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难陀又和六群比丘聚在一起,佛陀看到后,就叫难陀跟他走。佛陀带他来到市集,那里有卖鱼卖肉的摊子,地上有包过鱼肉的叶子,还有鱼血、鱼鳞和其它脏物。
   佛陀叫难陀把那些叶子拿近闻闻看,难陀回答说:「佛陀,那些叶子不必拿近就已经很臭了,」
   佛陀叫他把叶子卷好,扔到旁边,他也照做了。佛陀又要他闻闻自己的手,难陀说:「我的手很脏、很臭,」佛陀又叫他去擦手,他用草不断地擦,也无法去掉腥味。
   佛陀告诉难陀:「你以前享受皇宫的富贵荣华;结婚后沉溺于淫爱之乐;出家后又和不守规矩的六群比丘在一起。你的人格已像那骯脏的腥物一样,虽然已没有拿在手上,但你的手还是脏的,即使用草去擦,臭味仍然去不掉!
   难陀听了非常惭愧,起了忏悔之心,佛陀运用这生活化的教育使难陀彻底知错。佛陀叫他去洗手,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这双手不要再去摸脏的东西,要像现在一样,忏悔则清净。」
   他们又前行一段路,经过卖香的店铺,佛陀告诉难陀:「去要一个盛过香的盒子!」难陀依言而行,把盒子拿到佛陀面前。
   佛陀问:「感觉如何?」
   难陀说:「好香!由此可知店里有许多香材价值连城,虽然这是空盒子,却仍然很香。」
   佛陀应机地说:「这就像人格的熏陶,香盒虽然是空的,但从香店取出的就很香;修行人也是一样,虽然还没有什么修为,尚未彻底了解真理、体悟本性,但在僧团中,若经常和清净的大比丘相处在一起,也能很快得道,像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若多亲近他们,也会使你渐有德风。」
   这是佛陀对弟子们的生活教育,他知道弟子容易沉迷、心不稳定,于是用智慧配合实际的生活,对弟子循循善诱,让他了解熏习的重要。学佛就是在修心,如何调伏心念?一半要靠同修者的力量,所以「善知识」非常重要。
 
 
梵德比丘的故事
 
   世间人有的具有「一闻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则很愚痴,连一句偈也不会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只要肯用心,智慧就能显现。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当时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规矩,但只有一项缺憾,就是记忆力很差。大家听完经后都能理解,而他在听时似乎能了解,可是听完后却全忘光了。
   佛陀就教他背诵,但是他听了就会忘记,怎么会背呢?佛陀就派五百位罗汉轮流教他。但是,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佛陀觉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差别在教学方式要领不同;教的人要用心,学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难。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你要耐心、用心地学,现在只要记得一偈就好。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视着他,将心摄受在一起。佛陀循循善诱加以教导,要他记住:「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道是矣。」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口业要守好,意业要摄住,身体不要犯规矩。如果能够这样,修行者自然能得道。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听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谆谆的教诲,更深深体会佛陀的苦心。他知道不能孤负佛陀教诲的大恩,所以就很有耐心、不断地背诵和记忆,终于记住了这首偈文,而且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很顺。佛陀很欢喜,又叫他到面前背给大家听,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会背了呢?
   佛陀又说:「你的年龄已不小了,只背一偈不算什么,最重要是必须了解这首偈的内容,要认真听——身三、口四、意三,这三样是凡夫心生灭的源头,我们的心要顾好,否则这十种不善的业报会使人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而行十善业则会上天堂,所以要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心念是如何兴起、如何消灭,其生灭方法是如何?确实要好好观照、把握每一分钟内心的事相生灭,才不会造身的三恶业、口的四恶业和内心的贪瞋痴等恶业。」
   梵德比丘听了解说之后,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内心生灭的道理:宇宙「生住异灭」的四项法门,他也体会到了,所以世间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达。
   当时有一群比丘尼离开僧团到别处居住,佛陀就让五百罗汉轮流去向他们讲学。有一天,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讲课,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来了,不禁相视而笑,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记不住,为什么佛陀要派他来讲课?大家都抱着作弄他的心,心想:一定要让他难堪!于是表面上他们依礼请他进来,也请他上座,可是大家都用轻视的态度、傲慢地坐在他面前。
   梵德尊者不在意别人给他的脸色,他还是很自在地坐下来。他开口就说:「我愚钝有加所学很少,能背诵的偈很浅,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然后就开始将佛陀传给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摄意的方法很顺口地一一解说。
   当时想反驳他的比丘尼听了,想说也开不了口,那堂课上得很成功,结束时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满、皆大欢喜,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礼拜、再送他回去。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一个愚钝的人,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教导,对方自然会感恩而真正用心来接受,接着就有耐心去琢磨;也就是不论学或教,双方都必须有耐心和用心。
   佛陀对梵德比丘的教法,就是循序让他知道人生无常、心念生灭不定,不只是大自然的生灭不定,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如果能体会瞭解分秒刹那无不是生灭的道理,自然会爱惜时间,更加精进,进而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
 
 
善说法的毗阇提比丘
 
   佛陀对于能够时时说好话的弟子经常加以赞叹,假若有人犯两舌恶口,佛陀也会加以严厉鞭策。在僧团中,有的人可以将佛陀的教育不断地向外弘扬:也有人非常的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不听;有的看起来非常沉静,但却能出口成章;但偶而也难免有一些评头论足的杂音。总而言之,在僧团中,各种形态的口业也很多。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群僧众围绕着一位比丘,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看得出那是心灵净化的交流。佛陀看在眼里、欢喜在心底,此后几天都是同样的情景,佛陀感到非常安慰。有一天,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你们常围绕在毗阇提比丘的周围,听他说什么呢?」
   有位年轻的比丘面带欢喜的笑容说:「佛陀!毗阇提比丘平常很沉默,大家原以为他是一位不善言词的人,没想到他一开口说法,却能句句深入人心!」
   佛陀问:「你们对他的印象如何?」
   他说:「我们对他非常恭敬,他是一位不贪利养、不爱名利的修行者。平时他沉静平实、平易近人;但是,一开口说法却能滔滔不绝,佛陀的妙法好像从他的口中再度涌出一般,这是我们恭敬尊重他的原因。」
   佛陀就说:「你去找毗阇提比丘来。」
   于是,年轻的比丘就去找毗阇提比丘,告诉他:「佛陀很关心你,正在找你。」
   毗阇提比丘赶快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佛陀说:「毗阇提,我以前看你在听法时全无反应,原来你都很认真地将法听进去。听说你常在年轻的比丘群中,将自己的心得拿去教化他们,有这回事吗?」
   毗阇提比丘说:「佛陀,您所说的法,我确实都很认真听,然后又在内心经过思考,把精髓妙法时时谨记在心。如果有人迷失或无法理解您所说的话,我就为他作一番说明,所以大家最近常围绕在我身边……。」
   佛陀说:「很好!很好!你能够将清净的妙法再源源宣流,达到净化的教育,这应该要持续;因为好话、妙法要多说。除此之外,其他的言语就不必多谈,要远离世俗之言,远离是非之事啊!」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优点加以肯定,然后又对他细心叮咛,这即是佛陀的智慧和爱心。
   许多人易犯的是利口辩辞或者话说得很好听却不实在:有的还会批评人,甚至作人身攻击,这都是口业啊!因为会说话的人不一定都说好话,所以佛陀叮咛毗阇提比丘要多说好话,平常就应沉静不可多言,尤其要远离世俗事,世俗话也不要说,不批评人我。疋非。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教育,我们也要如同亲受一样,虽然我们离佛已二千多年,但是只要用心,佛法的妙用时时都可以发挥在生活中啊!
 
 
息思比丘的故事
 
   人生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不能离开与人相处,人与人相处,最令人欢喜的就是人人和睦,对人和睦才能过着欢喜的日子:反之,将会是满腹的怨气。而学佛,就是要先学习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什么样的人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就是具有宽阔的胸襟、充足的爱心和懂得善解、包容的人:而心胸窄小、我慢的人,往往无法与人和睦相处。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净饭王妹妹的儿子,叫做息思。他出家后,还带着王宫里的习气——优越感和我慢心。在僧团中,原本大家都很尊敬这群王子,而其它的王子们遇到人也都很高兴地与人打招呼,唯有息思,每次别人与他打招呼,他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因为他看不起别人。有人跟他说话,他总是动不动就面红耳赤、无法和颜悦色地对待人,他自以为高高在上,别人都算不了什么,所以一向都以这种态度对待别人。
   佛陀好几次远远地看到他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态度。有一天,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你们大家相处得是不是很和睦呢?」
   年轻的比丘回答:「还好。」
   佛陀再细心地问:「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