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是你的烦恼大?还是我的烦恼大呢?
农夫听了,想想说:「嗯!确实我的烦恼比较小,比起您的负担我的烦恼不算什么!」
佛陀又说:「对!你的烦恼比起我来算什么呢?不过我的烦恼『有』与『无』是一样的,因为我容纳于天下,天下容纳于我。空即是妙,妙即是空啊!」
这位农夫顿时恍然大悟,说:「走失一条小牛算什么呢?我现在所得到的妙法才是真妙啊!」
凡夫的「有」是烦恼,「无」也是烦恼。家业多烦恼即多;家业少烦恼则少,而天地非常公平,「无」的时候,往往让我们日常生活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过日」。「有」的时候,因为贪爱享受便多了一些「有」的烦恼,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公平!
敬真老和尚
民国前,大陆嵩阳山有一座古寺,里面住着一位九十九岁的老和尚,他于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安然坐化,也就是圆寂了。往生之前他写了遗嘱交代徒弟要把他的肉身,完完整整地送进岩洞里。他的弟子依言照办,把师父的遗体送进岩洞中。
据说,大陆的红卫兵,破坏一切的传统文化,不但把寺院摧毁了,甚至老和尚的岩洞也被挖开,当他们发现龛中端坐一位容颜如生的老和尚时,非常吃惊,赶紧又把岩洞封起来,不敢加以毁伤。
传说中,这位老和尚法号敬真法师,他生于惠安县嵩阳山下的一个乡村,在十二岁那年,村中流行瘟疫,当时他的父母不幸因病双亡,留下他孤苦无依,家境原已贫困,突然又失去双亲,这可怜的孩子顿时变成贫苦的流浪儿。
有一天他在镇上流浪,被一家孤儿院所收容,在那里他受到疼爱照顾,直到十八岁时已长得颇为健壮。那时他觉得人生苦多乐少,生命无常危脆,他是一位深具慧根的有志青年,透视世相后决心出家修行。
于是,他到开元寺出家,经过四年受具足戒,然后回到嵩阳山古寺精进修持,精勤礼佛,而且研读经典,深入经藏。那时,嵩阳山附近的村人纷纷放弃耕作,到山上砍柴打猎,他觉得很奇怪,「为何大家要弃农,从事打猎、砍柴的工作,不但破坏森林生态还造杀业呢?」他很用心去了解评估,发现原来土壤干旱缺水不能耕作,大家无法生活,只得上山打猎维生。
年轻的法师慎思后决定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教育村人,敬信佛法、重视因果,认识「生命平等」的观念,使他们知道应尊重生命,并加以保护。他苦口婆心,花费很多心力和时间,以种种譬喻来教化村人,除了发自内心的悲愿也为了护生,希望减少大家造恶业的因缘。
另一方面,他开始劝募筹资,计划引入山泉,做成水坝,如此即可开山沟把水引到山下的农田,使耕作恢复。由于他的用心良苦和诚恳,使得许多村民非常感动。于是纷纷依从法师的意见,停止砍柴打猎,并且通力合作,开沟筑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顺利把水引入农田。
经过一、雨年之后,村人都恢复农耕,而且收获丰富。从此,山上的生活又归于平静,所有的林间生态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原貌。大家都非常感恩,这一切成果完全出自一个人虔诚的心:因为他的耐心、恒心,进而影响带动许多人,使大家生活改善,连带也让飞禽走兽得以安宁,这就是敬真和尚付出爱心、耐心的成果。他不惜劳苦,以体力、心力不断地为人群付出,终于在九十九岁时安详坐化而肉身不坏,几十年后被发现时,仍旧栩栩如生。
敬真和尚和我们一样要生活,但他有超人的毅力。这是出于一片真心,加上自身的耐心、恒心行事,从二十几岁直到九十多岁往生才停止身心的劳动,这就是精进不退呀!我相信,敬真和尚这段生命结束后,一定很快会再回来,因为他精进不退的耐心,既有这分耐心毅力,他一定会「早去早回」,再来人间带动更多人迈向菩萨道,这一切都缘于诚心愿力啊!
米老大的故事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因此,他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理会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他天天为了三餐而努力工作,每次找工作,他就告诉雇主说:「我只要有米吃就好了!」因此大家就给了他一个外号叫「米老大」。
岁月不留人,他从少年渐入中年,结婚生子后,还是天天为三餐的米粮而奔忙劳苦。他家住在山边,所以,经常砍柴去卖,这是他换取米粮的生计来源。
米老大非常老实,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较,他砍的柴都很干,品质又好,因此,许多人都喜欢买他的柴。有一天,他砍好了柴后就要送往城里卖,路上遇到一位很有钱却极悭吝的人,他知道米老大的柴又干又好,于是在半路上拦住他说:「我要买你的柴。」
米老大很高兴,但贪小利的富人说:「等一下,我们先来讲价:你这一担柴要卖多少?」
他说:「以前像这样的一担木柴,大家都给我三百文钱。」
富人说:「我家很近,你少走一段路、少费力气,我看一百文钱吧,」
米老大用手数一数,三跟一差太多,这样不够买米,富人又说:「那就两百文钱好了!」。
米老大算一算,觉得还是不够买米,就说:「不卖好了,我还是多走一点路!」
富人又说:「哎呀,不要走那么远了,二百五十文钱卖给我吧!」
米老大想,再拖下去也浪费时间,就说:「好啦!好啦!卖给你了!」
富人见他老实,要求他帮忙把柴担到家里,堆好柴之后,又问:「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米老人老实地说:「我没有名字呀!」
悭贪的富人因为没讨到多少便宜,心里有气,便说:「你没有名字那多奇怪呀!我帮你取个名字吧!」
米老大说:「那很好呀!活了一大把年纪总算有人替我取个名字,真谢谢你。」
富人说:「我帮你取名叫——米田共。」
米老大说:「嗯!听起来不错,别人一向都叫我米老大,现在换成米田共,那很好呀!太好了!」
悭贪者又故意问:「米田共!你有几位令尊呢?」
米老大说:「什么是令尊?」
富人欺侮他不识字,故意整他说:「令尊就是你的孩子。」
他恍然大悟说:「哦!令尊就是我的孩子,我来数数看,嗯!我总共有十个令尊。」
米老大是个热情的人,于是反问道:「那请问你有几个令尊?」
富人一听,脸色变道:「笑话,你怎么问我有几个令尊?我的令尊已经死了。」
米老大说:「喔!好可怜哦!你的令尊都死了,我有那么多儿子,干脆一、两个给你当令尊好了。」
富人一听非常生气:「岂有此理,你竟然要把孩子让我当令尊。」
米老大看他那么的生气,非常奇怪,说:「你买我的柴,又帮我取名字;而我好意要把儿子给你当令尊,你为什么动气,你的样子真像要把我这个米田共给『吃』了!」
米田共是什么?就是「粪」啊,富人气得拿起棍子要打他,米老大更觉得奇怪了,心想: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没事发这么大的脾气,算了,不理他!米老大拿起扁担逍遥自在地回家去了。
没有心机的人,人家骂他,他也不知道:骂他是「粪」,他心里还非常感恩,讥讽他有好多个「令尊」,他也不知不觉,还好意要把孩子送给对方当令尊。人家要占他便宜,他却一点也没吃亏,这也是一门哲学——愚人哲学,人生的「愚人哲学」我们应该学呀!
农夫与锄头
有一位农夫拿着锄头耕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非常努力地垦植,所以收获也很丰富。有一天,他心想:我每天这样耕种实在没什么乐趣,人生到底何去何从呢?
不久之后,有一位修行人向他化缘,他看到这位修行人来去自如、逍遥自在,心里也起了想要修行的念头。回家之后,他下了决心要放下一切,像那位出家人一样过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日子。
走出家门,他突然觉得两手空空的很不习惯,因为,每天他都带着锄头出门,现在要放下一切,却觉得若有所失。于是,他又进去,拿起锄头左看右瞧,从头摸到尾,依依难舍,这把锄头是他天天使用的,所以锄柄早已被触摸得闪闪发亮,要舍弃它,真是舍不得,他站起来又蹲下,抚摸再三。
他想:好吧!把它收起来!然后他就把锄头擦干净,又用布一层层地包扎起来,放在很妥当的地方;此时,他觉得比较心安,就出门去了。
这位农夫出家后,心志坚定也很精进;但是,每次看到外面绿油油的草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把锄头,常常无法自制地又跑回家去看那把锄头,打开一层层的布,摸摸它,然后再包好回寺里。
经过七、八年的修行生涯,他想:为什么这些年来,我认真修行却无所得呢?仔细反省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样放不下!他下定决心,要了断这分执着。
他又回家去,把锄头拿出来,走到一个非常大的湖边,他用力转了好几圈,然后猛力一抛把锄头丢入湖中,「澎」一声巨响,他心中的重担也像大石块掉落一般「我成功了!我战胜了!」他不禁高声地喊!他的声音回荡于空中。
此时,正好有一位国王经过,他带领大车战胜而归。远远地,国王就听到有人喊:「我战胜了!我成功了!」
国王骑在马上,远远地看到那个人欢喜异常的样子,立刻趋前问道:「你战胜了什么,为何这么欢喜?」
修行人说:「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着已完全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