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其烧制方法是这样的:将晾干的陶坯放进一个大口陶罐内,罐内的空间 

  填满羊粪蛋,将罐口用几层泥浆封闭好,使罐内完全与空气隔绝。把封好的 

  陶罐再放到“嗄加普特”上。烧制黑光陶的嘎加普特的土坑容量为90立方厘 

  米,底部铺上20—30厘米的干牛粪,周围和顶部也堆满干牛粪。先用小火烧 

  数小时,之后用大火烧8—12小时。这样大陶罐内形成了还原气氛,陶坯在 

  这种还原气氛中渗炭为黑陶。 

        (2)金属器制作 

       印度次大陆的铜制品首先出现在前哈拉巴文明的地层中,在阿富汗和巴 

  基斯坦铜器出现的还要早些。与美索不达米亚相比,那里的铜器在公元前 

                                                                        ① 

  5000—4000年就产生了,印度次大陆的铜器还是晚了大约1000年 。 

       哈拉巴文明中的铜器很丰富,种类也很多:剃刀、刀子、凿子、箭头、 

  矛头、斧头、鱼钩,此外还有铜锅。带齿的锯和两面可以交替使用的锯在摩 

  焦亨达罗遗址上发现,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锯子。管式钻也是哈拉 

  巴文明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古代印度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的方法。熔炼金属的坩锅残片在哈拉巴 

  文明的遗址上出土过多件,器形也是多种多样,有圆锥形、圆柱形、方形、 

  椭圆形等,一般高24—164毫米,最大腹径24—57毫米。坩锅的壁都很厚重, 

  内壁常常挂有残留的金属质和玻璃质样的物质。绝大多数的坩锅都是陶质 

  的,但也发现过金属质坩锅。在撒姆伯哈的公元前3世纪的遗址中出土过一 

  件铁坩锅。 

       纯铜的颜色泛红,又称之为红铜。红铜硬度很软,除了做成装饰品外, 

  其用途有限。将锡熔进铜里,制成的铜锡合金则大大提高了制品的硬度和延 

  展性,这种铜锡合金又称为青铜。青铜中铜和锡含量的比例是否合适,往往 

  能反映出冶炼技术的水平高低。对哈拉巴文明出土的铜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 

  明:70%的铜器的锡的含量都低于1%;10%的铜器的锡的含量为1—7%;14% 

  的铜器的锡的含量为8—12%;6%的铜器的锡含量超过12%。锡在青铜中的含 



①  Agrawal,D。P。:CopperBronzeAgeinlndia,NewDelhi,1976。 


… Page 92…

  量若为8—12%时,其青铜的强度和延展性都为最佳状况。哈拉巴文明中的铜 

  器大多数是属于红铜的,比较合比例的青铜仅占总数的 14%,说明当时冶炼 

  青铜的技术还不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摩亨焦达罗和哈拉巴城市遗址中出土的铜器中有177件 

  不含锡,而含一些其它金属,如砷、镍、铅等。铜中那怕只加入1%的砷,就 

  能将铜的硬度从124提高到177(硬度标准)。哈拉巴文明出土的铜器中有 

  14件含的砷,含量为1—7%。 

       古代印度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制品既不像中国商周铜器那样纹饰华丽,也 

  不像两河流域的铜器那样令人迷惑难解。哈拉巴文明的铜器制作采用一种比 

  较封闭性的铸造范和失蜡法。中间带凸棱的青铜剑是用封闭性的陶范铸造出 

  来的;舞蹈的小铜人是用失蜡法制成的;带纹饰的印章则有可能用模压方式 

  成型。 

       黄金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印度的黄金制品可以追溯到哈拉巴文 

  明,主要是黄金做成的各种首饰。黄金首饰多用锤打和铸造两种方式成型。 

  哈拉巴文明的匠人己掌握黄金拉丝、焊接和制造中空的黄金饰品的工艺。哈 

  拉巴文明的中空的圆锥形耳坠、带波纹的戒指,带孔的圆形大牌饰和小如粟 

  米的金珠都反映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印度有丰富的金矿资源,但在哈拉 

  巴文明时期黄金首饰的数量还不多,直到贵霜王朝,黄金饰品才相当普遍。 

       印度次大陆富有高质量的赤铁矿、磁铁矿和褐铁矿的资源,为发展铁器 

  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考古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早于黑精陶文化 

  的铁器,即古代印度的铁器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研究,印度早期的铁器 

  是“块炼铁”,经过锻打而制成的。铁矿石中的铁,一般呈氧化物状态,在 

  一定温度下,铁矿石中氧化铁与还原剂(木炭及其它燃烧物所产生的一氧化 

  碳)接触,便可逐渐还原成铁。大约摄氏500—600度以上就开始还原,要到 

  1000度左右,就可以得到含碳量很低的固体铁块。这种铁块是软的、海绵似 

  的熟铁块,结构疏松,表面有很多孔隙,孔隙中夹有矿石本身存在的许多氧 

  化物,需要在锻铁炉中烧红后,经过不断锻打,才能挤出一部分或大部分杂 

  质,取得较纯的熟铁块,锻造成各种铁器。 

       乌贾因是印度“十六国”时期位于温德雅山脚的阿般提的首都,在其公 

  元前500—200年的遗址上出土了不少有关冶铁技术的证据。乌贾因遗址出土 

  的铁器含有一定的钙,说明己采用石灰作为冶铁的助熔剂。该遗址还出土了 

  锻铁炉的遗迹。由于冶铁锻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才可能用更便宜更坚硬的 

  铁制品取代青铜作生产工具和武器。 

        (3)珠宝加工业 

       古代印度的居民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早在中石器时代就流行佩戴珠 

  饰,而且久盛不衰,一直流行到中世纪时代。因此,古代印度的珠宝加工业 

                             ① 

  特别发达,尤其是制珠业 。 

       从考古资料来看,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早期的墓葬中多出土贝壳珠饰。 

  拉贾斯坦平原出土的一些石珠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5000—2000年。新石 

  器时代的珠饰材料各种多样,有贝壳、磁铁、玛瑙、红玉髓、陶珠等。 

       哈拉巴文明时期是珠饰加工的鼎盛时期,在洛塔尔和其它城市遗址中都 

  发现了珠子的生产中心。哈拉巴文明的珠子以宝石和半宝石质料为主,玛瑞 



①  Chandra,R。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naments and Jewelleryin India;Varanasi;1964。 


… Page 93…

珠和红玉髓珠是最受欢迎的。长2。5—3厘米的管形珠是当时的典型式样,能 

在这么长的珠子上钻孔,可见当时钻孔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哈拉巴文明制珠业的另一项重要工艺是在石质珠子上蚀花,使珠子更加 

鲜艳夺目。有三种蚀花珠:一种是在红底玛瑙上蚀出白色纹饰,可能是借助 

钾、白色氧化铅和某种灌木汁;一种是将石珠表面变白,然后蚀上黑色纹饰, 

据研究是用硷将石珠表面漂白,再用铜和锰之类的金属在珠子表面蚀出黑色 

纹饰;另一种是不改变石珠表面颜色,直接用铜和锰在珠子表面蚀花。在蚀 

花过程中还需要加热。 

     在洛塔尔发现的珠子作坊遗址是一座有6个房间的建筑,在其中一个房 

间里有一圆形炉子,直经2米,炉顶有4个口,炉外壁抹有泥浆。在炉子里 

和房间里发现大量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玛瑙珠。专家们推测这个作坊是将玛瑙 

珠涂上氧化铜,通过炉子加温,使玛瑙珠表面的颜色加深,呈红玛瑙或红玉 

髓的颜色。 

     哈拉巴文明时期除了蚀花石珠外,还流行釉陶珠和费昂斯珠。釉陶珠是 

陶胎,表面涂有釉彩,再经过加热。费昂斯是一种二氧化硅的人工材料,法 

国 16—18世纪流行这种材料作装饰品,为了区别一般的陶器,称之为 

Faience。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古印度都有这种材料,因此也称这种 

古材料为费昂斯。费昂斯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将高质量的石英石或石 

英砂研磨成粉末,羼和上少量的石灰水和碱水,成型后放在窑里加热,石英 

颗料表面在碱的作用下熔化成玻璃质,互相粘结成一个整体,最简单的费昂 

斯就做成了。由于原材料非常纯净,费昂斯呈半透明状,很像宝石类的天然 

材料。在原料中再羼和少量金属氧化物,如铜、铁、锰等,费昂斯就呈现出 

漂亮的颜色,一般有乳白色、浅蓝色、蓝绿色。有的费昂斯表面再涂上一层 

釉料,并画上纹饰,就更鲜艳夺目了。费昂斯的硬度一般在6—7度,比重为 

2。8克/厘米2。在显微镜下观看,可以看到大量未熔化的二氧化硅结晶和颗 

粒之间的玻璃质状的物质。在摩亨焦达罗出土的天蓝色费昂斯珠,经过化学 

检测,其成分中含有三氧化硅88%,三氧化二铁1。6%,三氧化二铝4。07%, 

氧化钙1。80%,氧化镁1。53%,氧化铜1。66%,氧化钾1。34%。另外在哈拉巴 

遗址出土的费昂斯珠的成分也都与此类似。 

     印度的费昂斯珠在前哈拉巴文明就出现了,哈拉巴文明和吠陀时期是其 

兴盛期。纪元前后有一段时间衰落,到早期历史时间又一度出现。费昂斯珠 

的形状和装饰与同时期的石珠和釉陶珠基本类似。 

     哈拉巴文明还流行其它质料的珠子,如金属珠、木珠、象牙珠等。对珠 

子的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前面提到的蚀花、染色等工艺,还采用雕刻、 

镶嵌、冻石外表上釉等技法。在摩亨焦达罗遗址出土的一颗珠子,是将数片 

粉红色石灰石薄片与白色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一颗珠子的。 

     哈拉巴文明遗址中还没有发现玻璃珠,但专家们认为,既然当时已经制 

造高质量的费昂斯,距离制造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