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子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胡子不禁哈哈大笑,笑过之后说道:“大王过虑了,像这楚宫戒备森若寒冬,封闭密如铁桶,吴国刺客如何进得来呢?再说,刺客手中哪里会有这湛卢宝剑呢?吴王阖闾又怎么会舍得将这镇国之稀世珍宝交与刺客,送来楚宫呢?大王需知,这湛卢宝剑乃吴江山社稷之象征与标志呀,世上会有这样的傻君王,将自己的大好河山拱手奉送与他人吗?”

    楚昭王满脸疑云密布地说道:“风老先生言之有理,但这吴宫之宝为何竟来我楚宫呢?请先生为寡人解此疑团,消此疑云,寡人当重金酬谢!”

    “大王请莫心急,容我先说此剑的来历。”风胡子慢条斯理地说:“越王允常曾托欧冶子制作了五把名剑,此剑即是其中之一。越王将这五把名剑中的头三把——湛卢、磐郢、鱼肠——赠与今之吴王,即昔日之姬光王子。越王何以要赠送姬光王子三把名剑呢?实在是因为当时他的权势极大,为预防其率兵前来攻击,故破例割爱赠之。”

第99章 孙武班师 风胡说剑(5)() 
楚王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断颔首点头,风胡子继续说:“三把名剑,湛卢名列第一。关于此剑,欧冶子曾对我言:‘老夫造剑,于漫长岁月之中,就数此剑最得我心。此杰作非我之力,乃受助于天地神明。’欧冶子十分赏识湛卢,认为天下名剑,无能出其右者!”

    楚王为得此天下第一把好剑而欢欣雀跃,但心中疑团未解,疑云未散,为不知此剑如何来到楚宫而忧心忡忡,不禁再次问道:“风老先生,方才您说知此剑如何不翼而来,寡人愿闻其详。”

    风胡子再揖至地,说道:“我非神祇,大王尚且不知,我何能知之,不过推测而已。大王既命我说,请恕我直言不讳。”

    风胡子端坐于座。闭目深思,久久不肯开口。楚昭王正急于聆听风胡子言明湛卢之来由,宫内弥漫着颇为紧张的气氛。过了一会儿,风胡子静静地睁开眼睛,以严肃认真的口吻说道:“湛卢名剑造工之精,天下独步,欧冶子亦言‘此剑非我独立完成,乃受天地神明之助’。忽一日,欧冶子又对我说:‘天地百神,不知觉间入我身,我方有此超尘脱俗之杰作。湛卢乃凝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天地之灵而来,佩之于腰,威势陡增,拔剑出鞘,百神助之,此剑非王者不可有之。”

    楚王闻此,对湛卢更加爱不释手,但终不知其如何来到自己寝宫案头。风胡子拜伏道:“我知大王之心。欧冶子将湛卢之种种好处详告与我后,讲了一句异常神秘的话,此话可解大王心中疑窦。”

    “欧冶子讲了些什么?”楚王迫不及待地追问。

    风胡子欲言又止,张眼望了望侍于一旁的几位权臣。楚王会意,挥手屏退左右,以目光乞求风胡子快说。风胡子见左右全都退去,偌大的敬贤宫内,只剩下他与楚昭王二人,才放心大胆地说道:“欧冶子对我言道:‘此剑乃神造,当然为王者所独有。然若拥有者违背道义,此剑会离去而自寻有道之王。’由此可以断定,湛卢乃自动离开吴王而投奔大王,真乃可喜可贺!”

    一把名剑,自动由吴宫来到楚宫,稍有常识者便不会相信天下竟有此等滑稽的事情,然而昭王却信以为真。难道昭王是那毫无头脑,不辨是非曲直的昏庸之辈吗?非也!风胡子一再鼓吹渲染湛卢的神秘,而昭王再三查询湛卢的来历,毫无消息,这就使他容易接受风胡之言。令尹囊瓦“此剑乃天赐,欲赞颂大王圣德之宝物”的信口雌黄,虽未说出湛卢之来历,却与风胡之言一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起了促进与催化作用。更主要的,昭王贪婪成性,一心欲霸诸侯,王天下,而且他自信有这个能力与条件,风胡之言吻合了他的心理,正所谓利令智昏,于是便对风胡之言深信不疑了。

    “吴王手中有三把名剑,其余两把现在何处?”昭王询问,双目放射着贪婪攫取的光。

    风胡子漫不经心地答道:“阖闾有独生女名胜玉,甚宠爱之,不幸染病夭亡,他痛不欲生,便将仅次于湛卢之磐郢名剑置于棺中,作为陪葬品。第三把鱼肠剑,因阖闾用来杀害王僚,作为不义之途使用,故其神力已失。”

    昭王问道:“这样算来,阖闾手中连一把名剑也没有了吗?”

    风胡答曰:“杀堂弟,使万民受苦,如此无道之君,安能保有名剑!”

    昭王眉飞色舞地说:“如此说来,寡人该算是有德之君了?”

    风胡子肯定地答道:“当今天下,唯大王为有德之君。大王诛杀万民憎恨之奸佞费无极,集众望于一身,以慈爱之心召回伍子胥强行带走之王孙芈胜,赠与高官厚禄,此皆有德之征,湛卢离吴来楚,实乃天意使然!”

    昭王越听越喜,兴奋难抑,不禁畅怀大笑,他面前幻化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彤云漫天,瑞气升腾,彩带飘舞,光环绚烂。

第100章 楚越联兵 吴师抵敌(1)() 
第二十一章楚越联兵吴师抵敌

    阎怀远到底是国丈,自解甲从政,调来郢都任职后,仗着女儿甄梅妃权主六宫,满朝文武谁不崇而戴之,恭而敬之!他自己则因此更加专横跋扈了,有谁不顺其心,不随其意,便在女儿面前诉委屈,女儿则枕边言与昭王,于是这个人便祸从天降,或削职,或放官,或治罪,只凭昭王的嘴一张一闭,至于阎怀远跟孙子的交易,每月从吴国取得的财宝,自然无人知晓,他很以此为自豪和荣耀,只是不能言与他人。他与孙子配合得很默契,第一个任务就完成得很出色,颇得孙子赏识。

    孙子听了风胡子的报告,脸上浮现着会心的微笑,再付给他更多的赏金,风胡子不禁一怔,说道:“赴楚前我已拿过很多旅费,元帅今日为何又多作破费?”

    孙子微笑着说:“不多,不多,如此菲薄之赏,实难酬阁下之大功。倘与楚一战,欲收此效,不知要耗费多少财物,要有多少将士血染疆场,因此,阁下之恩,吴当传与子孙,永世不忘!”

    孙子率直之言,令风胡子感动不已。

    楚昭王自从得了湛卢宝剑之后,日益心高气傲,全不把吴国放在眼里。既然楚兴吴亡是天意,不必再苦苦争斗,只待天赐机宜,一举灭之。于是他一方面隐于后宫,不问国政,与甄梅妃淫乐无穷;一方面颁旨全国,修史、建庙、筑祠、树碑、立传,以征其圣德,举国上下,弥漫着静谧、安详、和乐的气氛,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子西、囊瓦、沈尹戌与众多臣僚们的心情却并不像昭王那样轻松自在,堂堂强楚,与不屑一顾的弱吴交战,却屡战屡败,这是莫大的耻辱,这耻辱使他们不服,不安,无颜见世人。他们连连举行会议,请昭王参加,昭王十分冷漠,不肯出席,他们便自己争议。大家都知道,吴之元帅兼军师孙武是个兵法大家,他著有兵法十三篇,闻名于世。但孙武究竟是怎样的兵法家,他的十三篇兵法到底都写了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大家都在捉摸孙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似乎神秘莫测。他虽说出身将门,是军事世家之后,但他本人却从未领兵打过仗,无叱咤风云之历史,无令敌丧胆之赫赫战功,何以会著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兵法理论呢?倘说他并无真才实学,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那么,阖闾为何要舍弃夫概和伍子胥不用,而将举国之兵交他统领呢?将整个兵权交与异国之将,这在历史上尚属罕见。须知,阖闾非昏庸之君,七年前的鸡父之胜,全赖他的策划与指挥,继而刺王僚,除庆忌,请孙武出山。孙武任吴之三军统帅之后,便又惩治腐败,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由此看来,孙武乃星宿下凡,异人天授,亦未可知。单看孙武所指挥的讨伐叛臣和吴楚边境上的这次战斗,也让人捉摸不透。他以极少的代价灭了钟吾与徐,拿下了养邑城,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克了灊邑城,烧毁了楚国囤积于边境上的数千石粮食。这就足以证明,孙武确非等闲之辈,孙子兵法确是非同寻常。然而他却似乎十分胆小,总是东躲西避,不敢与楚军主力交锋,不敢与沈司马相敌,可见孙武毫无大将气度。有人说,踩死一只蚂蚁,宰一只鸡,算不得英雄,孙武讨伐钟吾与徐那样的小国,犹鹤立鸡群,自然战无不胜。掩余与烛庸二吴叛臣本来就是楚设在边境上的挡箭牌,为吴将斩杀,亦属必然。至于灊邑失陷,军粮被焚,似乎亦在意料之中,其守将阎怀远,本就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何能披挂上阵以迎敌!用他守城,无异于以肉投馁虎。孙武对楚之名将则又当别论,回避周旋,不敢交锋,这正反映了他的真正本领与真实水平。小小吴国,断然无条件与强楚相敌,若敌,则必如以卵击石,碰得粉碎。沈尹戌本人则认为,吴军之所以不肯与楚军交锋,并非怯敌,而是战略需要,这是袭晋荀罂(ying)三分四军疲楚之故智,乃长期消耗疲敌之战略,楚当总结教训,不可再堕孙武圈套。

    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对方,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然而,楚连年受吴侵扰,在北方又失去牵制吴国之徐国与扶植中之养邑,却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不甘为吴之下,更不能坐以待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经过反复协商,决定南联越国,共同伐吴。对此,昭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天意既定,吴国必亡,何必兴师动众!伐伐也好,一则给吴点眼色看看,二则久无战事,将领们尽惹是生非,养成怠惰腐化的习性。他对子西与囊瓦说:“区区小事,何必问我,汝辈自可专决。”这自然是两位令尹所求之不得的,于是形成了一个联越伐吴的实施方案。

    越与吴皆为“断发文身”之族。越离中原较远,所以其文化更为落后。自与吴寿梦接触以后,间接接受到中原文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使用铁铸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发展航运事业,因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