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镰刀菌干腐病
镰刀菌干腐病在马铃薯种植区广泛存在,严重发病期是贮藏阶段侵染块茎,播种带病菌芽块,会造成烂芽块。
【病症识别】 块茎入窖后过一段时间,在伤口处出现褐色小斑,逐渐扩大成暗褐色凹陷或穴状病斑,表皮皱缩,干枯时表面可能围绕病斑出现层层环状皱褶,组织慢慢疏软、干缩,并向整个薯块扩展,表面长出灰白色或稍带粉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高温条件下,内部坏死部分变褐,从淡黄褐色至暗栗褐色;色浅时边缘模糊,色暗时边缘明显,并且边缘色黑;较老的死亡组织更疏松,形成空洞,并布满白色菌丝。湿度大时,软腐病细菌也随之入侵,使坏死组织变湿、变成黑色黏稠状,加速腐烂,之后芽眼被破坏。其腐烂汁液会感染周围块茎。有毛座霉干腐病混合发生时,也可加快干腐菌造成的腐烂。
播入田间带病菌的芽块,萎缩和凹斑可能不明显,但病斑表面褐色,坏死组织有小洞,并能吸引土壤的蛆虫,带来腐败菌,使芽块烂掉,造成缺株。受害轻的芽块,可能长出一个单个细弱小苗,生长很慢,使田间植株生长高矮不齐,这样的植株结的薯个头很小。这样的地块还易引发黑胫病。
【传播途径】 镰刀菌干腐病是种传和土传结合的真菌性病害。镰刀菌产生三种孢子,其中微型孢子和孢子量较大,作为再侵染源在空气中迅速传播,而厚壁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它在收获时黏附在块茎上。病原菌通常在块茎表面繁殖,污染贮藏的容器(袋、篓等)和工具,遇到块茎的伤口或切芽的刀口,便侵入了块茎,播种后造成烂芽块,同时污染了土壤,再收获的块茎又会附着病菌。贮藏过程中,湿度增大,温度在15℃~20℃时,干腐病发展迅速。特别是早春,窖温上升,是感病的高峰期。块茎伤口愈合后能减少病菌侵染。
【防治方法】
①收获、运输、入窖时尽量减少块茎的创伤,小心使用机械和工具,轻装、轻卸、轻拿、轻放。
②块茎入库后,马上提供适合加速伤口愈合的条件,充足的空气、湿度和适当的温度,在12。8℃~18。3℃的条件下,保持10~14天,然后每天降0。5℃,直至达到长期贮藏要求的温度。
③杀秧前5天,田间喷施杀菌剂,种薯田每667米2
用金力士9克加鸽哈60毫升;商品薯每667米2
用金纳海80克+鸽哈80毫升。以上药剂可有效的消灭疫病和干腐病在植株上的病菌,降低对地下薯块、贮藏期薯块的侵染,减少烂薯。
④播种前切芽块时除坚持切刀消毒外,要用甲基硫菌灵、耐尔、百菌清、科博等杀菌剂其中之一拌种,用量200~500克,拌1000千克芽块,方法如前。
⑤种薯入窖前可用适乐时(咯菌腈)往块茎上喷雾。为了不增加块茎湿度,要使用超低量喷雾器,最好在入库输送带或分选机处喷施,使每个块茎整个都沾上药液。每1千克适乐时,可处理2。5吨左右的种薯。
skbshge
(三)细菌性病害()
1。环 腐 病
【病症识别】 田间马铃薯植株如果被环腐病侵染,一般都在开花期出现症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全株。初期叶脉间褪绿,逐渐变黄,叶片边缘由黄变枯,向上卷曲。常出现一穴一、二个分枝叶片萎蔫。还有一种是矮化丛生类型,初期萎蔫症状不明显,长到后期才表现出萎蔫。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所以块茎和地上茎的基部横着切开后,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图33),或环状腐烂,用手一挤,就流出乳白色菌脓,薯肉与皮层即会分开。
图33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特别是贮藏的块茎,挤压后能排出奶油状、乳酪状无味的细菌菌脓,与皮层明显的分开。二次侵染,一般是软腐病细菌,进一步使块茎腐烂,掩盖了环腐病症状,还可能出现外表肿胀,不平的裂缝和红褐色,这些症状有时会出现在芽眼附近。
【传播途径】 环腐病是马铃薯环腐杆状杆菌侵染,为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被侵染的块茎中越冬,在田间残存的植株中也能越冬,但在土壤中不能存活。因此,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种薯。当切芽的刀子切到病薯后再切健薯,就把病菌接种到健康的芽块上,可以连续接种28个芽块。同时装芽块的袋子、器具等沾上腐烂黏液,也会沾在健薯上进行传播。在田间,也可由雨水、灌溉水和昆虫等,经伤口传入马铃薯茎、块茎、匍匐茎、根及其他部位的伤口或皮孔等部位进行侵染。某些刺吸口器昆虫也能把病菌由病株传播到健株上。
在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症状的发展,地温18℃~22℃时病害发展迅速。当温度高于适宜温度时,延缓症状出现。
2。黑 胫 病
【病症识别】 这种病也叫黑脚病。被侵染植株从腐烂的芽块向上的地下茎、根和地上茎的基部形成墨黑色的腐烂,有臭味,因这种典型的症状而得名。此病可以发生在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如发芽期被侵染,有可能在出苗前就死亡,造成缺苗;在生长期被侵染,叶片褪绿变黄,小叶边缘向上卷,植株硬直萎蔫,地下茎部变黑,非常容易被拔出。叶片乃至全株萎蔫,以后慢慢枯死。已结块茎的植株感染了黑胫病,轻的从匍匐茎末端变黑色,再从块茎脐部向块茎内部发展,肉变黑、逐步腐烂、发出臭味,严重的块茎全部腐烂(图34)。
图34 马铃薯黑胫病症状
【传播途径】 黑胫病是细菌性病害,是黑胫病欧氏杆菌感染,有时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也引起黑胫病。它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带病种薯和土壤。细菌可在感病的残株或块茎里存活、越冬,并可在土壤里存活,低温潮湿条件下存活时间相对长些。染病芽块的病菌直接进入幼苗体内而发病,重者不等出苗就腐烂在土里,释放出大量病菌。这些病菌在马铃薯和杂草的根际活动繁殖,可随土壤、水分移动到健株,从皮孔侵染健康的块茎。病菌在被侵染的块茎中存活,又可在切芽和操作中传播给健康薯块。土壤潮湿和比较冷凉时(18℃以下),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在温暖(23℃~25℃或再高些的温度中)、干燥条件下病菌存活的较少,传播的距离也短,侵染的也较少。
3。软 腐 病
【病症识别】 软腐病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贮藏的块茎上。被侵染的块茎,气孔轻微凹陷,棕色或褐色,周围呈水浸状。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变硬、变干,坏死组织凹陷。发展到腐烂时,软腐组织呈湿的奶油色或棕褐色,其上有软的颗粒状物。被侵染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边缘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腐烂早期无气味,二次侵染后有臭气、黏液、黏稠物质。
【传播途径】 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是软腐病的常见病原。这两种病原属厌气细菌,易在水中传播。软腐病的侵染循环与黑胫病相似。一般土壤中都有大量软腐病菌存在,侵染通过皮孔或伤口进入块茎,也易从其他病斑进入,形成二次侵染、复合侵染。早前被感染的母株,可通过匍匐茎侵染子代块茎。温暖和高湿及缺氧有利于块茎软腐。地温在20℃~25℃或在25℃以上,收获的块茎会高度感病。通气不良、田里积水、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施氮肥多也提高感病性。
4。青 枯 病
【病症识别】 青枯病也叫洋芋瘟、褐腐病等。它在田间的典型症状是:在一丛马铃薯苗中,突然有一个或几个分枝或主茎出现急性萎蔫,但枝叶仍保持青绿色,其余茎叶表现正常。过几日后,原来正常的分枝,又同样出现上述症状以至全株逐步枯死。被侵染植株在其茎的横切面的木质部上,有灰色或褐色有光泽黏液珠。把一段被侵染茎的切面,接触物体后慢慢离开,可以看到细菌黏液拉出的短短细丝。如把病茎切面插入量杯的水里,可见到乳白色黏液从木质部导管向下流。被侵染的块茎,芽眼会变成灰褐色,在表面或脐处有黏物溢出。将块茎切开,可以见到环状腐烂,不挤压或轻轻一压,维管束溢出灰白色细菌菌脓。与环腐病的不同点是薯肉与皮层不分离,切面不用手挤就能自动溢出白色菌脓。
【传播途径】 青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病原物是青枯假单胞杆菌。青枯病菌主要靠带病种薯、土壤和其他感病植物如杂草等进行传播。带病种薯被种到地里后,病菌随着地温的升高及幼芽的生长,不断增殖。侵染严重时,芽块烂掉,幼芽死亡;侵染轻时,植株出苗后萎蔫死亡。大量病菌留在地里,有的随雨水、灌溉水、耕作器具和昆虫等传给健株或其他杂草,扩大侵染,增加土壤中病菌的数量;有的附着或侵入块茎之中;有的在土壤中可存活1~3年,越夏越冬,翌年又继续侵染。这样,土壤里病菌越来越多。遇到低温和干燥条件,病菌就潜伏;遇到高温、高湿条件,它们就活跃侵染,造成发病。正因为青枯病菌喜欢高温、高湿,所以南方地区马铃薯青枯病比北方地区的严重得多。而在北方,地温在15℃以下的地区,病原物则很少见。
5。疮 痂 病
疮痂病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生,主要侵染块茎,影响质量、等级,对产量和贮存影响较小。
【病症识别】 块茎上最初被侵染时病斑是圆形,直径5~8毫米,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当后期病斑愈合时,形状则不规则,也更大些。病斑为淡棕褐色,病斑有的凸出1~2毫米,还有的周围凸出,而中间凹陷,深度1~5毫米,最深的达7毫米,凹陷的病斑为暗褐色或黑色。地上部植株的症状尚无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