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察城濮古战场,田武有三点收获:
第一,战前要对战争进程进行严肃的、细致的、全面的分析判断,然后才能下决心,定部署,绝不可贸然应战。
第二,印证了鬼谷涧王栩老师之所教: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三,兵不厌诈。
田武自城濮来到鲁国的长勺。公元前684年,齐国进攻鲁国,战于长勺。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擂鼓出战,被曹刿(gui)劝止。待到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旗倒辙乱,曹刿说,可以反击了。于是鲁军发起反击,打败了齐军。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田武从齐、鲁长勺之战,特别是从曹刿的精辟论述中,获得了新的兵法理论:指挥作战,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的军队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以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只注意防备正面,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齐桓公时,蛮族大将令友王和孤竹王分别领兵十万,合力犯齐。齐桓公急忙召见名相管仲商议如何歼敌,管仲答道:“蛮军兵力强大,正面对抗必难以制胜。若能切断敌军后援,烧毁其粮秣,我三万精兵可击溃二十万蛮军。”
管仲派大将高溪率兵一万埋伏于天柱山西侧,断敌后援;孙管湫率五千兵马在鹤子谷烧敌粮秣,大将宾胥无领兵二万正面迎敌,夜袭蛮军。
第39章 田武考察 田书伐莒(3)()
齐军部队前以庞大的稻草人为先锋,大军躲在稻草人后面推进。攻击的时刻来临,宾胥无率兵二万,在黑暗中击鼓呐喊,惊醒之蛮军在黑暗中胡乱放箭。齐军早有准备,蛮军之箭全射在草人身上,齐军无人伤亡。蛮军遂如乌合之众,四下窜逃。接着,埋伏于后的高溪,率领一万精兵,在蛮军所经之重要据点斩杀狼狈而逃之敌军。孙管湫带着五千兵马在鹤子谷放火烧光敌军粮秣。黎明时全军突击,将其余蛮军一万余全部歼灭。
考察北制和天柱峰古战场,田武总结出这样的理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公元前700年,楚国攻打绞国,绞人守城不出,楚便用无兵保护的打柴人前往诱敌,使绞人俘获三十人。绞人见有利可图,于次日大批出动。这时,预先埋伏于山下的楚兵突然出击,大败绞人。
这一战例虽然简单,但田武却从中总结出了一条兵法理论: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即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伏兵待机破敌。
公元前615前,秦国攻打晋国,晋派赵盾为中军元帅,到河曲(今山西永济)迎战。晋军针对秦国出国远征,难以持久的弱点,采取“深垒固军”,待其撤退而击之的方针。秦军因久战不胜,决定撤退,为了掩饰其意图,派使者以强硬的言辞约晋军于第二天再战。秦军的这一企图被晋上军的一个副将臾骈识破,建议乘其撤退时予以截击,但由于上大夫赵穿等的反对而未能实施,致使秦军在当晚得以安全撤退。
这一战例告诉田武:辞强而进驱者,退也。亦即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辞强硬,并在行动上摆出进逼的架势,这往往是撤退的征兆。
公元前645年,秦、晋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一带),晋因地形不熟,使战车陷于泥泞而无法行动,全军覆没,晋惠公被俘。
公元前589年,齐倾公被晋军战败,在退却中不明地形,战车被丛木挂住不能行动,伤亡惨重,倾公险些被俘。
这两则战例都在证明,战争中熟悉地形是十分重要的,田武读后总结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臣的吕牙。田武由此得出一条规律:“故唯明君贤将,能以上智(指具有很高智谋的人)为问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这是用兵作战的要事),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情报而采取行动)。”
长途跋涉两年有余,田武返回了临淄,向祖父作了汇报。一天,他出了临淄西城,顺着时水信步向西北走去,来到了史称“干时之战”的古战场考察。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初即位,为助公子纠争君位,鲁庄公亲率太军伐齐。鲁军到了齐国边关城下,见城门紧闭,城上刀枪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兵士手持强弓硬箭,满脸杀气,鲁军大声呼唤,城上置之不理,鲁庄公见状勃然大怒,立时下令攻城。大将曹沫首先率众驾云梯登上了城头,将画戟一摆,一连刺死了十多个齐军,鲁军趁机纷纷登城。齐军守将见了,呼哨一声,齐军立即退下城头,乘车弃城而去。鲁军大开城门,战车浩浩荡荡闯入齐国边城。鲁庄公下令乘胜追击,直捣临淄。
一路上,鲁军不断捡到齐军丢弃的军械物品,几乎再也没有遇到齐军的阻挡,长驱直入,很快攻到了时水(亦名干时)河畔。
时水地处齐都临淄城西,顺地势自南向北流入乐安。在临淄城西北数十里,河上有一座木桥,是鲁国通往齐国都城临淄的必由之路,河两岸虽无崇山峻岭,但却沟壕纵横,林木遍地,战车无其他路可通。
鲁军赶到河边,见河上的木桥已被拆掉,但河水并无滚滚滔滔的气势,急令伐木架桥。鲁军经过长途行军,已是十分疲劳,听鲁庄公下令,也不敢休息,立即去林中伐木、搬运,经过一番折腾,好不容易才把木桥架起来。鲁军刚要休息片刻,就见河对岸齐军数十乘战车,大声呼喊着朝河边冲来。鲁庄公见齐军为数不多,冷冷一笑,立刻命曹沫率军过桥。
曹沫是一员猛将,力气过人,他一声呼喊,首先驱车过桥,后面的鲁军也蜂拥而上,迎向齐军。齐军开弓放箭,鲁军只顾往前冲,死伤不少。但鲁军越来越多,齐军敌挡不住,连连败退。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心花怒放,嘴里一个劲地喊:“一陕,快过桥,直捣临淄,杀他个孩丫不留,以解我心头之恨!”眼看着鲁军战车已有半数过桥,不料鲁庄公的戎车刚行到桥心,忽听“呼隆隆”怪声大作,鲁庄公抬头一看,只见上游河水像一条巨龙在奔腾,泛着白沫,滚滚而来,与此同时,又听河对岸两旁的丛林中,沟壕里,喊声大作,霎时间,冲出无数齐军,前边败退的齐军,也猛然掉转车头,杀将回来,三路齐军,呼啦啦把过河的鲁军团团围住,又有两支齐军从两翼直插桥头,对准木桥上的鲁军开弓放箭,鲁军的战车挤在桥上,前进不得后退不能。鲁庄公一时脸都吓黄了,呆呆地站在那里,木雕泥塑的一般。幸亏身旁的谋士施伯令武士秦子和梁子将后边阻路的战车推下桥去,让鲁庄公的戎车掉转车头往回返。
第40章 田武考察 田书伐莒(4)()
鲁庄公的戎车刚刚走下桥头,就听“呼隆”一声巨响,木桥便被大水冲走了。鲁庄公看看河中滚滚的恶浪,不由得擦了把头上的冷汗,再看河对岸的鲁军,早被齐军截成数段,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幸存者全都做了俘虏
考察干时之战古战场,田武总结出两项兵法理论:
第一、以逸待劳。
第二、倘敌军渡河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其半济而击之,利。
两年多来,田武一直是白天跋涉奔波,考察古战场,到了夜间,宿于偏僻旅店之中,伏于荧荧烛光之下,或翻阅战史,或整理阅读、考察笔记,先后集成了数十捆。当然,这些记录和感受是零碎的,肤浅的,需日后集中时间和精力加以修订整理,系统提高。
为了炫耀国势强盛,也为了向邻国示威,公元前523年,齐景公欲南巡边鄙,然后到泰山封禅,郊天祭地,告慰神祗——齐是东方大国,现正国泰民安,当今齐君,无愧于桓公之后!
从临淄向南,行不足百里,便是泰沂山区,本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行车十分艰难,加以连年暴雨水患,山路多被冲毁。为保南巡畅通无阻,早在初春,齐景公就派使臣抵莒,责令莒共公组织民力,抢修道路。莒系小国,早为齐之附庸,数十年来,对齐一直言听计从,从不违拗。近三五年来,与楚来往频繁,大约是有恃无恐之故吧,疏远了跟齐国的关系,对齐景公修路的旨意,莒子虽也唯唯听命,但却迟迟不肯动工。夏去秋来,南巡日期将近,莒毫无事齐之意。消息传来,齐景公雷霆震怒。正当这时,有外交大臣上疏,言莒已三年不曾进贡,实乃可恶之极,不伐不足以申强齐之威,灭莒嚣张气焰。齐景公正义愤填膺,外交大臣此奏,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当即颁旨,派高发率师伐莒,严加教训之。齐师伐莒,若虎入羊群,莒军闻名丧胆,望风披靡,溃不成军。不数日,齐师兵临莒都,莒子不敢迎敌,闻讯弃城奔逃,龟缩于纪鄣。高发班师回朝,因未捉到莒共公而遭贬黜,齐景公又派田书伐之。田书与齐景公立下了军令状——倘不能活捉莒共公,便自提头颅来见!
纪鄣是莒国的一个城邑,城虽不大,但地势却极其险要。它雄居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高阜之上,不到近前,难以发现,这崇山峻岭,便是它的天然屏障,亦可算作它的外城,地势之险,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高阜四周,俱为深沟险壑,形成纪鄣的天然城池。这崇山峻岭,这深沟险壑,共围纪鄣,堪称固若金汤。难怪莒子会龟缩于此,泰然不惊;难怪高发不肯攻纪鄣,伐莒半途而废;难怪齐景公会派田书二次伐莒,活捉莒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