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1写成 ,一般都是高位数写在每低位数的左边。100以上的数
字,则采取另外的基本符号,如100是用 表示,在表示100的倍数时,
倍数符号则写在表示100的符号之前,如300应写成 ;1000写成 ,
它又属于另外的基本符号,如 表示10×1000,而不是指20×100。
古代两河流域人的记数有时采用十进位,有时采用六十进位,有时甚至
两种进位制混用六十进位的方法是他们的独创,这大概与60这个数字是许多
简单数字的倍数有关,如:2、3、4、5、6、10、12,另外使用六十
1 1 2 1
进位制可使一些较大单位的 , , , 等小单位,在转化为较大
2 3 3 10
单位时,成为整数,还与他们天文学上把黄道分为 12个星座,历法中每年
12个月有关,因为60恰好是12的5倍,5又是按手指计算的常用数目,60
自然成为进位制的数目。美索不达米亚人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进位值的,进位
制的运用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在此之前,十、百、千等都需要
用新的符号表示,即使是不太大的数目,也得用几个符号、几位数字加以表
示,如古代罗马人不懂得数字位值的概念,他们在表示简单数字时,也显得
十分麻烦,比如他们表示数字4272,是用MMMMCCLXXII,其中M代表千代表
百,L代表五十,X表示十,共用了五种符号,十一位数字。而美索不达米亚
对数字的表示则简单和科学的多,比如他们写出■=3600+600+60+10+2。
由于每个符号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所要表示的数量也就不同,同是一个
“■”表示了三种不同的量(1,60,3600),同一个■则表示了两种不同的
①
量(600与10),如此长的数字却仅用了两种符号、六位数字。当然这种数
① 参见袁小明《数学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① 参见涂厚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 Page 40…
字位值的概念还不十分的清晰,如像最后面的两个1,位置显然是一前一后,
却代表了同一的量,但毕竟这里的人们是最早发明位置制的,后来印度人对
这种方法加以改进,则成为我们今天记数的基本方法,千百十位数概念的发
明,使得庞大的数目可以简单的符号加以表示,同时也十分便于运算。
(2)计算方法和数学用表
从一个包括44块泥版的数学文书中,我们可知道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
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特别是他们发明
的乘法,比起古埃及人的“倍乘迭加法”,则显得进步得多,他们是利用乘
法表进行运算,其乘法表记录的是某个数,从1乘起,分别乘到60的全部答
案,运算时可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表格中寻找答案,如果无法直接查出答案,
则分解开来再进行运算,如54×27,则是先求出54×20,再求54×7,最后
将两个结果相加,只要所求算式中的数目能在表中查到,通过查表和适当的
加法运算则不难得出所算的结果。当然比起九九表,这种表还显得落后,不
像九九表那样,具有普遍性和便于诵读的特点,但它毕竟使乘法变得较为简
捷。
除此之外,美索不达米亚人还经常把一些平方的结果写在表上,以便查
寻,并懂得将“平方表”的使用过程倒过来即为“开方表”,可见当时他们
已可以进行一些开方的运算了,对于无法通过查表得出平方根的数,他们则
b
采用近似公式 A
… Page 41…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数学还处在偏重实用性的计算阶段,尚不具备数
学本身应有的理论的严密性,但它却为严密数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 Page 42…
4。文字的发明与书写技术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主要标志之一。文字的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
来了新的曙光,有了文字人类的科学技术才能记录下来,并在空间和时间上
得到更好的传播。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主要文字有:苏美尔文、埃及文、印
度梵文和中国汉文等,它们基本上都是起源于图画,后发展为书写文字和拼
音文字,但这些文字却各具特点。
(1)楔形文的起源与发展
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城发现了公元前3200时苏美尔人的文字,这种文字
最初是写在泥版上,笔划呈现楔形,因此常被称为“泥版文书”或“楔形文
字”。其实这种楔形文字开始也是一种象形文字,是用图画符号表示它所要
记述的事情,如 代表“鸟”, 代表“鱼”, 代表“谷物”等。这
些词十分形象、易懂,多被用于挂在农产品的货袋上作为一种货物的标签,
还被用于记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所要表达的事物亦越
来越复杂,简单的符号已不够用,人们便在原有的符号上,加些标记,使之
成为新的符号,如在表示“头”的人头形符号上加上一个代表颏部的特殊的
线纹,则变成了口的符号,但字符的增加往往给人们的记忆和书写带来一定
的困难,加上有些抽象概念仍不能用图形表达,这种象形文字便开始产生变
化,首先是向简化方面发展,以局部图形代表整体意思,如用星星的符号
代表“天”,用牛头的符号 代表“公牛”等,再就是一种符号代表多重意
思,即除表示图画的事物本身外,还表示与这事物有关联的一些意思,如犁
①
的符号除了表示犁外,还有“耕田”“耕者”等多种意思。有些象现代汉语
中,每一字代表了若干相关连的话或观念,如代表“口”的符号,即可用作
动词的说,也可用作名词的口,而“足”的符号即可代表“立”,也可代表
行。这类符号都是从图形中引伸过来,且已由原来的象形文字发展为表意文
字。
由于这类符号所表示同一事物的符号趋于固定,某一种符号就渐渐代表
了某一种事物的名称的音读,如“一束葱”的符号为■,此符号除了表示葱
外,还可以表示葱的音读cym,因此同声的词往往还可用同一个字符,这样
便产生了谐声文字,即用符号代表声音,例如苏美尔语中把箭字读为提音,
同时这个音也代表了生命之意,因为一支箭的象形符号分别代表了箭和生命
两重意思。表意文字和谐音文字的出现,使符号的数目减少,而所要表达的
意思却大大增加了,这是楔形文字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乌鲁克时期,苏美尔文的字符曾达到2000个,而300—400年后,字
符减少到800个,再经过300—400年,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时,字符只剩
下600个左右、谐音文字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
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语法结构,这样可更确切地表达语句,由于一个字
符包含了多种意义,为了避免字符意义的混淆,在确定某一字符在句子中的
意义时,他们采用了两种办法:一是使用指意符号,如犁的符号意义很多,
如果用来指犁的本义,则需在这个符号上加“木”为词首,如果用来指耕者,
则需加上指意符号人为词音。有些类似我国汉字中,从水,从人等偏旁。另
① 参见涂厚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 Page 43…
一种方法是使用音节符号作词尾补音,如足的字符分别附以“—WA”或—BA,
它们就分别代表了“去”或“立”的意思。标音符号的运用,使书写文字比
以前更加灵活,后来古巴比伦、亚述人都采用这种楔形文字,并稍加调整,
①
把他们自己那些互不相同的语言,全部用文字表达出来 。
随着楔形文的发展,它不再只是作为记录具体事物的工具,还发展为可
供宗教、技术、历史文件之用的完整文体,这些文件先后被制成数百万件牌
版,其中包含了农产帐、天文表、法典、文学、文典或编年史等多方面的内
容,它们无疑地成为研究古代西亚史的重要历史资料。除此之外文字还被披
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具有礼仪性的意义,如在建筑神庙或宫殿时,人们
通常在屋基之中放块牌版,向神祈祷,人们喜欢佩带刻字的护身符,以辟除
②
妖魔 。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对于文字极为敬畏,认为他们的命运是受文字的约
束,他们甚至认为当一个具有宗教职位的书记,把一个人的姓名刻在一本神
秘的生死簿时,此人的死亡之日就即将来到。当时掌握文字的人是少数奴隶
主贵族和一些神职人员。
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际外交上的通用文体,后
来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