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荩鹚砜傻摹耙浇逃醚蹋鹧蕴醚獭钡摹把獭备静皇俏颐窍执难滩葜破贰!�
三.应以“戒的精神”看吸烟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吸烟危害健康。世界上每年所有250万人死于与吸眼相关疾病。据WHO报道,90%的肺癌、75%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有关[8]。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9]:
(1)吸烟与癌症:在烟草所致的疾病中,肺癌发病率最高。香烟燃烧后所产生的化学致癌物质可使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癌等发病率增高,其中肺癌居首。
(2)吸烟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含有数百上千种化学物质的烟雾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刺激产生痰液,气道阻力增大,肺泡增大,因而吸烟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及肺心病。
(3)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列全世界死因的第一位,而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中,烟草中毒所造成的死亡率为6%。
(4)吸烟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和对胎儿的危害:女性吸烟者可导致荷尔蒙的分泌紊乱,易患生殖器感染、月经紊乱、绝经提前、受孕障碍。孕妇吸烟可以伤害胎儿或造成早产及新生儿低体重。
更令人关注的是,吸烟对被动吸烟者所造成的危害同样严重,特别对少年儿童婴儿带来严重危害。父亲吸烟可使孩子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升汞1 ̄3倍,吸烟家庭的婴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要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
吸烟具有如此大的危害,为何世人还是乐此不疲,沉湎其中,使烟草成为了全人类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男女、不分贵贱的共同嗜好品?其中重要的原因有:
(1).烟草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烟商们已经制造了大量诱惑人的、给人一种错觉的烟草文化,如随处可见的烟草广告,总是传递一种信息:如果不吸烟,话得不潇洒;香烟和大自然、春天、名贵跑车、美男子、俏佳人连在一起,从而使人产生一种错觉——生活中如无烟酒,就毫无快乐而言。类似的烟草文化十分危险,人们不知不觉就受到它的毒害。
(2).吸烟的成瘾性[10]:吸烟不同于吸毒,它得到了社会认可,易获得,中毒症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然而,它之所以有着广泛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因为它与酒、毒品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成瘾性。烟草含有尼古丁这一特有的生物碱,也叫烟碱。每支香烟中含约2。6毫克尼古丁。当香烟点燃时,烟雾中的尼古丁随烟雾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并吸收进入血液及组织器官,如静脉注射一样,8秒钟之后,就能达到脑部,通过直接兴奋某些对乙酰胆碱单质敏感的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强烈的作用。滥用烟草使人成瘾,主要是心理依赖性。烟碱能使中枢神经兴奋,产生快感,当血浆中尼古丁水平下降时,就会在精神上产生吸烟的渴求。
或许有人会说:“虽然吸烟影响健康,但在佛制的戒律中,没有戒烟这一条。在末法时期,连佛制的戒律都难以持好了,何况佛未禁止的?因此,吸烟不犯戒,佛弟子是可以吸烟的。”
我们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佛制戒律的根本精神,简言之即:止恶、行善、利他。虽然佛制的戒律条文中确实没有“戒吸烟”的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佛就许可佛弟子吸烟了!这就如同,在佛制的戒律条文中并没有“禁止吸毒”的文字,但我想,只要是一个佛弟子,对禁止吸毒是不会有异议的吧!吸烟有百害无一利,害己害人,因此,禁止吸烟,不但符合佛制戒律的根本精神,也必然是佛教戒律所要求的。
佛陀建立僧团初十二年没有戒律,舍利弗请佛制戒,佛说:“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11]学过戒律的人都知道,佛制的每一条戒律都是在弟子有违犯的情况发生之后才制定的,而不是事先制定的成文法,这是佛教平等民主、尊重人格精神的充分体现!如上文述说,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并无烟草和烟草制品,当时的印度人并没有吸烟的习惯,当时的僧团当然不会有吸烟的情况,因此,佛陀所制的戒律中当然不会有戒吸烟的条文。尽管作为一切智者的佛陀,当然知道烟草制品的危害,如同知道酒的危害一样。
正因为如此,佛制的戒律并不只是干巴巴的几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而是包含了体现戒律精神的犯缘、开缘等等完整内容。更为宝贵的是,佛陀及历代祖师们还为我们传下了能真正体现佛陀制戒精神的《律藏》。因此,要持好戒,必须要学好戒!
十二因缘
净空法师 主讲
疏钞演义云:缘觉摄者。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虽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也。
缘觉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此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男女金银等事。九取。是见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若还灭门。灭前十二因缘之智为道谛。证寂灭理为灭谛。
“缘觉摄者”。本经没说缘觉,缘觉就包括在声闻里面。“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这十二支,就是十二个科目。“而束之不出四谛”,‘束’就是‘归纳’,归纳起来也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在小乘法里是根本法轮,十二因缘不过是把四谛展开来,详细说明而已。“虽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梵语辟支佛,‘辟支’翻做‘缘’,‘佛’翻做‘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他是从十二因缘而开悟的。这一类人虽然也度众生,但是不主动,跟阿罗汉一样,你去找他,他看你过去生中跟他很有缘份,就度你。你去找他,他会入定观察,如果过去生中跟他没有缘,就不度你。为甚么?因为讲了你不相信,也不愿意听,所以他省得说话,你也省得烦恼。菩萨慈悲心重,主动教化众生。阿罗汉跟辟支佛不主动教人,所以属于小乘。
“缘觉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从这一段开始,将给我们简单说明,甚么叫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此地是讲‘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成为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阿罗汉跟辟支佛也破了无明,但不是根本无明,而是破‘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四谛里面叫见思烦恼,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就是迷惑!这是烦恼障,烦恼道。‘烦恼障’是‘见惑’,‘烦恼道’是‘思惑’。见烦恼、思烦恼,就是无明。“二行。业障业道。”。第二是‘行’,你有烦恼障,有烦恼道,就是。我们在六道里以人道做例子说明,其余五道都没有例外,都是一样。
“三识”:人道里面,先‘识’,‘识’就是‘神识’,我们俗话讲‘灵魂’,灵魂来投胎。“托胎一分气息”,神识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说超越时间、空间,神识超越时间、空间,孔老夫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他的文章里面,也透了一点消息。他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游魂为变’,‘神识’孔老夫子称它做‘游魂’。说游魂绝对正确,为甚么?它动的速度太快了。他这两句话‘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跟佛法讲的宇宙人生观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质’,物质从那里来?‘精气’为‘物’。可见得孔老夫子并不承认真正有物质存在,物质是甚么?精气而已。现在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物质是甚么?是振动。振动、光动,是一个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质。所以用孔老夫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易经’中说的,跟现代科学能相应。佛法说得更详细。孔老夫子讲的‘精气’,在唯识里面是‘见分说老实话,夫妻一定会生儿女吗?不见得!有很多人结婚一辈子,不生儿女。为甚么不生?没有缘。儿女要跟你有缘,他才会到你家里来投胎。他跟你没有缘,不会到你家投胎。换句话说他去投胎是要找对象的,你求他,他未必理你。他去找对象,找甚么对象?过去生中存在的关系。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种因缘: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去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他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来投胎。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怎么都学不坏,所谓的好儿女、孝顺儿女,这是过去修的善因。
第二种是报怨的。过去世你跟他有仇恨,这一世遇到,来做你儿女,将来长大了,做败家子,搅得你家破人亡,他是来报复的。所以与人不能结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预防,他投胎投到你家里怎么办?你怎么防法?你把那个人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子孙,做你一家人时,你怎么办?所以决定不能存害人之心!这就是所谓忤逆的儿孙,搅得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