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有这内外两套体系,所以当初建国之前,李永吉都是肉烂在锅里,反正都是自己的私人商号跟私家兵,没什么可说的。但打了天下建了国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还涉及到一个国库问题。
时空交易系统这个秘密,李永吉是绝对不会对外人说的,所以他搞了三套金融体系。
最核心的体系,是李永吉的个人财产,被称之为私库,这部分财产完全由他一个人控制,别人,包括皇后,也根本不知道详情。
这个私库之外,那些负责为李永吉卖出现代物资,买进本时空物资,中间还开办诸如银行等金融商号的企业,外加一系列的诸如110特区,禁卫军等资产,这些都是李永吉的家族产业。这些全部都是走原来的路子,并且因为隐秘的缘故,大多数都不用上报收支表,也不需要缴税,因为这个特性,所以也被称之为内库,或者说皇产。
私库与内库之外,才是所谓的国库,这个国库就是国家财政,也是首相府所能掌握的最大金库,帝国所有的行政支出,都是走这个国库。
虽然说是三套体系,但外人不知道私库这个东西,所以一般都是说是帝国有两套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皇库与国库。
皇库因为掌握了所有赚钱的稀缺物资,比如药物,武器,现代工厂,研究所等,又掌握了主要的金融流通领域,比如可以发行纸币的中信银行等,所以财富数目是最大的。虽然外人并不知道这个皇库究竟有多少钱,但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皇库的规模了,而且就发展潜力而言,要远远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超级家族或者超级集团。
相反,相对资产不明,但明显富得流油的皇库,国库就显得有些可怜了,以至于建国至今,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多少还能收支平和,后来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一种开支远大于收支的赤字状态,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改变,甚至还在不断的恶化,赤字数字可以说年年递增,到了1864年的时候,更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财政缺口。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帝国新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落后国家,不算富裕,又经历了战争与动乱,加上李永吉当了皇帝之后,去掉了很多苛捐杂税,这就导致国库一直没什么大项收入,可开支却很大。
刚建国的时候。因为一切从简,李永吉手底下的士兵主要是他自己的私库供养,行政官员也很少,再加上国库还可以收取海关税以及奢侈税等项目,多少还能收支平衡。甚至是收入大于支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财政状况。
可是后来李永吉搞出了一个百万国防军计划,又搞了个普及小学教育,也就是扫盲大行动之后,情况就开始变了。
先说那个百万国防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华帝国的新兵役制度。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帝国的稳定,毕竟中华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基础设施却很差,加上还有不少自治省。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力,是无法稳住新生政权的,尤其是在李永吉打算去干涉美国内战的情况下。
所以,李永吉当时弄了个百万国防军,但是为了省钱,超过一半都是义务兵,也就是拿钱很少,服役时间也不长的动员兵。
为了省钱。除了降低义务兵的薪水待遇外,李永吉还把这些兵都一群一群的派驻到各个自治省与自治区,而这些外派的国防军。命令要听中央的,但薪水中央只发一半,另外一半要当地政府来支付。
这样的做法,既有震慑地方的作用,也有削弱地方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阳谋。也就是大家明知道这军队是要命的吸血鬼,可依旧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按时给钱。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不情不愿的,可这些地方驻军可从来不跟你玩拖延。你要是不给钱,他们立刻就带兵过去,当地总督的私兵根本就不敢跟这些国防军对抗,最终还是乖乖的交钱。
好吧,本来这个计算是挺好,算起来这样做以后,帝国既可以维持一支大部队,又不会给中央太大的财政负担,可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一样了,沈世明忽然发现,这些军队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这里倒不是说**,这东西虽然有,但还不至于在这么短时间就明目张胆到这个地步,资金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军队的日常消耗太大了,另外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李永吉当初计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了官兵的薪水,至于日常练兵以及器械损耗之类的维护费用,则基本按照当初训练精武军的时候来算,结果就是这里出了偏差。
当初练精武军的时候,用的都是现代武器,这些东西由于材料做工等问题,其实损耗比较小,也就是不容易损坏。可后来的国防军使用的武器,大都是后来自产的武器,也就是利用李永吉从现代进口的设备,再利用本国生产的钢材,生产出来的本地化武器。
这些本地化武器虽然也用了不少现代工艺,还有不少现代机床,但一来工人水平太差,二来材料也不过关,都是本地生产的钢铁,各项指标都远远无法跟现代社会的枪用钢管或者炮用钢管相比。
再加上国防军如今使用的弹药都是升级版,也就是用无/烟/火/药当发射药的子弹,这种东西虽然增加了弹药威力,可对枪管炮管的磨损也加剧了。
也就是说,本地化的武器,购买价格不但远不如从现代购买,耐用程度也大大不如,损耗的程度至少是现代产品的五倍!
再加上本地化的军服也不耐磨,容易掉色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建设新营房之类的费用,这么算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军队训练的费用就涨了十倍!
军费涨了,但地方上缴的钱数是固定的,所以多出来的费用就只能中央掏钱,这部分都得算在国库里面,毕竟国防军是听国务院的。
除了军费上涨,行政成本也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官员的数目越来越大。
按说呢,李永吉的本意是想要精兵简政的,所以他打下天下之后,除了把军队单独拿出来,不参与地方政治之外,对于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都是采取了一种类似卖官似得地方选举政策。
也就是说,省以上的大官,都是通过任命或者严格考核来诞生,准确的说是一种招募制,至于省以下的地方官员呢,则是玩地方选举的制度,也就是让地方有钱有势的乡绅搞选举。选上了就当官,最多中央给你一个任命程序,算是一个合法化流程。
这种制度在当前的中国,绝对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坏。毕竟比起旧官僚,这些地方乡绅虽然很多人也有不少劣迹,但终归大多数还是比较好的,是能够造福乡里的,不然也不能被人选上。
要知道,地方选举的过程。中央都是会派人监督的,这些特派督导员可不是自己去,而是带着兵过去监督,规则就是利诱不管,可一旦有什么威逼。那直接就是抓起来,灭族未必,抄家可是绝对有可能。
最奇葩的是,一旦查出有劣绅在选举中威逼作弊,不但督导员能获得一个优良的考评,抄家的话,他还能获得相应的提成!
这样一来,所有的督导员都是极尽苛责。只要你有点不对,比如有人告状,立刻就是严格的审讯。而且还是有罪推定,你得自己证明自己没作弊,没威逼才可以。
当然了,也不是没原则的这样搞,如果搞成冤假错案,督导员也要负责的。甚至有可能坐牢吃官司,如果本人牵扯进行贿受贿等事件。枪毙都有可能。
所以,那些督导员也不会刻意搞冤假错案。顶多是挑剔了一点而已。
虽然这种监督制度简单粗暴,而且极度苛责,但反而赢得了地方民间的喜爱,大家似乎对这种苛责不以为意,甚至引来更多人来竞争那一系列的官位。
当然,选举制虽然是以西方制度为本,但也加了一些本地化的色彩,比如选举这个词,很多地方就叫成了推举,毕竟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官的确是地方推举出来的,而且,比起选这个字,推这个字更有荣耀感,也更有官老爷的感觉。
毕竟选这个字,说明官员是弱势,选民是强势,推的话,说明你是受爱戴,大家公认你有能力,更有面子。
不管怎么说吧,地方选举,或者说地方推举制,在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之后,已经越来越完善,很多地方都组建了成系统的政府班子,而且几乎全部满员,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是缺编的。
官员多了本身是好是,因为这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可以更好的被地方执行,毕竟地方官的作用,不就是执行中央的命令,替中央看好地方,同时收钱收税的么?
但问题来了,最大的税收,土地税要补贴教育,很多都是当地自己就截留了,所以收不上,而其他税收,比如商业税,工业税之类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那个环境。也就是说,大多数地方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没有,商业也很低迷,按照帝国的收税标准,也收不到什么钱。
结果就是,官员多了,要钱的多了,可从地方上收的钱却很少,并没有因为地方官多了而增加,反而支出却越来越大。
第一年还好,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1863年下半年的时候,这个赤字缺口就猛增到了一千万华元,可以说是严重的赤字了,政府也彻底变成了赤字运行,赚的不够花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赤字财政也没什么,很多国家都这么搞,甚至经济情况良好的时候也这样做。
但是,现代社会跟这个时代不同,那时候大家都是玩信用货币,都是发纸币,没钱了,可以玩命的印钞票,发国债等等,反正能应付过去,而加印钞票与发国债,也是赤字财政能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你想赤字都没的玩。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中华帝国,虽然也有纸币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