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觉肤顽肌蠕动,凡觉手足麻木,肌肉蠕动,如有虫行,心抑愦乱,宜乌药顺气散。

    如眉棱骨痛者,风之兆也,宜古防风汤加芩、连。

    预防之法亦堪推。

    御风丹、五参散、史国公浸酒方、单丸。

    冒风恶风多属肺,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恶风,鼻塞声重喷嚏是也,柴胡半夏汤、参苏饮,寒月麻黄杏仁饮。重者,头疼身痛,寒热,咽干音哑,柴胡桂枝汤、防风冲和汤。

第90章 外集(24)() 
头痛甚者,川茶芎调散;痰多者,金沸草散;挟热,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挟寒,十神汤;挟寒湿,消风百解散;挟湿,神术散;挟暑,香葛汤;时行,柴胡升麻汤。

    挟内慎勿专攻外;服食过浓,素有痰火,时常鼻塞流涕,声重咳嗽,略被则甚者,防风通圣散,或大黄、黄芩等分为丸,白水下。素虚者,只用防风、羌活、川芎,随宜加入补药、痰药中。伤食,加白术、陈皮、青皮、山楂、麦芽;挟形寒饮冷,加姜、桂;挟房劳,加参、术、归、地;挟劳役伤气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风虚甚者,羌活丸、加味乌荆丸。

    重则传变轻不传,风重传里,一同伤寒治法。

    久甚能为气血害。

    风能燥血散气,故古用桂附、八物等汤。久不愈者,只宜三白汤加减敛之,切忌疏泄,虽初起,非寒月无汗,麻黄禁用。

    杂病提纲

    中寒无汗肢僵仆,伤寒循经渐入,中寒不问冬夏,或当风取凉,或坐地受冷,肃杀之气自皮肤卒于脏腑。昏倒,四肢拘挛强直厥冷,与中风相似,牙紧,四肢不动为异耳。急用葱饼熨脐,并灸气海,手足温暖则生。如极冷唇青,厥逆无脉,舌卷囊缩者,须臾即死。

    急分三阴暖下元;仓卒难分经络,急煎姜附理中救之。次审,中脘疼痛,中太阴者,理中汤;脉沉足冷,中少阴者,四逆汤加吴萸,或脐腹疼痛,五积散加吴萸;小腹疼痛,中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萸或五味子。如阴盛烦躁,热药冷冻饮料,或加些凉药为引,温中散冷,补暖下元,阳气复而寒自消矣。切忌吐下。方兼补血者,寒泣血故也。

    感冒寻常和表里,西北苦寒,中伤者多;东南温和,中伤者少。寻常感冒,表证见者,九味羌活汤、芎芷香苏散;寒入肠胃者,霍乱转筋,洞泄下利,干呕吐逆,藿香正气散或五积散;挟食停痰者,人参养胃汤;夏秋暴寒,折热于里者,调中汤微下之。凡带漏、遗精、疟、疝瘕、香港脚、腰膝冷、虚劳、阴痿、诸痛,皆寒所为也。挟风,眩晕不仁;挟湿,四肢肿痛。

    内伤补益加辛温。

    内伤劳役,感寒困倦,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如内伤生冷,感寒腹痛,脉脱,附子理中汤;如内伤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汤;脉脱,三建汤,炼脐法。

    杂病提纲

    暑热汗渴审实虚,暑病,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余证皆后传变,或兼内伤。必先问其人素虚胃弱,或大病大劳后,纵暑中伤者,宜清暑益气;素强盛壮实无虚损病者,宜祛暑和中。

    阴阳经络最难拘;静居高堂大厦,得病似热证,属心脾经者,名中暑阴证;动作田野道途,得病似伤风证,属膀胱经者,名中阳证,其实一也。但自袭暑气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手心主胞络,以火从火,故古法暑还取冷水灌溉勿咽。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人肾则消渴,非专心主而无传入也。

    中(聚)伤(缓)冒(浅)伏(深)分轻重,中暑归心,神昏卒倒。伤暑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症。但暑病多无身痛,间有痛者,或为澡浴,水湿相搏耳。

    暑风暑厥又何如?即暑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为厥,厥与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散。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之火,与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茹散加羌活,或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者,六和汤合星香散。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晾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上,拔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待求生姜或蒜嚼烂,以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热汤熨气海立醒,后尤不可饮冷水,以大剂滋补药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苓散,灯心同煎,入朱砂末调服,有汗加黄。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黄连。或神昏惊悸妄言,用益元散,量加朱砂,新汲水调服二钱,降胃火、治烦热、利湿止渴之要药。

    痰火绞脉俱可吐,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吐痰喘气急痞塞,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有冷者,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急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各等分,水煎,连服三四服。刺血法见急救。

    祛暑和中(利湿消导其杂)证自除。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故宜利湿兼以消导,汗多者忌渗。祛暑,香薷散、黄连解毒汤、清肺生脉散、白虎汤加参、柴;寒热不定,小柴胡汤;和中,大、小调中汤、薷苓汤、枇杷叶散、胃苓汤、桂苓甘露饮、六和汤。

    寒郁甚者须反治,伏阴在内之时,避暑贪凉,外又袭阴冷之气,郁遏周身阳气,宜辛温解散,薷藿汤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冷,加干姜、砂仁、神曲。若外触暑气,内伤冷食,以致外热内寒,宜清暑益气汤。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生冷,腹痛呕泻,宜理中汤加麦芽、砂仁,或大顺散,或二气丹,冷水下丹丸。皆治因暑伤冷,非温散治暑之谓也。误服发黄、发斑、蓄血、闷乱而死。

    内伤滋补免清;内伤劳役,或素气血虚弱病暑者,一以滋补为主,慎用大热大凉之剂。暑重尿赤者,清暑益气汤;暑轻力倦者,补中益气汤或为丸;中,暂加香薷、扁豆;阴虚者,滋阴降火汤、肾气丸。

    三伏炎蒸尤可畏,大热伤气,养生家谓此时纵酒恣色,令人内肾腐烂,至秋方凝,甚则化水而死。

    预防不独羡香薷。

    时常御暑,体实者,香薷散、益元散,虚者忌用。盖脾虚者,不必因暑劳役,及乘凉致病,每遇春末夏初,头疼脚软,食少体热,名注夏病,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有痰,加半夏、姜汁,实三伏却暑之圣药也。如气衰精神不足,烦渴懒食者,生脉散、诱行丸。通用谢传万病无忧散。

    杂病提纲

    湿气觉来分内外,风寒暴暑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觉。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蒸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

    内外又分上下中。

    湿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或肢节痛,或一身尽痛,甚则湿聚为痰,昏不知人,为直视,为郑声。

    上熏喘咳(茯苓汤)目如蒙。

    首位高气清,湿熏则如有物以蒙之也,单苍术膏妙。

    着脾(浮黄)肿胀(满或脐下硬,退黄丸)大便泄,术附汤、三白汤、渗湿汤。

    着肾脚腰小便浓。

    湿,下先受之,故腰脚挛痛,独活寄生汤、当归拈痛汤、肾着汤、青娥丸。

    治外微汗通经络,微汗,防己黄汤,或羌活胜湿汤;无汗者,五苓散加苍术;通经络,神仙飞步丹、乳香黑虎丹。

    治内渗(小便)利(大便)为妙工。

    渗剂,五苓散。黄,加茵陈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湿盛膨胀者,又当以车前、木通、葶苈利水行气为君,而以参、术、茯苓为佐;或以二术为君,而以利水药为佐。湿郁肢胀,或遍身浮肿者,皆自内而出也,量虚实利之,不敢利者,退黄丸妙。

    四气相兼(兼中兼感)湿热甚,除湿汤。兼风,合桂枝汤,或古防风汤、败毒散;兼寒,合五积散,或古姜附汤;兼暑,合五苓散。大抵百病兼风,则必恶风、有汗、眩晕;兼寒则必恶寒无汗或挛痛;兼暑则必面垢烦渴;兼湿则必肿满沉倦。四气互相兼并,唯寒湿、湿热为病,湿热尤多。以尿赤有渴为湿热,多黑瘦膏粱之人;以便清不渴为寒湿,多肥白淡食之人。昔有专用五积治寒湿,防风通圣散治湿热,宜哉!清热燥湿兼补中。

    此治湿热法也。凡内伤劳役、七情、饮食,以治脾亏火动,肺金受伤,则木旺侵脾,令饮食不化,郁为痰积,甚则腹胀浮肿。实者下之;虚者补脾利湿消导,兼以清热,清燥汤是也。湿胜筋痿,热胜筋缩者,尤宜。

    通用(内外湿热)燥脾并升散,燥脾枳术丸、大安丸、单苍术丸、升阳除湿汤。通用二陈汤,或平胃散加桑白皮为主。湿在上焦,加羌活、苍术微汗;有热,加黄芩。中焦湿,加猪苓、泽泻渗利;热,加黄连。下焦湿,加升麻、防风升提;热,加防己、黄柏、龙胆草。肥人多湿,加苍术、滑石;瘦人多热,加芩、芍。沉困,加参、术,又四制苍柏丸,三精丸。

    实者大便方可攻。

    元气实而湿热甚者,导水丸或除湿丹、舟车丸。

    杂病提纲

    燥有内外属阳。

    明外因时值阳明燥令,久晴不雨,黄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肤干枯屑起。内因七情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劳竭精,或饥饱劳逸损胃,或炙爆酒酱浓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烁血液。

    总来金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