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他深深体会到这种生命奥妙的道理。
   他出定后,即向佛陀报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佛陀很欢喜并赞叹他「教义分析第一」;能将生命融入教义之中,而且又分析得透彻圆融,佛陀很欢喜,大家也都为他祝贺。
   这位鸠摩罗迦叶尊者自孩提时期就在僧团中生活,刚才说过有一段很美的故事,主角就是鸠摩罗迦叶尊者的母亲,她原是王舍城内一位富裕人家的女儿,从小就很聪明,但是一般少女所追求的美饰华服,她却一点儿也不希求,她的心一直处在平静具足智慧的状态中,并且敏感地体会到众生的生灭迁异、变幻无常;虽然是小小年纪,心里却充满对世间事物的矛盾和烦恼,因此她有一个心愿——想出家探究真理。
   她向父母亲要求允许她出家,但是父亲不答应,她父亲说:「妳是独生女,家业如此之大,怎么可以出家呢?」不论她再怎么哀求,父母都不允许。这女孩想:在家要孝顺父母,不能太忤逆他们,只好等嫁人后,再找机会向丈夫要求出家了。
   到了适婚年龄时,父母把她嫁给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青年,出嫁后过着很幸福的生活。不过,她仍守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她的丈夫也对她很好,在这段婚姻生活中她怀孕了,但她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那时正好城里要举行一个很大的庆典,这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不论是城内或城外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家都装扮得很漂亮。那天,她的丈夫告诉她:「妳平常都穿素色的衣服,也没有装扮,可是今天是个大日子,妳应该要打扮打扮啊!」
   她却说:「有什么好打扮?人的身体都是污秽不堪的;而且九孔还常流出不净物;生命无法长久,终究有死的一天,死后身体还不是烂了、臭了,装扮身体等于是在便器上洒香水一样,有什么用?」她丈夫听了又爱又气,一不小心脱口就说:「既然这样,那妳何不干脆去修行算了!」她喜出望外地说:「啊,很感谢你,这就是我的愿望!如果你能成全我,那真是功德无量。」
   她的丈夫没想到她会有这种反应,改口一直劝她,可是已没办法改变妻子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她的丈夫万分地不舍,但也只好成全她的愿了。于是派了很多人又带着很多东西,护送她到一个比丘尼团去出家。
   在那里她很快乐,但是当她的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比丘尼团里有人看了觉得奇怪,问她说:「妳是不是怀孕了?妳看起来像是怀孕了,」她说:「我也不知道。」比丘尼群中有人就带她去见提婆达多,因为那个比丘尼团是属于提婆达多的团体。提婆达多看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地说:「我的团体里,怎么可以容纳这种怀孕出家的人?这会破坏我的名声。」说完,也没让她有辩解的余地,就要将她逐出比丘尼团。她知道自己要追求的并不是提婆达多的教法,所以就站起来向他行礼,表示愿意离开。
   同行的比丘尼对她有一点同情,而怀孕的女子又央求她说:「我希望能转到释迦牟尼佛的比丘尼团中修行,妳能否好心地陪我一程,让我投靠于佛陀座下的比丘尼团?」那位比丘尼真的就陪她走了四十五由旬的路程,去拜见佛陀。
   佛陀得知她来自提婆达多的比丘尼团,也考虑了一下,心想:「如果收留她,外面的人会议论纷纷,说我接收了被提婆达多所摒弃的人;但是众生平等,也应该让她有发愿修行的机会。」佛陀即运用智慧,要将事理分辨清楚,不但要还她清白,也使真相大白。
   因此,邀请国王和给孤独长者,以及当地的护法信徒;在黄昏的时候,佛陀就派优婆离尊者主办这件事,因为优婆离持戒清净第一,佛陀就把这个任务交付给优婆离。
   优婆离尊者就在国王、大臣、居士、长者群中,请长老比丘尼陪着她,然后又请一位当地很有名望的妇女出来,告诉她:「请妳们将这位修行女带到布幔里,问她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出家?要验明怀孕的时间,如果是在夫妇的生活期间怀孕,那就是清白的;如果是出家后才怀孕那就是不清净,妳要好好问清楚。」就这样,由那位贵妇人直接和她交谈,甚至还看看她身孕的大小。了解真相后,贵妇人向大家宣布她是在婚姻生活期间怀孕,她是清白的;至此真相大白,佛陀就允许她在比丘尼团中生活,住在另外一间房子待产。
   足月之后,她生下一个男婴,很可爱。有一天,国王从尼众精舍路旁走过,听到有婴儿的哭声,国王奇怪地问:「为什么在修行的僧尼团里有婴儿的哭声?」
   随从的人报告说:「国王,您应该没忘记几个月前佛陀召集的事,那位比丘尼已经生产了。」国王听了也很高兴,心想:一个出家人,怎能带孩子在僧尼团里?于是领养那小孩,带去宫里付托给另外的王亲抚养,取名为鸠摩罗,也给他一个王子的名位,后来大家都称他为——鸠摩罗王子迦叶,到了孩子七岁时,国王又将他送回僧团,让他出家当小沙弥。
   这个小孩很聪明,辩才无碍,非常伶俐。他在僧团中被养大成人,因此他的戒行和修持都很好,是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他看到万物的生态即用心体会、入定,因而开悟。在佛陀的僧团中,这对母子的故事很完整,而鸠摩罗王子迦叶的母亲在比丘尼团中也成为一位大德尼。
   由此可见,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可以包容一切众生,可以分析事理,让大众证明她是清白的,让她出家而无任何污点,这就是佛陀的大悲和大智;反观提婆达多就没有这分智慧;所以大爱、小爱、智慧、愚痴,我们必定要认清楚。
 
 
舍利弗露宿记
 
   学佛最基本的是要学习互相尊重、彼此和睦,这也是佛陀教育弟子们的重要课题——长幼有序。
   佛陀在世时,常在恒河的两岸教化众生,有一回来到王舍城,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就到王舍城邀请佛陀,请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讲完后能转到舍卫城弘法?佛陀很欢喜地接受了。
   当时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从王舍城往北直走,然后由恒河渡船过去,再继续往北走:经过须弥山(即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还要走过蜿蜒险要的山腰,接着再往西走好几天才能到达。他们走到接近舍卫城的途中,已近黄昏,弟子群中就有人说:「佛陀,大家都已经很累了,今天绝对无法到达舍卫城,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佛陀慈悲地答应了,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顿。
   印度的气候白天炎热,晚上寒冷,佛陀睡到半夜时感觉有点冷即起身端坐。那时佛陀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而且听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喷嚏,往外一看,原来树下有一个人。佛陀就问:「树下是什么人?」
   外面的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弗。」
   佛陀说:「来!你为什么在树下?」
   舍利弗说:「佛陀,昨晚到达精舍后,大家都急着找休息的位置,后来没位置了,我只好住在树下。」
   佛陀听了,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为什么你们要争先恐后呢?你们可知道,在你们当中谁可以坐首位?谁可以喝第一杯水?谁可以受第一个施主供养的食物?」
   那些比丘们因为太年轻了,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说:「有王族身分的刹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因为他们的地位高,可以喝第一杯水、接受第一个供养。」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婆罗门宗教家,因为宗教家地位崇高,出家后更应该尊重他、礼让他。」有人说:「不对,应该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说:「诸位比丘大家注意听,在这里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的分别,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在我的教团里,你们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礼让之心,这个团体才会美。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贤,比你们年长的都要敬重;他们能够老实修行,戒行就比你们好,他们先出家,早吸收佛法,内修外行德行平齐就称作长老,你们年轻人要懂得敬重长老、尊重秩序。总之,能够修德修心,又能弘扬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讲完这些话后,那些年轻的比丘们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题了。昨晚因为大家都走得很累,每一个人都想找个好位置安歇,没考虑要礼让、尊重长老,让舍利弗在树下过了一夜,备受霜风露水,大家都很惭愧地向舍利弗道歉;此后他们便知道要彼此尊重,尤其是要依法礼让长老,因此僧团一片和气。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随境「观机说法」,让弟子们去恶向善,知道什么人才可称为「长老」,应该如何尊敬他人,大家应如何互相体贴;像舍利弗露宿这件事,当时彼此若相让一点,即可空出一个位置,不是皆大欢喜吗?我们学佛一定要学会「去贪」,不要贪那么一点点,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敛一些,生活自然可以过得更和乐!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轻视,若疏忽了,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不安定;总之,学佛要从小处着手,对于肯用心的人而言,佛法确实就在生活当中啊!
 
 
「不残食戒」的风波
 
   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好的食物到僧团,那时有些年轻的比丘出门托钵去了,而几位长老比丘已托钵回来。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养僧众,长老尊者当然都有一份,不在精舍的年轻比丘也各留一份。但是,佛陀有规定「不残食戒」也就是当天的食物一定要当天吃完,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
   其中和舍利弗同住一间的一位年轻比丘还没回来,可是时间已快要过午了,有人向舍利弗建议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