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害为利。
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
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术,答辩道:
“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
12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
——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
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道:“那人是谁?”
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12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
——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深,更不能离论题太远,要注意与论题的联系。来人陈相十分推崇研究农学派许行的观点,认为贤者应“与民并非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听陈相谈了这番见解后,就问陈相:
“许子是否总要吃自己种的粮食?”
陈相说:“是的。”
“许子是不是要自己织出布才做衣服穿?”
“不,许子穿的是用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戴帽吗?”
“戴的。”
“戴什么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
“这样会耽误了耕种。”
“许子是用锅或甑烧饭,用铁犁耕地吗?”
“是的。”
“是自己造的吗?”
“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冶陶炼铁,使自己所用的一切东西都由自己供给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经营各种行业的人交易呢?许子多么不怕麻烦啊!”
陈相说:“各行各业的事,当然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啦。”孟子说:“即然这样,那么唯独国君要边耕地边治国吗?……如果一定要自己做出来的才能用,这就是要使天下人整天劳碌,不得安生了。”孟子运用了由远及近诡辩术,以一般问家常的语气,引入对许子生活用品来源问题的发问,看似随口而问,实际暗设机关,使陈相沿着问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地为孟子提供了与自己论点相背离的论据,最后,甚至不得不概括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陈相才知中计,可也无以为辩了。
由远及近诡辩术,是论辩中最常用的战术。此诡辩术要求先打“外围战”,再如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攻其核心,论敌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125。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推诿搪塞术
推诿搪塞,顾名思义就是敷衍塞责。这也是一种应付不愿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的诡辩技巧,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去搪塞,以表达自己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
推诿搪塞诡辩术,就是回避问题或问题实质的一种诡辩手法。《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有一天,楚国的庄伯叫他的父亲去看看太阳,其父很不高兴,回答说:“太阳在天上。”
庄伯又让其父去看看太阳什么样子,其父回答说:“正圆着呢!”
庄伯无奈,只好直说:“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其父立刻回答: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在日常交往的范围内,庄伯的话是明确的,即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定时间,这一点庄伯的父亲也是清楚的。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回避问题,表面上对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回答就是推诿搪塞。
推诿据塞诡辩术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诡辩者对某一问题本来不懂,但不肯放下架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内有两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
“何者为獐,何者为鹿?”
王元泽本不识獐鹿,便灵机一动说:
“獐边者鹿也,鹿边者獐也。”
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何者为獐,何者为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推诿搪塞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诡辩者已经发现论题对自己不利,又不肯认输,于是玩弄推诿搪塞诡辩术,以此灵活地应付了事。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讲,推诿搪塞诡辩术既可起到不破坏原有关系的作用,又可起到减轻精神负担的作用。可见,这种手法不仅实用,而且也很合理。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相貌出众,舞姿优美,令许多男青年青睐,其中有个修养较差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与这位少女搭讪: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