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由此可知,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于用心不同。佛圣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则用妄心。真心纯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用妄心。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妄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一切灾祸都是妄心变现的。佛儒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舍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
所以,儒佛的教学都是从‘诚敬’开始,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本明)变成了无明、妄想,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无量的相好变成执著、烦恼,这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佛菩萨,所以凡圣在一念之间。
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我’。《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就是执著、分别,如果我们还分别有个我,执著有个我,就不是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执著「我’,把执著「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从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们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所以道业寸步难移。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无非是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著想,念念行行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现前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人活在世间非常可怜,富贵人家纵有千亿财富,或贵为总统、国王,身心都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运。为什么可悲?我们不幸生在这个局势动乱的时代,一生没有安全、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可悲。幸运的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随波逐流,修养道德,帮助社会,这是成就自己无边功德的大好机会。
印祖指示我们从《了凡四训》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把这四篇文章当作古文来读,当作功课来做,字字句句细心研究、观察,怎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上,我们就得受用。从这个基础再入佛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立命之学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从作宰相掉到作医生,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你有这种心,真宰相也。’
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所以勤奋好学,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社会、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
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何谓‘圣’?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明了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所以,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所以,佛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