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马铃薯块茎切开,有时会见到在块茎中心附近有一个空腔,腔的边缘呈角状,整个空腔呈放射的星状,空腔壁为白色或浅棕色。空腔附近淀粉含量少,煮熟吃时会感到发硬发脆,这种现象就叫空心。一般个大的块茎容易发生空心。空心块茎表面和它所生长的植株上都没有任何症状,但空心块茎却对质量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用以炸条、炸片的块茎,如果出现空心,会使薯条的长度变短,薯片不整齐,颜色不正常。
块茎的空心,主要是其生长条件突然过于优越所造成的。在马铃薯生长期,突然遇到极其优越的生长条件,使块茎极度快速地膨大,内部营养转化再利用,逐步使中间干物质越来越少,组织被吸收,从而在中间形成了空洞。一般说,在马铃薯生长速度比较平稳的地块里,空心现象比马铃薯生长速度上下波动的地块比例要小。在种植密度结构不合理的地块,如种得太稀,或缺苗太多,造成生长空间太大,都会使空心率增高。钾肥供应不足,也是导致空心率增高的一个因素。另外,空心率高低也与品种的特性有一定关系。
为防止马铃薯空心的发生,应选择空心发病率低的品种;适当调整密度,缩小株距,减少缺苗率;使植株营养面积均匀,保证群体结构的良好状态;在管理上保持田间水肥条件平稳;增施钾肥等。
skbshge
六、块茎内部褐斑现象()
在田间马铃薯植株生长正常的情况下,收获的块茎外表也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切开可能发现薯肉里为浅棕褐色,黑黄色至淡红褐色,或锈色斑点,极严重时变成黑褐色至黑色。坏死斑有时接近中心髓部,由中心朝着顶端。坏死斑点坚硬,不易破裂或腐烂,水煮后仍坚硬。
据资料介绍,这种褐斑是热坏死。在生长季节,炎热、干燥年份,在轻沙土、沙砾土、腐殖土或泥炭土里最严重。缺少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同高温影响一样易诱发块茎内部的坏死。接近土壤表面的薯块,受害严重,随着在土壤里深度的增加,受害的块茎逐渐减轻。这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病薯不能再传播。
预防内部坏死的措施,主要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做到深种深培土,充足的灌溉,合理的密度,保持茎叶繁茂遮挡地面,降低地温。或后期用草覆盖地面降温保湿防热。选用对高温有耐力的品种。杀秧或自然枯秧后及时收获,薯块不在地里长期存留。
另外,营养中缺磷、缺钙有时也会造成块茎内部出现锈褐色斑,土壤缺磷的褐斑呈辐射状。
skbshge
一、高质量马铃薯脱毒种薯缺乏,且应用普及率太低()
我国脱毒种薯生产单位很多(包括茎尖脱毒基础苗生产和继代扩繁的繁种场),由于早代脱毒薯生产单位,多自成体系,自己生产脱毒基础苗,有一部分因检测设备和手段及技术水平等问题,脱毒苗达不到100%脱净病毒,不同程度带有病毒,直接影响原原种和各级种薯的质量。应用到生产上发挥不出脱毒种薯最大的增产潜力,同时生产数量不足。
在欧美一些国家马铃薯单产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他们之所以单产水平高,重要因素就是普遍使用高质量的脱毒种薯。我国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太小,按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查,我国脱毒薯种植面积仅在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下。为什么我们脱毒种薯推广应用面积小而且发展慢呢? 主观原因是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对脱毒种薯增产作用认识不足,习惯于以往串换一次种薯连续使用多年的做法。当然这与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也有关系。再者是脱毒种薯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偏高,农民难以接受。客观原因是马铃薯单位面积用种量较大,运输不便,费用又大,一般农民则就近换串超代的非种薯作种了。这样一来,脱毒种薯生产单位所生产的脱毒种薯销不出去,所以也就不能扩大脱毒种薯的生产规模,生产数量就跟不上了。
skbshge
二、马铃薯的生产水平低下()
马铃薯生产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生产投入上,我国种植马铃薯的农民习惯传统种植,舍不得投入。一是舍不得花钱购买科技含量较高增产潜力大的脱毒种薯;二是舍不得花钱购买化肥,为马铃薯增加产量提供物质保证;三是舍不得花钱购买农药防治造成马铃薯减产的病虫害;四是舍不得花钱购置能够很好落实马铃薯种植农艺要求的机械设备;五是舍不得花钱打井、修渠解决水源和购买灌溉设施来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水的需求。其实马铃薯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作物,只要投入到位就会得到理想回报。例如,近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南部,用喷灌圈种植马铃薯的大户,他们使用的都是早代脱毒种薯,采用配比施肥,每667米2
用复合肥130~140千克,防治病虫,每生育期施药8~11次,撒肥、播种、中耕、施药、收获全部机械化,用大型喷灌圈(机)进行节水灌溉。每667米2
投入在2000~2300元,单产在3000千克以上,单位面积效益在800~1000元以上。据报道,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每667米2
马铃薯总生产投入只有375。2元,其中种薯43。90元、化肥47。60元、农家肥52。00元、机械设备53。20元、地膜0元,农药0元、灌溉0元、劳动力138。6元、其他39。90元。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7年资料,宁夏马铃薯单产是667米2
578。7千克。可见生产投入要上去,我国马铃薯产量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
skbshge
三、突破性新品种出现得少,且更新慢()
新育出并经审定推广的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适应性、薯形、市场、特殊用途等方面都较原推广品种有大幅度的提高,一经推广可迅速被农民认可,并有稳定的推广面积,持续较长时间,应该算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克新1号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广,至今近40年,种植面积仍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5%。近年推出的新品种尚未见超出克新1号的。但也有些在某方面有特点的新品种出现了,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推广,在提高我国马铃薯整体水平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生长季节走进一般的马铃薯种植区,会经常看到大片的马铃薯田生长得七高八低,退化株随时可见,花色不同。如果询问主人,这是什么品种,他会告诉你:“不知叫什么名字,就是种了多年的本地种。”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是部分农民存有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生产规模又小,收多收少不在乎,加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断档,试验、示范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马铃薯品种的更新很慢。
skbshge
四、种植密度不合理()
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马铃薯种植上有密种的习惯。形成原因就是过去由于生产水平不高,地薄肥料少,营养不足,芽块又小等问题,使马铃薯单株生产能力不高。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采取了增加单位面积棵数的做法,依靠群体优势提高产量。这种做法,在投入少,生产水平低时确有一定效果。所以,有些人就形成了种得越密,棵数越多,产量越高的片面认识。每667米2
株数达6000株以上,甚至达到7000株以上,结果使地上部植株非常拥挤,节间长,茎秆高而细弱,枝叶相互交错,遮挡阳光,降低了光合效率,影响叶片营养的制造。同时,还会出现倒伏、下部枝叶死亡腐烂,引起病害等问题。而地下部分,由于垄小棵密,营养面积太小,出现营养不足,块茎生长空间不够,垄小培不上土,匍匐茎“窜箭”等问题。结果造成小薯比例大、青头多、产量下降、商品率不高。
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宁夏等地,农民有稀种的习惯,因天气干旱、降水少,他们认为减少棵数可以减少水分,所以每667米2
只种植2400棵左右。这样,虽然地上空间较大,全株受光较好,地下营养面也充足,但由于群体优势发挥不好,单位面积产量很难上去。特别是中后期,因棵太稀,封不上垄,地面太阳直射,地表蒸发量太大,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如没有水浇条件,水分供给不足,同样会造成减产。
skbshge
五、施肥量小且偏施氮肥()
前面说过马铃薯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作物,只有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有高产量的回报。可是有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边远马铃薯主产地区的农民,施肥量太小,除施用部分农家肥外,每667米2
补充的化肥只有20千克左右,最高的用50千克,远远不够马铃薯生长需要,因此产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同时,还有偏施氮肥的习惯。氮肥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他任何元素也不能替代。适量的氮肥可以促使茎叶繁茂,叶色浓绿,光合作用旺盛,增加有机营养的合成和积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增加产量。所以,在一部分农民的印象中,一说到增加肥料,首先考虑的就是增加氮肥。有的人在生产中只用单质氮肥尿素,不用磷、钾配比施用。本来土地很肥沃,还每667米2
施尿素50千克,纯氮素达23千克之多,结果把秧子催得很高,达1。4米以上,上部叶片很多很大,头重脚轻,倒伏严重,茎叶铺倒在地,下部叶片不见阳光不透气,出现腐烂,引起病害,推迟地下茎结薯和块茎的成熟,使淀粉含量降低,块茎和薯皮很嫩,收获时易破皮,不仅影响块茎质量,还不耐贮,易感染干腐病或其他病害的复合侵染。
据此,我们应当大力推广氮、磷、钾配比平衡施肥的方法,改变过去偏施氮肥的习惯。采取配方施肥、施用三元素复合肥料或施用马铃薯专用肥料等措施(详见第十章)。
skbshge
六、轮作倒茬做得不好()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