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子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贼作父,与故国反兵相向,竟识不破楚王的阴谋诡计,他让你兄弟屯驻于养邑城,不过是利用你们作吴国将士的挡箭牌罢了;三骂叛臣卑怯,既有胆量背叛祖国,就该堂皇出城迎敌,何以要龟缩于城,不敢出见世面呢?特别是烛庸,素以骁勇闻名于世,且胆壮豪爽,为何今日竟姑娘似的忸忸怩怩,变得像你哥哥一样胆小如鼠了呢?

    烛庸再也听不下去了,他怒发冲冠,气炸了心肺,大声呼喝,不顾兄长掩余的拦阻,将部分兵丁集中于东门,呼啸一声,决堤洪水般地杀出城门。直扑伍子胥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你们这些畜生,莫欺人太甚,看刀!”一语未完,驰马飞车砍将下去。

    这正是伍子胥所希望的,他不言语,从容驱车应战,两车八马,往还回旋,瞬间尘土飞扬,刀光剑影,闪烁生辉,烟雾中不断传出刀枪交击的丁当声,响彻云天,好一场龙争虎斗的激战,伯仲不分,雌雄难辨,两军士兵也在不知不觉中陷于混战。不知血战了多久,伍子胥忽然卖了个破绽,拨马调车便走,烛庸不知是计,在后衔尾而逐,穷追不舍,若流星赶月,似狐兔追逐,两队兵士则潮水般地涌向前去。就这样一逃一追,一前一后,大约追出了二十里之遥,忽有一支部队斜刺里插了过来,包抄上去,与此同时,伍子胥回马返辙,来取烛庸的首级。烛庸只顾拼命追赶,一心只在斩伍子胥的头颅,向楚报功请赏,回敬其胆小多虑的哥哥掩余,没料到伍子胥竟有此举,他还没回过神来呢,人头便滚于车下。主将阵亡,士卒心慌,调车便逃,一刹那溃不成军,然而归路早被截断,吴军前后夹击,烛庸部卒一万余人,或成冤魂,或跪地请降,全军覆没。待伍子胥率军返至养邑城下,早有伯嚭统兵围困封锁了城池,使城内外断绝了任何来往。

    掩余原想固守城池,时间越拖越长,敌军补给困难,自然崩溃,结果自己却被围困得釜中无米,灶下无柴,马无粮草,军心浮动,民则怨声载道,渐渐不击而自溃。

    掩余虽自幼饱读兵书,但他只能死背教条,不会灵活运用。他兄弟二人带三万兵马匆匆自郢都赶来养邑城屯驻,尚未来得及备战,就逢天连降暴雨,到处洪水泛滥。城内粮草少得可怜,加以他们乃异国兵将,初来乍到,民有戒心,如油浮水,筹粮十分困难。大灾之年,即使城内百姓的粮食全都供驻军食用,也持续不了多久。幸亏烛庸率一万多兵卒出城迎战,已被全部歼灭,城内只余下不足两万兵马,尚可多坚持几日。

    吴军的情况则又当别论,经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吴军与徐民已经形成鱼与水的关系,鱼行水中,何愁饥饿而死!徐民已将吴军视为亲人和救星,虽灾年歉收,百姓自己尚不得温饱,但却甘愿忍饥挨饿,节约粮食支援吴军。当然,孙子与伍子胥体察民情,知民困苦,每战力争速快,尽量不使民众增加负担。

    围城期间,伍子胥还派人夜夜向城内喊话:掩余的官兵弟兄们,你们被迫远离家乡和亲人,来这异国他乡参战,难道你们就不怀念父母双亲和妻子儿女吗?他们正盼望着你们早日归家团聚呢,快放下武器,和我们一起回国吧!

    伍子胥还动员烛庸之降将向城内的同僚及战友们宣传自己投降后是怎样受到优待的,希望城内苦难的弟兄们迅速觉悟,弃暗投明

    其时城内正饥饿难忍,官兵相残,闻听城外喊声,将士们或垂泪,或泣不成声,这伤心和悲痛化作对掩余的仇恨,于是城内常有骚动,有小股兵变,有打家劫舍和哄抢粮仓及军人食堂的现象发生。

    继续围困,继续喊话,城内乱成了一窝蜂,糟成了一锅粥,掩余强力弹压,军民反抗越甚,整个养邑城便是一个溃烂的大脓包。终于在被围困的第十四天深夜,脓包崩裂,一位名唤星吴的校尉逮捕了掩余,割下他的头颅,捆于竹竿之上,高高举起,率众起义。这样,不费一刀一枪,不损一兵一卒,占据了养邑城。

    诛叛臣,铲余孽。全战告捷,得两万余名归顺将士,获掩余兄弟拥有的大量武器、装备及财货,取得比预期更大的战绩。伍子胥仰天大笑,他喜不自抑,三十多岁的人了,竟然兴奋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起来。是呀,整整等待了九年!九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滴水,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是何等的漫长啊!而这九年,伍子胥完全是在刀刃上滚过来的,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历尽了世上的磨难,踏荆棘,步坎坷,一丝一毫地艰难前进,一分一秒地翘首冀盼,如今总算是希望在际,就要如愿以偿了,怎不令他欣喜若狂

第96章 孙武班师 风胡说剑(2)() 
伍子胥立即修书一封,派快马飞往钟离,一向孙元帅报捷,二请示下一步的战斗任务。他欲乘胜进击,大军直入楚之腹地。他想,孙子一定能够批准他的这个请示,因为正如孙子所言,强楚乃翱翔于蓝天上的一只雄鹰,它有丰满的羽毛,强健的翅翼,敏锐的双眼和锋利的爪喙,故而能捕食雀鸟雉兔。现在好了,余孽既除,钟吾与徐归吴,雄鹰翅翼已断,伐楚无后顾之忧矣。在盼回音的日子里伍子胥大块吃肉,大碗饮酒,养精蓄锐,以待疆场征战。然而飞奔的战马自钟离返回,带回的却是一盆冷水,这盆冷水将伍子胥从头浇到脚,熄灭了他胸中燃烧着的腾腾烈火。信使自钟离带来了孙元帅给伍子胥的命令:“民劳,未可全面伐楚,且待之。即刻班师,不得有误!”

    这一军令在伍子胥心中冻了一个冰疙瘩,他不理解,此时此刻,孙子为何竟会下这样的命令,“且待之”,将待到何时,难道能待到入土升天吗?伍子胥对孙子的智谋,对兵法十三篇崇拜得五体投地,但经过短暂相处与共事,对孙子的为人却颇有成见,甚至愤愤悻悻。他不明白,孙子的“愚兵政策”为何竟愚到了自己的头上,须知,自己不是兵,而是将,是这次讨叛臣,断翅翼的主将,每一用兵策略总该将帅共同研究制定,起码每一军事行动前应该让我知其所以然,而今我却单成了一个应声虫,执行者,可见他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我这个主将,或者他怕我学其本领,抑或怕我泄露军事机密,故而隐其宗旨,只让我“即刻班师,不得有误”伍子胥越想越窄,越想越气,真想找孙子吵一场,发泄一通。然而伍子胥毕竟是历经磨难的沙场老将,最终还是将怨愤吞于腹中,埋于心底,为了伐楚大局。委曲求全,密切与孙子配合。他极力告诫自己,无论心中怎样,都不要忘记“军令如山”的古训,不要忘记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伍子胥毕竟非同于常人,他考虑问题不是小胡同赶猪,直通通的,而是时常转弯,回绕。他也曾想到,孙子之所以出山,助吴伐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同情怜悯自己,为自己报国恨家仇。像孙子这样高明伟大的军事家,心胸决不会如此之狭隘,他之所以这样做,必有其常人难以估摸猜测的道理,自己万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他越想越宽阔越想越亮堂。人哪,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他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自身的矛盾。

    姑苏元帅府,门内外层层布岗,道道设防,戒备森然,不准任何人出入和来往。府内孙子与阎怀远对饮,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孙子把盏,频频给阎怀远斟酒,双手捧起,递与他的手中,一再劝饮。开始,阎怀远颇具戒心,紧张不安,十分谨慎,不肯多饮,既至三杯热酒下肚,便胆壮气盛,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了,孙子一让便饮,不让抢着喝,欲一醉方休,任孙武处置,哪怕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惧。看看孙武,并无什么恶心歹意,自己虽是在押囚徒,但他却面和心善,以礼待之,以友共之,以长者尊之,频频敬酒之外,还不断将珍馐美味往自己碟子里舀,唯恐自己食不够,吃不饱。人心都是肉长的,高温能融化坚冰,渐渐的,阎怀远心灵解冻,敌意消融,心在慢慢靠向孙子,不仅能听进孙子的谈话,还能心平气和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意见分歧之处,甚至还与之争议。孙子向阎怀远讲诸侯分争的天下形势,讲楚平王的昏庸无道,伍子胥与伯嚭两家的血海深仇,对比阖闾与昭王的明昏,讲吴伐楚的决心及楚所面临的危机,特别详细地分析了阎怀远目前的艰难处境。他所镇守的灊邑城不堪一击,不战而自溃。丢失了一座城池事小,烧掉了数千石粮食却罪不容诛,纵然昭王因甄梅妃之故,免其一死,子西、囊瓦和群臣也不会饶恕他。其实,昭王也不会宽容,古往今来,有哪一个君王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呢?杀掉了阎怀远,废掉甄梅妃,他可另寻新欢,怎么会因一女色而远众臣,失江山呢?一席长篇大论之后,孙子说:“我可让你离去,但阎将军却难免于刑戮!”

    阎怀远本来就是个缺心少窍的人,素无头脑,难经逆境的困扰,加之今日孙子的温情与宽厚,颇觉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有道理,自己想想,亦觉有死无生。提到刑戮,想到死,阎怀远稍稍松弛了的心又紧缩起来,死是可怕的,这是世上最大的不幸和灾难。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能苟活于世,怎么着都行,哪怕作一只摇尾乞怜的癞皮狗。阎怀远便是这样一种生死观,他听出孙子的话中有话,忙可怜巴巴地乞求道:“不知孙元帅可有办法救败将一命”

    孙子微微一笑,没有回答阎怀远的乞求,而是命人端来了一个精制的铜盘,置于案上,盘内尽是金银珠宝,灵气升腾,耀眼生辉。孙子指着盘内的珠宝说:“倘阎将军能按本帅的意愿行事,本帅不仅可保将军无生命之忧,而且照样荣华富贵,这些金银珠宝也就算是本帅给将军的酬金和赠礼了,自然这不过是初结识之见面礼罢了,倘将军能与本帅配合默契,以后必将加倍酬谢,源源不绝,不知将军意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