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阖闾不由得深情地望了孙子一眼,这眼神是在赞誉:我们果然是来送客的,您真料事若神,佩服!
说话间来了许多唐蔡兵丁与百姓,或担担,或抬筐篓,或推车,或拉绳,他们是来送汤羊牛酒,犒赏吴之将士与兵卒的;百姓们有的送吃食,有的焚香磕头,感激吴王之大恩大德,大街小巷,人如穿梭,热闹非常。
安营扎寨已毕,彼此邀请进大帐入席,当差的早已将酒筵摆好,巡酒上肴。唐蔡二君频频向吴王和孙子敬酒,诉说多年来他们所受楚国的凌辱与欺侮,说到伤心处,竟然泣不成声,涕泪交流。最后蔡昭侯说:“幸蒙吴王与元帅兴仁义之师相救,否则,我们两国必为囊瓦所灭。”
阖闾听了,心想,此番兴师,最是上算获益,兵不血刃,一仗未打,而且一路上游山玩水,我都养胖了,最后还给你们解了围。他这样一高兴,左一杯,右一杯,来者不拒,而且盏盏见底。阖闾喝得兴致正浓,孙子在一旁低声劝道:“主公少饮两杯吧,喝多了,明日上路是要头晕的。”
吴王已喝得醺醺欲醉了,懵懵懂懂地问:“上路?明天去往何处?”
“追赶楚军。”
“什么?明日就动身啊!我们远道而来,楚军既退,蔡围已解,何不稍歇数日再走?”
“臣说过,用兵之道,当快则快,宜慢则慢。我军救蔡,宜慢不宜快,今番追赶楚军,则宜快不宜慢,现在是兵贵神速啊!”
“楚军已退三日,一时怕也难以追及,稍歇两日何妨?”
“楚军围蔡半月,疲惫而去,行程必慢,我岂能容他有喘息之机?今日是因唐蔡二君盛情难却,不然将要连夜赶路。”
阖闾对孙子的计谋与策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说:“好,就按元帅之意行事。”
第130章 淮弃舟 豫章交锋(3)()
唐蔡二君听说吴师明日就要去追赶楚军,喜出望外。他们正在发愁:你们来了,楚兵走了;你们一走,楚兵还要再来,唐蔡两国百姓还要遭殃。这一来好了,你们还要追赶楚军,最好把他们撵得远远的,再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叫囊瓦闻风丧胆,不敢再来,我们就安稳了。蔡昭侯这样想着,不禁问道:“请问元帅,明日追赶楚军,意欲追至何处?”
孙子斩钉截铁地答道:“一直追到郢都!”
“啊!要一直追到楚国的都城!”唐蔡二君不约而同地说,同时睁大了惊疑的眼睛。孙子泰然地解释说:“我军若回师返吴,楚军势必复至,我军再来,岂不往返奔波。而今我军既已出师,当就此破楚入郢,以解二君及陈、许、顿、胡诸君日后之忧。”
孙子说这番话,只字未提阖闾早就想伐楚而霸中原,以及代伍子胥、伯嚭报仇的话,只说是为你们这些小国解围才破楚入郢的。他这显然是在送人情,不仅让诸多小国感恩戴德,而且让唐、蔡两国出兵。唐、蔡一出兵,吴国就变成应唐、蔡之请而跟他们一起去反击侵略者了,正所谓“师出有名”,以博得天下各国在道义和舆论上的声援与支持。
蔡昭侯与唐成公听了,笑逐颜开,心想,上次十八路诸侯以王师的名义伐楚,半途而废,现在有吴国出面伐楚,真乃求之不得,于是急忙说道:“既蒙吴王和元帅如此仗义,我等何能袖手旁观,理当亲自领兵随军效力。”
当即议定,蔡国出五千士卒,唐国出二千步骑。唐蔡二君俱感出兵太少,颇不好意思。他们的心思,孙子看得透彻明了,说道:“兵丁多寡不拘,不过要有屈二君在帐前听令了。”
二君表示:“愿听元帅调遣!”
席散之后,唐蔡二君暂且告辞,各自整顿兵马,靠着吴军大宫安扎营寨,派遣将士回都留守,顺便对国内诸事略作安置。
第二天一早,全军饱餐之后,拔寨起队,行二日至淮汭。汭水从这里入淮河,故这座城池称作淮汭,亦是楚国北面的边界。孙子下令,于淮汭休整两日,然后弃舟登陆,折身西南,越义阳三关渡汉水。这是全军将士所不曾料到的,连吴王阖闾也若明若暗。不能总跟在囊瓦的屁股上紧追慢赶,那样旷日持久,有违“兵贵神速”的古训。走这条道,虽然山高路险,草深林密,狼虫出没,特别是越义阳三关,飞鸟不至,猿猴愁攀,但路途却比囊瓦进退的路线缩短了七成以上,而且谁也不会预料吴师会有此举,楚军更不会布防设伏,堪称是行于无人之境。为了更进一步争取时间,行至息城西南,兵分两路,分头穿越大隧、直辕二关,至郧城东北会合。至于所需车骑,早有负责押解粮饷的公子山筹集运送于淮汭河口等候。
弃舟登陆之后,每日行军的时间、行程和速度,跟航行于淮河之上比,有天地之差,霄壤之别,常常是三更造饭,四更饱餐,五更动身,摸着黑上路。午餐多半是边行军,边啃干粮,渴了则躬身掬路边清泉入口。一天下来,将士们一个个筋疲力尽,狼吞虎咽晚餐之后,尚未放下筷子,本欲饭后美美地睡一觉,歇歇乏,但即刻传来了元帅的军令,点起灯笼火把,继续赶路。军令如山,谁敢不从!就这样,一连几昼夜不合眼的时候,并不罕见,将士们每每相牵而前,走着路打盹。不知走了多久,两军终于在郧城会合。孙子下令,休息三日,然后留少数将士驻郧待命,大部队折身东进,赶往柏山举水,与伍子胥统率的南线部队会师,以并力西向,决战于汉水。
却说楚右尹囊瓦,率五万大军伐蔡,总以为必能马到成功,然后移兵于唐。不料蔡国兵将不多,却能攻善守,他围城半月有余,却终难攻克。日前不久,忽有探子报道,吴王阖闾御驾亲征,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伍子胥、伯嚭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兵来救蔡国。他一听吴兵有十万之众,又有伍子胥、伯嚭在内,心中便忐忑不安;心里一慌,攻打就更没有劲了。后来又听说吴军已离蔡都不远了,索性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着,下令“班师回楚”。一路上,他想让大家慢慢走,以解半月攻城之疲劳,不料才舒服了一天,探子连夜来报;吴兵在后边追来了,现在离我们只有三天的路程。囊瓦当时并未着急,到底还有三天的路程,远着呢。过了一天,探子又报:现在吴兵离我们只有两天的路程了。接着又报:后边并无吴军追赶。吴军不知去向。囊瓦一听,慌了手脚,孙武用兵神出鬼没,尤善用诈术,这个“不知去向”,决不是好兆头,于是下令全军,快马加鞭,拼命逃跑,一直跑到汉水江边,生怕来不及过江,赶紧下令抢渡。渡过汉水后,囊瓦获悉情报,吴军已由义阳三关赶到郧城(今湖北省安陆县),他一面回郢都告急,请昭王速派援兵接应,一面指挥全军在汉水西岸扎营据守,把船只尽系于岸边。在他看来,吴军弃舟登陆,远道而来,没有船只,欲渡江,纯系是痴心妄想!
第131章 淮弃舟 豫章交锋(4)()
楚昭王闻听吴兵大举,不久囊瓦又派将回都告急,忙召集文武大臣问计。公子申说:“囊瓦非大将之才,速令左司马沈尹戌领兵前往,勿使吴人渡汉。吴师远来无继,必不能久。”
昭王从其言,命沈尹戌将兵卒一千五百人前往救急,同囊瓦协力拒守。
囊瓦直接间接与孙子交锋,屡屡败北,已成惊弓之鸟,虽说眼下有一条汉水阻隔,但心中总不踏实,因为孙武非寻常将帅兵家所能比,听说他在吴国练女兵斩二妃,阖闾不但不怪他,还拜他为元帅和军师,授以国柄。吴楚交战的事实足以证明,孙武真乃异人天授,加之又有文武全才的伍子胥和伯嚭为将,唐蔡两国的兵马助威,万一汉水挡不住吴兵,郢都的援兵又没有到达,怎么办?他越想越愁,越想越怕,整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至于茶不思,饭不想,抑郁成疾。随行的文武先后来劝他,宽他的心。有的说:“令尹请宽心,这个孙武并无三头六臂,练兵斩妃,我们哪个亲眼见过?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有的说:“即便孙武确有本领,他的船只全都留在淮汭,现在有汉水阻隔,隔河千里远,无船只乘坐,吴军总不能插翅飞过江来,令尹不必忧虑。”有的说:“令尹可晓得吴兵在清发水以东安营之后,为何至今未能前进一步?定然是不服水土,害了疾病,且患病者为数甚众。”有的不顾事实真相,屈着心,蜷着舌说:“今番出征,令尹虽说未能灭蔡,但令尹素有威名在外,前者十八路诸侯犯楚,为何竟会半途而废呢?皆因畏惧令尹威名,故中途散伙而去,各自东西。如今吴兵因惧令尹而畏缩不前,我们何需胆颤心惊呢?”大家七嘴八舌,专拣好听的说。囊瓦心里明白,这全是些大话、空话、自欺欺人的假话,充其量能顶一颗宽心丸。
一日,囊瓦正于帐中愁眉不展,忽报沈尹戌与武城黑率兵赶来。囊瓦闻报,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急忙出帐迎接。二将见迎,急忙下车请安,彼此说些宽慰勉励的话。既进大帐,沈尹戌问道:“吴兵现屯何处?”
“屯于清发水东岸,郧城一带。”囊瓦的部属回答。
“吴兵为何来得如此之快?”沈尹戌的眉宇间凝成了一个疙瘩。
囊瓦答道:“吴以水师救蔡,行至淮,弃舟登陆,折身南下,穿义阳三关,直逼清发水。我怕吴军渡汉水,威胁楚都安全,昼夜兼程,赶来汉水西岸固守。为防不测,特派将郢都告急,今有左司马与武将军增援,可保万无一失了。”
乖乖,囊瓦之言,真比唱歌还好听,他不是畏惧吴军解蔡围溃逃至此,而是顾全大局,为保都城安全,主动转移至此固守。
沈尹戌对囊瓦这一番百灵鸟似的鸣叫并不在意,也许他根本没有听清对方究竟说了些什么,追问道:“如此说来,吴兵的舟船皆弃于淮河口?”
“据报,舟船皆弃于淮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