为基础的饲养技术,是我国国内近几年规模化、集约化牛场正在推广的生产技术,它是根据牛群对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的营养需要,将粗饲料(青贮、干草、秸秆等)、精料和各种预混料进行充分混合,将其中的水分调整到45%左右而饲喂的日粮。我国过去传统的饲喂方式多为精、粗饲料分开饲喂,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易造成奶牛的干物质摄取量偏少(即吃不饱),并且由于奶牛个体间对精、粗饲料的嗜好性差异很大,使奶牛所采食饲料中的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即精粗比)不易控制,一般都是*料过多,引起一些代谢疾病,也不太适应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使用全混合日粮时,首先把牛群分成若干组,如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干奶组、围产期组、青年牛组、育成牛组、犊牛组,根据各组营养需要特点配制日粮,优点是易于控制日粮的营养水平,提高奶牛的采食量;防止过量采*料,防止饲料突变,保持瘤胃内环境稳定,有效防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防止代谢病;可以把奶牛不太喜欢吃的当地大宗饲料混入其中使其逐渐适应,因而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当地尚未利用的饲料资源;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可保证稳定的饲料结构,饲料混合均匀,防止挑食;有利于纤维素的降解,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有利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