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载烟云归咫尺
一暑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
大堂
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
1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黎民百姓存亡,关系国家兴衰。所以,官员的任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别流品”,即官员必须出身清白,凡娼、优、隶、子孙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观声音”,即品貌端正,言谈流利,身体健康。此外,还有“核事故”“论资考”“定期限”“密回避”“验文凭”等。每一条都严之又严,。
大堂内,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正是身为一任知县所应有的品格和气度。
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明清时期,户房收集的田赋丁银除上交外,地方还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开支及灾荒年间赈灾济荒,这些开支银两及帐册均存放在钱粮库,由县丞负责,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财务室,西侧的武备库,是明清时存放升堂时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县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单的地方,平常典吏负责管理。
宅门
二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这道院门称作“宅门”,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房既是传达室,也是保卫科。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知县手中有权,难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见知县,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虽然年俸仅有六两,但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对其行行贿赂,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
二堂
穿过宅门,有一道屏门,由四扇转扇门组成。跟仪门一样,只有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开,平时用于挡隔人们视线,屏门上原先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像以镇宅避邪。
穿过屏门便是二堂,二堂外悬一联。曰: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下联的“愧”字少一点,而“民”字多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巧妙的寓意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室,知县每天除上午升大堂理事外,多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多数的民事案件也常在这里审理。这是因为民事案件的审理不需要大堂的森严气氛。
二堂正中屏风上绘有“松鹤延年图”,这与大堂的“山水朝阳图”相比,无疑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案上的令签也与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没有红色,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处死刑,屏风上方悬有匾额“思补堂”,原称“退思堂”,均为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坐在堂上,抬头便可见对面屏门上所悬“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六个字提醒知县断案时要权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
明清时期,民刑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才用刑。
内宅
穿过二堂,便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内宅所悬匾额为“勤慎堂”,这是由于古代作为一个好知县的标准是清正、勤快、谨慎,“清”字是为官之本,是众所周知的身为一官的基本准则,所以不需写出来,加之,清初大兴文字狱,“清”字又是国号,所以后人慎用“清”字。由于一些涉密的案件也在内宅审理,故老百姓也称为“三堂”。内宅所悬楹联为: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
“存公道去私情”。虽然匾额中“勤慎堂”将“清”字略去,但在这副对联中却含蓄地表达了这一点,可见“清”是身为一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
明清两代,知县须在500里以外异地当官,朝廷制度森严,知县不许携带家眷,知县家属也不许来探望,加之交通不便,知县一年四季辛劳在任上。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为封印期,为知县的一个月假期,知县方可以回家,由县丞、主簿、典吏等处理县衙日常事务。
内宅东西厢房为客房,有上级莅临或同窗同科谊友来访,可做留宿之所。
大仙楼
平遥县衙署中轴线上的最后建筑是大仙楼,这是其它县衙所没有的。大仙楼是平遥县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筑,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历次的重修;扩建都很少动这里,以至使这里地势最低,然而建筑却是衙署中最高的,而且保持了初建时的格局。
楼下东屋是衙署的厨房,根据汉族居所建筑风水学“坎主震灿巽门“,都把厨房建在东面。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筑窑,窑冬暖夏凉,这里是知县用餐的地方。正窑门外悬挂一联,曰: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每一个凡夫俗子所离不了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朱子八德“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品德。
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据民间传说,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楹联是:
名场似奕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做官尤如下棋,要勤动脑,慎动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勤一慎,这也正是内宅“勤慎堂”匾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奕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可以看出做官也是一门学问,需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粮厅花厅以南为粮厅,是县衙存储粮食的地方,粮厅旁还有磨房,原先有一座大石磨,用来加工粮食,这些工作在当时都是由壮班衙役干的,粮厅前有一棵古槐高耸入云。
六房
“吏”“户”“礼”“工”“刑”“兵”六房位于大堂东西两侧,“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它们分别与东边的钱粮库和西边的武备库这两库房合称“东司”和“西司”。
东库房由县丞正八品分管,西库房由典吏(从八品)分管,六房的正职称“经承”,副职称“管年”。其中,吏房管理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负责登记本县进士,举人副榜封爵等,其职能相当于“人事局”,户房又称“户粮房”,主管全县征粮纳税折成银两押解上缴朝廷国库,遇灾荒之年还办理赈灾放粮事宜,户房的“经承”又习惯称“钱谷师爷”,户房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礼房主要管理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科举考试时协助知县教谕,组织童生应试,监场、发放试卷,操办各种庆典,主管知县出巡、仪卫、鼓乐。兵房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向上级输送兵员,驿站、铺兵、城防、剿匪等均属兵房管辖之事。刑房主管本县民刑案件,其手下有“管年”、帮助、刽子手、狱卒、仵仆等。工房主管全县蚕桑、织造、修筑公署、城防、庵观、庙、塔、兴修水利、铸造银两、铸造枪炮器械、雕刻塑造、销毁假币等。六房各司其职,同时由知县统筹管理。
陆北辰随时在衙门当差,可是对于刑狱之事还不是很了解,所以他早早的向人打听了。
县官是一县父母,也是首席法官。在他之下,有一个由县丞、县尉以及主簿组成的法官团队。这些人或依职权,或经授权,以主审官的身份处理刑事、民事案件。击鼓原是下班号一有冤情,便可“击鼓”?大堂前所设的那面大鼓,本来是为宣告县太爷下班所用,普通老百姓要打官司,须先递状子。所谓的状子,官方称谓“诉状”,。这份状纸,两造具备,案由与事实清楚,笔法老练,严格遵循着诉状的法定格式,极有可能出自持有官府颁发执照的法律文书撰写人——“代书”之手。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