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说,这些清廷官员根本就不明白精武军内部的情况,他们不根本知道精武军早就已经跟清廷离心离德,而且精武军的人都鼓励内部思辨,也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在精武军的人看来,清廷的力量根本无法跟精武军比,哪怕现在造反,他们也有信心可以一直打到北京城,纵横天下而不败。李永吉现在不反清,肯定是有他的顾虑,顾虑是什么,他们看不出,但听大人的话肯定没错。
跟清廷干没好处,精武军内部又实行特殊的制度,所有基层官兵都受过大恩,他们都把这种恩情寄托在李永吉的身上,已经自成一体,外人是根本无法对这样的集体进行渗透的。
如果说是半个多月以前,那么以咸丰皇帝的尿性,说不定听到这里后,真就一根筋的下旨严办,要捉拿李永吉进京,可是短短时间内,江南地区就风云变幻,清军接连又发生了两次重大失败,让他无法下这个命令,只能继续忍受精武军的存在以及李永吉的跋扈。
是哪两个重大失败呢?
首先,是西边。在八月初的时候,陈玉成忽然率军出击,率军两万,不但一举解了安庆之围,而且在安庆城下全歼湘军主力,然后顺势乘船挥军西进,期间势如破竹,击破九江、直达汉口,在汉口与武昌抢掠一番后,因为害怕后勤被掐断,重新回军九江,沿途把各地团练犁了一遍,最后在九江重新建立防线。
其次是东边,杭州城在李世贤的攻击之下,守军张玉良突然叛变,结果一举夺城,杭州将军瑞昌也葬身在杭州。这还不算,此后宁波的洋人忽然派出一支洋人组成的军队,接连攻克台州与温州,烧杀抢掠一番后,竟然把城市交给了太平军!
与此同时,上海的洋人也出动了一支军队,开始在兵舰的支持下,接连击破南通、江阴跟镇江,并且在镇江与太平军回合,双方合兵一处,一路北上,目前已经再次打破了扬州,兵锋直指淮安!
到处都是烽火啊,这让咸丰皇帝最近难得的好心情再也好不起来,再也没法继续跟自己的兰贵人玩风花雪月,只能把原来下旨捉拿查办的命令,变成了让李永吉尽快出兵救援的命令,而且口气十分缓和,一派圣眷正隆,朕很相信你的姿态。
殊不知,咸丰皇帝的这一番作为,让江南地区的百姓对朝廷更是离心离德,这下子,就连原先最看不惯李永吉的人,也知道李永吉气候已成,朝廷根本就拿他没办法了。(未完待续。。)
精武军的军衔制()
精武军的军衔制
兵:列兵(一年内),下等兵(一年以上两年以内),二等兵(二年以上三年之内),上等兵(三年以上,八年之内)
士官:下士(副班长),中士(班长)、上士(副排长)、士官长(排长)。
尉官:少尉(副连长),中尉(连长),上尉(副营长),大尉(营长)
校官:少校(副团长),中校(团长),上校(副旅长),大校(旅长)
将官:少将(师长),中将(军长),上将(军区或集团军司令,上将分三个星级,为一星上将,二星上将,三星上将,三星封顶),大将(荣誉军衔,必须三星上将之后,具有特殊贡献后获得,大将不分星级),元帅(荣誉军衔,必须先获得大将军衔后才可以获得。元帅也不分星级)
除了兵,士官以上的军衔内,括号中是指对应的军职,不过这不是绝对的,一般情况下,军衔军职是对应的,但有时候军衔可以高于对应军职,也可能军职高于对应军衔。
比如在和平时期,没有大仗,很可能就因为资历够,或者学习好,导致军衔高于军职;如果是战争时期,特别是编制被打散的时候,就可能军职高于军衔,比如足够一个连的人,找不到更高军官,最高是士官长的话,那么士官长就自动成为代理连长。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种军制的获取方法不同,数量也不同。
军衔可以由部队领导推荐提拔,也可以在学校通过考试,以及通过军校领导推荐获取,因为获取途径更多,所以军衔高的人可以有很多。以后更偏重技术兵种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大量军职低但军衔高的人。比如一个团有可能有两名甚至三名中校,那其中肯定有两个是虚职,不是实职团长。
军职则比较稀少,是军中的实际职务,主要靠在部队中获得,或者说主要靠部队领导的推荐提拔,不看军校领导的意见。
另外,将军一级,就不是那么严格了,比如少将也可能是个旅长,中将也可以是师长,但这些旅跟师肯定是加强型部队,或者技术性部队。
简而言之,军衔跟军职虽然是有基准对应,但并不完全一致,军衔决定了你享受的待遇,军职只是你的职务,跟待遇无关。假如你是个少将,却指挥一个旅,那么你还是享受少将待遇,比普通的大校旅长待遇高。i1153
第一一三章 薛焕的杀手锏()
由于海路已经被英法两国的武装商船封锁,苏北跟山东南部又烽火处处,因此咸丰皇帝的圣旨要想顺利的传达到苏州,那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
所以在这个时候,宣旨的钦差就不能找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儿,而是得找年轻力壮,脑子灵活,乐意吃苦,官位又比较低的人才好。选来选去,就选了清流一派的李鸿藻为钦差大臣。
当李鸿藻携带圣旨,带着几个仆人,乔装成客商,好不容易的闯过山东,混过苏北,遇过土匪,见过强盗,一路磕磕绊绊的来到苏州的时候,却忽然发现根本找不到接旨的人。或者说,他这个拿着圣旨的钦差都来了,这么大的事儿,你接旨的李永吉却根本连面都不露一下,藐视的意思溢于言表。
这让钦差大臣李鸿藻十分生气,想起一路所受的委屈,脾气立刻就上来了,就在苏州府衙大喊大闹,说要让李永吉好看,不过当他发完了火,发现周围的同僚都无动于衷,特别是薛焕在一边好说歹说之后,他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李鸿藻虽然性格比较激烈,但不是一根筋的愣头青,也是知道灵活应对的,否则他也不会安安稳稳的来到这里,所以在发现事情比想象的严重后,他也就不再闹腾,而是安心的问计于薛焕。
薛焕虽然身居高位,身为江苏巡抚,又暂代两江总督,名义上是江南地区的最高负责人,但他为人比较圆滑,对力量的分析比较敏感,所以在来到苏州以后,他就尽量不跟李永吉不产生冲突。
也就是说,之前挑头上蹿下跳到处惹事儿的,并不是薛焕,而是翁同龢,如今翁同龢已经入斗败的公鸡,赌气的不再理事,大家这才明白过来究竟谁才是可以依靠的人,于是重新依附在薛焕身边。
对于李鸿藻的问计,其实薛焕也感到很头疼,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他很会装,心里没办法,但表面上还是一派了然于胸的样子,好像什么都在他的掌握中一样。
薛焕先是抚慰了李鸿藻一番,说李永吉年方十三,年龄还小,不懂礼数,不能以常人视之,要慢慢来云云。
最后看糊弄不过去,而且也觉得一直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加上翁同龢已经不行了,现在都看他了,那么他总要有点突破,给大家一点信心。
在薛焕看来,目前的情况并不难办,他还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李永吉不过是小孩儿心性,只不过是受不了那许多约束,对心中对朝廷还是忠心的。因此只要改善一下方法,重新跟李永吉搞好关系,那局面应该就会改观。
带着这样的心思,薛焕带上李鸿藻一起,去请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薛焕的杀手锏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却据说跟李永吉关系密切,号称是目前唯一能制约住李永吉胡闹的人,而他就是李永吉的恩师——赵不群!
赵不群不过是个秀才出身,家里也不是什么望族,但他曾经开办过崇文院,而李永吉以前就是在崇文院读书的。也就是说,赵不群是李永吉的启蒙老师,甚至连李永吉的字,也是赵不群给起的。
不过,赵不群为人有些古板,读书读的有些迂,虽然生活一般,但却心高气傲,有那么点清流的意思,所以当李永吉迅速发迹之后,他一点也没有仗着身份去巴结的意思。
事实上,在李永吉官拜江南提督之前,他在江南士子中的口碑并不好,赵不群就算不为自己的那份小自尊,就算为了那份名声,他也不会去巴结李永吉的。
虽然他自己不屑于去巴结李永吉,但他身为李永吉的启蒙恩师,却是奇货可居,而这一点,却早早的被薛焕发现,因此早早的就把他给接了过来,就打算当作隐藏的杀手锏。
在之前,薛焕一直把这个杀手锏藏得好好的,在一边冷眼看翁同龢上蹿下跳,等对方碰了一鼻子灰,当他带来的官员都开始向自己输诚之后,他才打算找个机会把这杀手锏拿出来,而现在正是用这个杀手锏的时候了。
两江总督跟钦差大臣一起拜访,这让赵不群与有荣焉,尽管他心理也知道这两位大员为什么会对自己客气,但依然让他的自尊心感到十分满足。
所以,没费多少口舌,赵不群就拍了胸脯,打算去好好说教说教李永吉:“济世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其实他本性不坏,就是性子有点倔,吃软不吃硬。以前在我的课上,就属他最调皮,经常调皮捣蛋,被我罚过不少次,可总是屡教不改,让我十分头疼。”
“非常之人,自然行非常之事。”薛焕笑着接口,“李大人以不到弱冠之年,在短短不到一年就闯下如此大的事业,自然不能以常人视之。”
“是啊,谁能想到呢。”赵不群也感慨的点点头,似乎是想起什么往事来的样子,“这才多久啊,当日他调皮捣蛋的样子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以前我也没觉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