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才。反正他和周知府认真考虑过,只要他这个县学,保证两年之后的院试能有人考中秀才就行。
当然人数是越多越好。毕竟要考举子的学子都会去府学或者更高级的省级学府去读书了,那里的师资力量都非常不错,就比如现在阿昊五人上的府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不错。所以他现在的最大关注点在于第三层次的学子身上。而第二段的学子也要拎几个好苗子起来。
正月二十二,县学招收学子的条件与规模公告,就到达了北县范围内的各个镇,乡,村。果然当这个通告一出来,就有些不合格的人家开始乱哄哄的找关系去了。
到了正式开门第一天,带孩子来进学的人就把大门给堵得严严实实了。余明仪看着外面那些来读书的人,有不到五岁的稚儿,也有怕是儿子都不只五岁的男人,更有年纪比他还大的人。他简直都快要气笑了。
虽然早前就列好招生条件,各项条条款款都写得相当清楚,但是不死心的人依旧不少。如此好多天后,县学总算是安静下来了。县学第一届,一共收了95名学子。基础班有45人,共分为三个小班,而基础班的一年级,就有耿秋家的刘成宁与周管家的大名叫周宝山的孙子。
中级班有30名,分为两个小班,高级班有20名,也分为两个小班。这种分法其实与普通的县学府学也差不多,只不过说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因为耿秋这个现代人说的一些现代词,令大家觉得也很合适。
所有夫子都要受余明仪的调配,大家对此都无意见,就连上头派下来的两人,也非常配合,因为余明仪确实有才华,从这几天的招收学子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家就明白了余明仪的水平有多高。
所有的学子都是需要面试笔试才能进入县学的,而这些考试内容包罗万象,内容相当丰富。几人看过,都相当感叹,而且在考核学子时,余明仪还会根据学子的学识临时增减一些考校。所以这六名夫子对余明仪可佩服了。两名训导是正经进士出身,一开始还以为余明仪只不过是有点真材实料,然后被吹嘘成天上有地下无呢,现在他们也为余明仪所折服,都在心里暗道:“这余男爵果然名副其实,他要是去考,说不准就会捞个状元回来。”而另外四人,原本就是周知府与余明仪自己找来的人,别说余明仪本身就够格,就算他什么也不懂,人家也会鼎力帮助他啊。
考核合格的学子,很快就在管理寝室的中年妈妈的带领下,安排好了寝室,小的孩子全部是四人一间。大的学子则是两人一间。不过如果是相熟的人,可以自由组合成为舍友。寝室条件不错,有床有桌椅和小柜子,学子们自带被褥与洗漱用品。学院里专门请了几句中年妈妈管理和打扫寝室,并且给学子洗衣服,但是洗衣服必须花银子。这些中年妈妈也都粗识文墨。
除了少量学子能住在外面,多半人是要吃住在学院的。所以寝室管理相当重要,除了这几名中年妈妈之外,还配备了几名巡逻人员,不分昼夜的巡查。这些人是由县太爷安排的,其中有县府衙门的衙役。大门口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相当大户人家的门房,也不分昼夜有人守着。学子的进出有相当严格的管理。夫子与县学的工作人员们由单独的小门进出,一样也有人管理。
学校与寝室的管理模式,是耿秋提出的,他这也是采用了现代封闭学校的管理模式。而耿秋自己也在县学谋了个职位,做余明仪的助手。余明仪就相当是这个学院的校长,而他相当于是分管安全与后勤的副校长,至于教学,他有心也无力,除此之外还兼顾余明仪的师爷职位。所以余明仪每月还发三两银子给他当工资呢。
而县学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打杂的管理的厨房的等,这些人是花不了多少银钱的,最贵的就是四名夫子,每人每月要三到五两银子。而学子们也是一样要掏学费的,所以基本上能持平。当然了,要是收的银子不够花,就找县太爷要啊。
这个管帐收银子的人,余明仪还是特意让县太爷安排的人呢。他才懒得管理银钱,以免说不清楚,反正有他在,管帐的人也不敢做假帐,来贪墨,因为他还安排了耿秋来监督。
正式开课后,大家的日子是越发忙碌了,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好在县学还是安排了每月休假三天。离家近的学子正好可以回家休息玩乐一下,顺便也可以从家里带生活费用。当然了,离家远的学子家人也会在规定的日子给学子送生活费来,实在是穷的学子,余明仪当初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余氏基金会,这也是由耿秋提出来的。
余明仪把自己的男爵俸禄每年拿一百两银子出来,专门资助那些成绩好,但家里很穷的学子。当这样的学子考上秀才后,余氏基金会特别给三十六两银子的奖励,以供学子后续的学业。
这个时候,耿秋和余明仪都没有想到,这个余氏基金会,会在以后变成举国闻名的私人机构,进而影响全国,而它又会培养出多少寒门学子?又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荣誉?
58。旧人()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半年,而县学也步入了正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耿秋功成身退离开了县学,转而替余明仪经营私产。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县生活,余明仪和周老爷都打算先在北县置些产业,周老爷置的产业也是记在余明仪的名下,毕竟在京城的产业和他以前的产业基本上都分了方氏及其儿女们。
余男爵要在北县置产业,县太爷相当欢迎,北县算是贫穷县,人少但地广,虽然多部分是山区,但山区也有山区的好处嘛,林子多,木材,木炭,山珍野味都多啊,并且大部分山头都价格便宜啊。
余明仪与耿秋相中了离北县县城不到二十里远的回水镇,这里有一条大江的支流,名叫回水的大河,大河两岸全是山群,却竟然连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码头都没有,这回水河北县居然一点儿好处都没沾到,反而经常受害。左岸就属于北县的范围,而这一边,地势相对较低,满是小山与沼泽地。回水河一涨水,附近的小山与沼泽地就会被水淹没。因此这里非常荒凉,只有几个小村子,零星的住着一些乡民。日子也过得很穷。
可这块地方相当大,遍布着长满了人高的杂草与荆棘等物的沼泽地,或者是连绵的小山丘,与远处的大山群间也隔着一条宽阔的河流,但这河面虽宽却非常浅,水刚没过膝头,河床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枯水季节时,甚至会干,或者水面不到小腿,这个时候,非常适合进山打猎。耿秋与余明仪都觉得这块地方不错,与阿昊和周老爷商量过后,决定就买下这块。
虽然这里算不上最好,但价格着实便宜。余家与周家在山南镇的资产并不多,两家也不过是各有一座宅院,几十亩良田,三两间小铺子。山南镇本就穷,他们这点产业能有多少产出啊,一年不过是二三百两的收入,除去花用,也剩不了多少。
周老爷为官近二十年,以前的产业都置在京城与近郊,那里无论是田还是铺子都非常贵,并且这些都交给了方氏打理,现在年年的俸禄,方氏都必得打发人来讨要,并且还得时不时的找理由要银子,因此他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闲银,能拿出来的不过是五百两银子。
而余明仪以前一向不知积蓄,居然才有二百两的现银,他那座在县学附近的新宅院,就花了近千两银子。本来盖房子只需要三四百两,可内里的装饰等,却花得更多,这还是周知府分摊了一半呢,所以他手头更窘困。两人一合计,这要是置良田,盘铺子,根本就不够用,稍微好些的田都要六七两一亩,上好的良田贵过十二两呢,县城里稍微好一点的铺子起码得五百两一间呢。这八百两银子,实在是太少了。
而这个地方一座小山头再加上附近的近百亩荒地,也才要三百两银子,因此余明仪拿着周老爷给的五百两,买下了一座小山包括附近的荒田。不过余明仪买下小山头后,手头上还有五百两的闲银,正好县学附近的新铺子修好了,一间三百两,耿秋趁机劝余明仪买下来,而且他拿得到内部价,五百两可是拿下了两间。这个铺子,耿秋觉得经营山货,粮油日杂都行。
而耿秋也同样买下来相邻的一座小山头,两家的产业相邻,互相间也有个照应。这三百两一花出去,耿秋和阿昊花光了手头上的积蓄。现在全家的生活,包括阿昊宁哥儿上学的费用,全靠家里的五亩地以及阿昊每月的三两银子与五十斤米粮,和耿秋帮余明仪做事给的三两月银了。
也就是说,他俩每月有六两的收入,这搁在普通农户家,简直可以算是大富人家了。但对于他们家来说,也就是刚够花,稍有富裕。每月能存个七八百钱到一两银子。更别谈有余钱去请长工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可是需要不少人手来开荒干活的啊。
在耿秋头疼没钱的时候,余家的山头边已经盖起了三栋相连的小房子,一栋是来做工的人住,中间的留下来让主子来查看时有个地方可以歇脚,现在多半是耿秋在住,最靠里的那栋就相当于是个仓库,准备以后储存这里的产出。这都是耿秋规划的。
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余家的小山头附近已经开出了近十亩的田,要赶上秋天之前种点庄稼下去。余家派了十多个人过来开荒垦田,这些人全是熟手,都是余家在山南镇上的老佃户与长工,余家做事一向宽容,这些人干活都很下力,而且来的除了一个女子,其他全是青壮男人。就连这个女人也是人高马大,力气不比男人小,一个人做十多个人一天三顿的饭食,还包括砍柴,麻利的很,居然还有空闲做点针线活。
耿秋说是管事,也没有天天住在这里,毕竟开荒不需要他盯着,这些人很自觉,干得相当不错。并且人家也是种庄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