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瓦,估计屋顶的一部分是用瓦盖成的。
瓦的使用在建筑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可有效地避免屋顶的漏水,延长房
屋的使用年限,还是人们将人工材料运用于建筑物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史
记·龟策列传》记有:“桀为瓦室”,可知瓦的出现有可能是在夏代,但见
于考古学资料,最早的瓦就是岐山凤雏宫殿遗址中的瓦,这种瓦宽约30厘
米,长度不详,为泥条盘筑,背面纹陶纹,青灰色,陶质较脆。到西周晚期,
瓦的使用较为广泛,陕西扶风召陈西周晚期遗址中,三个房屋周围都含大量
①
瓦片堆积,瓦的种类达十多种,且有板瓦与筒瓦之分 。
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对建筑进行装饰,商代的装饰艺术有了更大的发
展。安阳小屯一个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绘有彩画的白灰面墙皮,残长 22
②
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圆点 ,由此可见当
时已出现用壁画装饰建筑的形式,另外人们可能还在梁柱或门窗上加以雕
刻,起装饰效果,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但从考古发掘盘龙城和殷墟
墓葬中可见到的木椁上的彩雕,以及大量商代青铜上的繁缛纹饰中,推测这
① 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② 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① 参见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3 期。
② 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111…
种技术在商代就开始被运用在建筑装饰中。
由上所述可将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高台建
筑普遍出现,宫殿多是建在大型的夯土台基上。第二,夯土技术广泛运用并
逐步发展成熟。第三,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相结合的传统建筑体系。
第四,开始使用人工材料,并注重对建筑的装饰。第五,形成了规整的整体
布局,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达1000多年之久。
… Page 112…
7。甲骨文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中,以汉字最为古老。它是在经
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独立的文字体系,对
后来中国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安半坡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100多件(块)陶
①
器或陶器碎片中含30余种刻划符号,如“■■”等,后来又在其他许多遗
址中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往往在一个地区的几个不同遗址中可找到相同的符
号,可见它们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器物上
②
刻有“■”,似乎更接近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们一般认为这些刻划符号中有
些可能是族徽或标记,有些则可能是原始汉字的先驱。
汉字的真正形成是在商代,商代的文字种类很多,有刻在石上的石文,
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及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其中以甲
骨文最为主要。
甲是指龟甲,甲文是指在龟的腹甲上契刻的文字,骨是指兽骨,主要以
牛胛骨和鹿头骨为主,骨文是指刻在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两者合称为
甲骨文。
商朝虽已进入了发达的奴隶制社会,但商代人却十分迷信,在他们看来
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服从天意,因此无论大小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的内
③
容包括祭祀、征伐、田猎、疾病风雨,女人生产等 ,占卜者用甲骨进行占卜,
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都刻在甲骨上,这种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由著名文字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最先发现和确认的,后来中外
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搜集与研究。自1928年起,多次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考
古发掘,共发现了甲骨15万片以上。古文字学家认真整理了这些甲骨文,并
对其进行考释,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如董作宾的《殷墟文
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郭沫若的《卜辞通纂》,陈梦家的《殷墟卜
①
辞综述》,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等。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
了解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殷墟发现的卜骨上
有多片是记录月食发生情况的如“月又戠”,成为人们研究天文史最可靠的
第一手资料。
在商代的其他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的这类甲骨文。1954年还在山西洪洞
县首次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后来陆续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也发现了西周的
甲骨文。
甲骨文中除“卜辞”外还有一种纪事刻辞,主要是刻在龟甲两边凸出的
部分或牛胛骨顶端凹下的臼面上。刻辞有的与卜辞有关,有的则与之无关如
②
记载战争中的俘虏数字,田猎所获多寡及方国、臣下进贡的物品等 。
据现有的资料统计,甲骨文有单字4500个,其中可辨认的约有2000余
字,被学者们公认的有1000多字,从这些字体看有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
①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 年版。
② 参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 年版。
③ 参见萧艾著《甲骨文史话》,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
① 参见萧艾著《甲骨文史话》,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
② 参见萧艾著《甲骨文史话》,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
… Page 113…
说明这时的文字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功能,并发展到了比较成
③
熟的阶段 。
③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
… Page 114…
8。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金属合金制成的器物,青铜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
上,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学者们将普遍制作和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称为“青
铜时代”。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
代。严格地说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约4000年前出现的,它比西亚晚了2000
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青铜器是受到西亚的影响,中国的青
铜器在器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上都独具特色,考古发掘出土商、周时期大量
精美的青铜器,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最好证据。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青铜时代”,在这期间,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发
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期 (从商代中期以前算起),青铜陶范
熔铸技术都形成在这一阶段。第二阶段为鼎盛期 (从商中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重器都产生于这一阶段,代表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制作
技术。第三阶段为延展期 (西周中期以后),这阶段冶铸的规模和分布都有
①
所扩大 。
在青铜出现以前,人类有过一个使用铜器的时代,即利用自然界中的红
铜,这种铜虽具有可展性但其硬度却不及石头。在熔铸红铜的过程中,人们
逐渐发现掺入一些杂质可改变铸件的性质,如可降低熔点,增加硬度,基于
这种认识,人们改变合金成份的比例,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青铜器就产
生了。
《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考古学资料表明距今约4000
多年前齐家文化中,有较多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单
范铸造和简单的合范铸造,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
类是礼器(也包含饪食器和酒器),主要有:鼎、鬲、簋、■、盨、軎、敦、
豆、盂、爵、觚、壶、尊、卣、方彝、觥、铙、钟、钲等;二类是兵、车器,
包括戈、戟、矛、铍、钺、刀、剑、匕、弩机、关镞、胄、軎、辖、轭、当
卢、銮铃、马衔等;三类是生产工具,包括耒、耜、铲、䦆、锛、锄、镰、
斤、凿、锯等。
礼器是这时期等级制与权力的象征,在制作技术上它往往可代表当时最
高的水平。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著名司毋戊鼎,系商代重器,也是我
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