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这口气还没出呢,又发生了人口失踪的案子。
若是不能妥当处理的话,政绩堪忧,只怕乌纱帽不稳。
“张幕僚,你有甚主意?”
张幕僚沉吟许久,苦笑道:“只能派钟捕头带领衙役巡查,看能否发现些蛛丝马迹。”
黄县令有些不满意:“这就是你的看法?”
张幕僚压低声音,忽而道:“大人,卑职有一句话,不知该讲不该讲。”
黄县令道:“堂上只得你我,有什么话尽管说。”
“人口失踪,扑朔迷离,恐怕不是人为,却有邪魔作祟!”
黄县令吃一惊,手中把持的一方镇纸失手掉落在地上,砰然有声:妖魔作祟,可是禁忌话题。
古语有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今有妖孽出,那不是预兆着说夏禹王朝要亡国了吗?传扬出去的话,何止乌纱不保,人头都要落地。
“张幕僚,休得胡言乱语!”
当即语气严厉地叱喝道。
张幕僚自知说错话,连忙闭口,退到一边去。然而有些事情不能诉之于口,却无法停止心思活动:
前一阵子南阳府发生妖魔吃人事件,专吃读书人心肝,肆无忌惮,被人见着了,闹得沸沸扬扬,不可收拾。如今县城里又总有人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难免让人联想两者是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而或彼此最大的区别在于,吴赖头他们失踪的时候没有目击者而已。
可若真有妖魔作祟
张幕僚浑身打个冷战,不敢想下去了。
黄县令心烦意燥,只得吩咐叫钟捕头来,让他多带衙役人手,四下巡逻寻找,看吴赖头他们究竟到哪儿去了。不过巡逻之际,切勿声张,以免走漏风声,引得民心恐慌。
钟捕头应了,自去不提。
春已逝,一群鸟儿叽叽喳喳地叫唤着,叫来了夏天的气息。
进学文书已于昨日送到陈三郎手里,是南阳学院,增生身份。
对于这个结果,陈三郎早有心理准备,综合他在童子试的成绩表现,进入南阳学院当个增生,是意料中事。当然,他也可以不去南阳学院,就近进泾县县学就读。
但一个县学,一个府学,等级不同,起点不同。有条件的,谁愿意舍大取小?
陈三郎决意要去南阳府进学,因为是增生,不用缴纳学费,但日常饮食,乃至于住宿等,却都需要自理,计算起来,耗费不菲。而当下家境困窘,支持他进学的话颇为困难。
陈王氏有了愁容,可想着儿子好不容易考了秀才,能够进学,就算倾家荡产也得支持他去南阳府。
进学的日子并非死规定,主要看考生个人意愿,相当自由。其实学院本就是一个自由的地方,秀才生员出入其中,上课活动,都没有太多约束只要你每年岁考合格,也就没人管你。
当然,在学院里表现良好的话,岁考会有加分,对于获取乡试资格亦有补益。
这些日子陈三郎并没有窝在书房中,而是天天往外面跑,主要是寻求营生的路子,虽然还不甚明朗,但也有所收获。
与此同时,他还时刻提防着红鲤鱼托梦所说的恶客袭击。
好在的是一直风平浪静,而红鲤鱼在沉寂两天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它终于再度浮现,倾听陈三郎读书,只是再没有托梦了。
这一日,何维扬兴奋地登门道:“道远学长,明天县里的谷园诗社要举行泛舟诗会,你也来参加吧。”
夏禹王朝重文轻武,百年沉淀,遍地文人骚客,风采铺张,是以诗社文会之类的组织简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就说泾县里头,叫得上号的诗社就有十几个。其中谷园诗社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一向被称为泾县之首,有些影响力。
何维扬是诗社里的人。
当初也有人来吸纳陈三郎,不过那时候陈三郎性格内向,怕生怕热闹,就没有参加。
泛舟诗会,听着极富诗情画意,其实就众人乘坐十来艘乌篷船,让人站在船头上高声吟诵自己的诗作,然后由诗社请来的老师进行审核评价,以定优劣高低。
何维扬说道:“道远学长,以你的文华才情,只要参加了诗会,定能脱颖而出,张扬名声。只要有了名声,自然就有人登门求字求诗了。”
文人最重名,无名不成文。是以一些字画文章,只要署上“名家之作”的字样,立刻行情见长,身价翻倍。
陈三郎眼睛一亮,他现在最缺声名。既然如此,不如去参加这个诗会,也许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当即点头答应。
何维扬笑道:“那就说定了,我再去请别的人。”
泛舟诗会举行的地点不远,就在城中的泾河之上。此河虽然只是泾江支流,但河水潺潺,清澈幽深,两岸又多种垂柳,风景着实不错。再加上一条历史悠久的晚晴桥,简直可以入画。
一夜很快过去,第二天清晨,何维扬就和两名朋友过来,请陈三郎一起走了。
约莫半刻钟的路程,来到泾河边上,就见停泊着十多艘乌篷船,一字排开。
“道远学长,我们上这艘吧。”
几个人就上了船,说些闲话,等待诗会开始。
第四十五章 :文坛规矩,后生无礼()
又要打台风,好悲催的说,求票票顶住!
等人是件无聊的事,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也没营养,陈三郎干脆闭目养神,观想存在脑海世界的浩然帛书。
自从考得秀才功名,该帛书隐隐有着变化,书页雏形凝实,显露的字样更加清晰而深刻。
由此可知,小龙女托梦所言非虚。她说“纳气之器,功名者也”。说白了,就是获得功名,对于领悟此书有着颇大帮助而读明白了,又能反哺斩邪剑成长,相辅相成。
秀才是最低级的功名,作用效果不大明显。就不知道日后考得举人,会有何等变化。
何维扬见学长老神在在,淡定得很,心里不禁佩服:别的不说,光这一分养气功夫就不简单。再看其他人,要么满脸兴奋,要么忐忑不安,很是紧张。
参加诗会的人陆续来到,上船,等所有人到齐,乌篷船撑起,沿着河水划动。
诗会就算开始了。
第一阶段不是吟诗,而是交流闲谈,都是说些文坛秩事,风、流韵事之类,空泛得很。
又看着那请来的两位老气横秋的评判老师,陈三郎忽然觉得这趟参加诗会,怕是来错了。
两位老师一个是老秀才,名叫“马籍”,一个来头更大,唤作“梁典”,却是个老举人。
秀才之上,是谓举人。考得此功名,就具备当官的资格了。但有资格未必一定能当官,还得有门路有空缺才行,许多人排队等候到老,都没有这么一个当官机会。
梁典就等了十多年,等得胡须都白了,等得老眼都花了,始终未能出仕。没办法,天下官位就那些,一个萝卜一个坑,轮也得先轮进士出身的人。
他考不到进士,到了这般年纪也就断了念想,做一个乡绅算了。
马籍和梁典在泾县德高望重,于地方文坛颇有声望,经常被请去当仲裁,被尊称为“马老”和“梁老”。
现在两人就被几名衣装光鲜的青年书生围住,一口“马老”一口“梁老”地叫着,显得甚为享受。时不时对年轻人拿出的诗词字句指点,说这个字不妥,那个字需要再斟酌云云。
一言以蔽之,诗会的气氛非常融洽,其乐融融。
相比之下,陈三郎所在的这一船人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徘徊在外面,入不得圈子里去。
何维扬道:“道远学长,你何不拿出诗稿去请两老指点一二?难得机会,一个不好得到二老青睐,那就能够蜚声扬名了。”
陈三郎一笑,不置可否,却问起围在马籍梁典身边的年轻书生是甚来头。
何维扬说一个是谷园诗社的社长,其余两个是在县学进学的老生员说是老生员,其实他们本人一点都不老,二十五六左右,只是进学时间久了,资格也就老了。
陈三郎听着,忽问:“两子家境应该很好吧。”
何维扬笑道:“在咱们县里,张王两家都是出了名的殷实有钱,道远学长你应该知道呀。”
陈三郎老实回答:“只是听说,不知道是他们两家。”
泾县固然是小县,可也有好些门户,以前他又是个书呆子,来往私塾和书房两处,对于风土人情委实有点孤陋寡闻。许多人没见过不识得,一点都不稀奇。
何维扬也不以为然,微笑道:“这次诗会,两名前辈包办了所有花销,真是慷慨解囊,高风亮节。”
但凡诗会文会,绝大部分都是私自组织,和衙门公家无关。既然是私人性质,那经费来源使用就得讲究,或成员们分摊,或寻求富商资助,筹备够了,才能组织得起来。
好比现在这次泛舟诗会,十多艘乌篷船的租赁,船上的点心酒水等都要钱。
陈三郎听说所有钱都是对方出的,心里顿时亮堂堂,说道:“那本次诗会不用比了,头两名必然是他们两个。”
何维扬一听,诧异道:“道远学长何以出此言?现在都还没有吟诵诗词呢,不经比较,如何知优劣。”
陈三郎呵呵一笑:“人家出了钱啊,说句不好听的,我们被请来白吃白喝,只是陪衬而已。”
何维扬一听,作声不得。
旁边一位同窗半信半疑:“学长你说的都是真得?”
“是真是假,一会便知。”
那学子却信了大半,忿然道:“那不是耍我们吗?既然都内定了名次,何必假惺惺搞什么诗会?枉我昨晚一夜没睡好,苦心推敲,准备了一宿,岂不是白用功了?”
陈三郎道:“文坛沉积,风气靡靡,不外如是。不搞诗会,不搞大阵仗,如何能张扬金主声名?得不到相应声名,谁会拿出大笔钱财来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