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 解】
方中五灵脂、蒲黄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用醋或黄酒冲服,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活血止痛之作用。本方药性平和,合用以奏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力。
【按 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以瘀血积滞作痛、舌质黯红有瘀点、脉涩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上消化道出血、*肌瘤、痛经、产后腹痛、崩漏,以及颈椎病、肩周炎之疼痛等。应当注意的是胃气两虚者慎用,孕妇忌服。
skbshge
49。如何正确煎煮中药汤剂?()
汤药是临床最常采用的中药剂型,煎煮汤药的方法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煎煮汤药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要正确煎煮中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煎药器具的选择:煎煮中药最好选择沙锅、沙罐,因其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传热较慢,保暖性能好,可慢慢提高温度,使药内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到汤液中来。其次也可选用搪瓷制品。煎煮中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2)煎药用水的选择: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无机盐及杂质少,以免影响口味、引起中药成分的损失或变化。
(3)煎煮时加水多少:煎药用水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病人的年龄及用途而定。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以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要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4)煎煮前如何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果实、种子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左右。夏季气温较高时,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的火候和时间:煎煮中药的火候和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而定。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之后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通常是沸后再煎20~30分钟,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第二煎则通常较第一煎缩短5~10分钟。
(6)如何榨渣取汁: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的药液,同时已经溶入药液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
(7)煎煮的次数: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溶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溶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每剂中药不可煎1次就弃掉,最好是煎2~3次。
(8)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的不同,所需煎煮的时间不同,所以煎煮中药汤剂还应讲究入药的方法,以保证药物应有的疗效。入药方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及冲服等。
①先煎。凡质地坚硬、在水里溶解度小的药物,如矿物类的磁石、寒水石,贝壳类的牡蛎、石决明等,应先入煎一段时间,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应先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凡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扩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如发汗药薄荷、荆芥,芳香健胃药白蔻仁、茴香,以及大黄、番泻叶等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有时甚至可以直接用沸水冲泡服用。
③包煎。凡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者,如蒲黄、海金沙等,应用布包好入煎。药材较细,又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如车前子、葶苈子等,煎煮时容易粘锅、煳化、焦化,也应包煎。有些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覆花等,也要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有些药物,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药物的药渣中或锅底,既浪费药物,又容易焦煳,宜另行烊化后再与其他药汁对服。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竹沥等汁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沸水冲服。价格昂贵的药物,不易溶于水及加热的易挥发药物,如牛黄、朱砂、琥珀等,也宜冲服。
skbshge
50。中医是怎样辨证治疗颈椎病的?()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颈肩风”、“颈肩痛”等的范畴,主要由于年老气血渐衰,肝肾不足,不能濡养筋骨,功能退化,加之风寒侵袭,劳损外伤,痰凝血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乃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根据颈椎病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太阳督脉型、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痰瘀交阻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不足型6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当然,各证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内服中药取效较慢,通常与针灸、按摩、运动,以及中药外用等治疗方法配合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1)太阳督脉型
病因:由于劳损、外伤及年老体弱等因素造成机体两虚,或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首犯太阳,久病入里,导致督脉病变,卫外不固,营卫失和。
主证:头项肩背疼痛,颈项强硬,四肢酸痛麻木,尤其以上肢为甚,双手无力,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头痛头重,甚则脏腑阴阳失调,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出汗或无汗,全身怕冷,恶风,舌质淡红或紫黯,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和营,舒筋通络。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当归、地龙各12克,葛根、白芍、丹参、羌活各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3片。
加减:风邪重者,加荆芥、防风;寒邪重者,酌加熟附子、细辛;湿邪重者,酌加苍术、秦艽。
(2)风寒湿痹型
病因:素体两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复因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汗出当风等,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注入经络、肌肉、关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塞。
主证:头项肩背和四肢疼痛、麻木,项背拘急,活动受限,颈部压痛、窜痛,颈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上肢沉重、无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手指屈伸不利,指端麻木,不知痛痒,同时可伴有头部沉重、胸闷、纳呆等症状,查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或迟。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姜黄、当归、川芎各12克,赤芍、防风各10克,黄芪15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加减:风胜者,酌加荆芥、白芷;寒重者,酌加制附子、细辛;湿重者,酌加苍术、防己;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可配用全蝎、蜈蚣等具有通络止痛、祛风除湿作用的虫类药物。
(3)气滞血瘀型
病因:跌打损伤,脉络破损,血液留滞于脉外;或病程日久,外邪留滞经脉;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血运无力,皆可使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导致脊柱、四肢、筋脉、关节等部位气血凝滞,经脉闭塞而呈现气滞血瘀之发病机制。
主证:头颈椎肩背和四肢疼痛麻木,多为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指端麻木、发绀,肢体无力或拘挛,抽掣作痛,并可有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胸闷胸痛,失眠健忘,烦躁惊厥,甚至面色无华,肌肉萎缩,发枯甲错,查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薄少,脉弦涩或沉涩。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鹿衔草各12克,红花6克,当归、地龙、川芎各10克,生地黄、赤芍各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
加减:气滞明显者,酌加枳壳、木香;气虚者,酌加党参、黄芪;血瘀明显者,酌加三七、乳香、没药等。
(4)痰瘀交阻型
病因:痰瘀交阻型是在气滞血瘀型的基础上又夹痰湿、痰瘀交阻合而为病。瘀血阻络可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痰浊滞脉亦可使血运不畅而加重瘀滞,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肌肉、关节而发病。
主证:头颈肩背僵硬疼痛,酸沉麻木不适,眩晕恶心,胸脘痞闷,头重如裹,咽喉梗塞不利,身重无力,转颈时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祛湿,活血散瘀,化痰通络。
方药: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枳实、当归、赤芍各10克,陈皮、茯苓、桃仁、川芎、郁金各12克,制南星9克,红花、甘草各6克,大枣6枚。
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选加代赭石、天麻、竹茹、生姜;脘闷腹胀,大便溏泄者,酌加白蔻仁、砂仁、苍术、木香;耳鸣重听者,酌加葱白、石菖蒲;痰阻气机,郁而化火者,酌加黄芩、黄连等。
(5)气血两虚型
病因:由于病程迁延耗伤气血,或因素体脾胃两虚,或因其他病变日久成虚,致使中气受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