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亿问道:「佛陀,六根门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守得好即无烦恼,烦恼不侵,心回归自然即容易回归本性。」
   佛陀就是这样教导弟子,对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对于太过精进的人则加以调和。
   六根门确实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应打开心眼、闲起肉眼,所见的一切自然清净自在。
 
 
佛陀与外教徒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教徒心想:佛陀在给孤独园说法,我应该赶快去请教这位大家尊重的圣者,起了这一念,他立即行动,到佛陀所住的精舍去。
   看到佛陀,他非常恭敬地膜拜顶礼,问道:「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是一位异教徒,不过,我很尊敬、仰慕您,我在婆罗门教中学习几十年的教义,但仍无法解开心结,觉得人生仍陷于矛盾之中。我心中的问题可否请佛陀指引迷津?
   佛陀慈祥地说:「可以呀!你虽然是婆罗门教徒,但众生平等,真理是共通的,你尽量问吧!」
   婆罗门教徒说:「佛陀,平时我自以为很有智慧,看人、看事、看物都可以分别得很清楚,那时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辩论,分析道理也让人肯定。但是,有时心念起伏不定,当烦恼一来,所见、所思、所感就无法厘清,无法滔滔不绝地宣讲,为此心里非常懊恼。为什么明朗的智慧不能一直源源不绝地延续呢?为什么心念会起伏不定呢?」
   佛陀回答:「你看这盆水,如果你把色料放进去,红的、绿的、蓝的,染色之后,你能否从水中映照出自己的脸?」
   婆罗门徒说:「不可能,水既然染色了,如何能让我看到自己的脸?」
   佛陀又说:「这盆水若放在火炉上加热,沸腾时,你若探头看看,是否能照出你的睑?」
   婆罗门徒说:「那更不可能呀!沸腾时水在滚动,而且水气一直往上冒,怎能看见自己的睑呢?」
   佛陀接着说:「又如池中之水,虽然静止,但里面若有许多青苔浮物,如果你再探头看,能否照出自己的脸?」
   婆罗门教徒说:「这也不可能呀!虽然池水静止,但是杂物太多,连水面都看不清楚了,怎能照出脸的轮廓?」
   佛陀至此才说:「对!道理一样,清净静止的水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的脸形、五官七孔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旁边的景物也会映入水中,因为它很静、很清澈!人的心也是一样,当心中无欲、无烦恼时,清净自性就会现前;所以,你所见所分析的都很正确,因此『从心出口』所讲的都有道理,而觉得自己辩才无碍;但当心中有欲念烦恼得失时,就像在水中加了色料,既有染欲妄念等烦恼无明,当然看不到本来面目啊!又或心中看似静止,若烦恼根仍在,就像池中还有浮萍遮盖,当然也是看不清外境啊!」
   「一点点的烦恼,就像无明火一样,当『色』欲燃烧起来时,『心水』便沸腾冒烟,怎能看清自己本来的面目呢?」
   婆罗门教徒终于了解了——最重要的是:心念静止清净,如此才会明朗!而欲念像混浊的色彩,烦恼就像火一般,所以,应该洗涤无明、远离烦恼欲念,才能使清净的智慧展现出来。
 
 
悲智双运的智者
 
   禅宗有一个公案故事——有一位老禅师在深山的草棚里修行,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他静静地坐着念佛,突然来了一个小偷,翻箱倒柜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到处弄得乱七八糟,却只看到两个银币,他就「顺手牵羊」,拿了之后就想从窗子跳出去。
   老禅师明知有小偷进来翻箱倒柜,还是如如不动,正当小偷要从窗子跳出去时,老禅师就出声音了:「小哥、小哥,你为何不从门口出去?怎能从错的地方来又从错的地方去呢?要光明正大,从正确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听到这些话,大吃一惊,回头看到老禅师非常平静又很诚恳的样子,小偷才定下心来。当他要开门出去时,老禅师又说:「小哥,你拿了人家的东西应该要说声『谢谢』啊!」
   那小偷听了心里又一震,贪念顿时扫除,赶紧回到老禅师的跟前叩头忏悔。老禅师说:「同样的东西,你用偷的有一个贼名;我用送的则对你有一分恩德;不要认为这是你的本领,要知道这是人家的恩惠啊!」
   老禅师用这种方法教育对方,从此他再也不当小偷了。后来这位小偷抱着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业有成后还成为一位大护法。
   在阿拉伯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位生意人,他有一匹很好的马,一天当中,这匹马可以来回跑上千里,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主人非常爱护牠。另外还有一位乙生意人,他每天赶着一群骆驼到各处载运货物,他看到甲生意人骑着马,一天之内就可来回运送货物,心里非常羡慕。
   有一天,乙生意人向甲生意人说:「我想用这群骆驼来跟你换这匹马。」
   马的主人说:「我绝对不换!」
   乙生意人说:「只要你给我这匹马,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甲生意人说:「不管你怎么说,只要我还有这条命在,绝对不愿舍掉这匹马,因为牠是我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所以不能跟你换。」
   但是,乙生意人实在很喜欢这匹马,他知道甲生意人很有爱心,有一天,他就故意穿得破破烂烂,装病倒在甲商人要经过的路旁。甲生意人看到有人倒在路边,赶紧下马。一看,原来是乙生意人,看他好像得了重病的样子,甲生意人立即费了很大的力气,把乙生意人扶上马背,要送他去看医生。
   乙生意人看计谋已得逞,立刻恢复原状说:「平常我想尽办法、用尽各种物质要跟你换马,你都不肯割爱,现在我已骑在马上,这匹马就是我的,所以我要骑走了。」
   甲生意人很平静地说:「既然你已骑在马上,马算是你的,不过请你听我几句话,而且要好好记得。」
   乙生意人说:「只要马是我的,听再多的话我都愿意。」
   甲生意人说:「请谨记在心,以后如果有人问你用什么方法得到这匹马,你一定不能说。」
   乙生意人问:「为什么呢?」甲回答说:「你如果说了,以后若有人生病倒在路边,就没有人敢再搭救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发生,你一定不能说,好让人人保有这分善念。」乙商人听了,感到很惭愧、也很忏悔,他赶紧下马来,说:「我一念之差,扭曲了人性之善,我很忏悔,马还是属于你的,还给你吧!」
   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其实人的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时会经不起外境的引诱而犯错。我们若用平静的心,以智慧来开导他,对方善良的本性仍会复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常常培养欢喜心,以理智和感恩之心待人,如此人生就会过得很快乐幸福。
 
 
农夫寻牛记
 
   佛陀曾说:「产业为五家共有。」「有」家产则怕五件事:第一怕恶王污吏;第二怕强盗;第三怕不肖子孙;第四怕水;第五怕火。因为这些都可能会消耗既有的财产。这就是「有」的烦恼,佛陀在世时曾如此说,可见当时的人,也有这些得失的烦恼。
   佛陀在竹林精舍时,精舍附近有一座农庄,农庄里的主人,除了耕田之外还牧牛。有一天,这户农家的母牛生了小牛,小牛生下来才几天,母牛就带牠出去吃车,可是稍一不留意,小牛走失了……。
   主人看到母牛焦急地呼叫,他也很焦急,赶紧去找小牛。可是一天过了又一天,他从早找到晚,整整经过六天还是不知道小牛跑到哪里去。他不断地找,找得疲倦不堪。正烦恼时,恰好佛陀离开竹林精舍要到村外托钵,他看到疲倦已极的农夫。
   佛陀慈悲地问他:「你为何这么疲惫呢?」
   他说:「唉呀!我现在很烦恼!」
   佛陀问他:「烦恼什么啊?」
   他说:「我的烦恼您无法体会!」
   佛陀又说:「你讲出来吧!将烦恼讲出来至少会比较轻松啊!」
   农夫就说:「我的烦恼是走失了一条小牛。」
   佛陀说:「走失一条小牛为何需要如此烦恼呢?」
   农夫说:「我就说嘛!您无法体会我的烦恼,因为您出家了没有挂碍啊!」
   佛陀又说:「你平常还会烦恼些什么?你的烦恼我一时无法体会,不过你可以讲一讲为什么为了一条小牛,会带来这么大的烦恼,说出来消消气吧!」
   农夫心想反正也走得累了,就当作休息来诉诉烦恼也好。他说:「每当我遇到烦恼时,看到佛陀和僧众出来托钵——过着那么悠闲的日子,我就非常羡慕。」
   佛陀说:「这跟我们清闲的日子有什么关联呢?」
   他说:「有啊!您看!走失了一条牛,我担心这会影响我的耕作,此外还要担心家人的生活。我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一位老婆,全家共有十六人。有时收成不好,回家就会听到十四个孩子向我喊肚子饿,老婆也吵着没有米下锅、没有钱可用……。我要担心的事如此多,而您们出家人,不用担心田里是否有水?会不会下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小孩;不用担心老婆吵着要钱,我真的很羡慕。」
   佛陀说:「听起来确实如此——我没有牛可走失;也不用担心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嗷嗷待哺;我远离家庭,没有家人来干扰,这样确实会使我们的烦恼减轻。这分轻安自在,是我们「自断自离」所得的;而你所有的烦恼却是自找的、是自己延续的烦恼。不过你的烦恼只不过是一条牛、一片田地、一个家庭。你可知道,我也有烦恼?我的烦恼是普天下的大家庭;我所耕作是普天下的众生心;所拥有的牛是耕心地的牛。我要让牛肥壮、让田地丰饶,要让普天下的众生得以平安。试想,是你的烦恼大?还是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