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昭王一行人继续赶路,朝郧城而去,然而亡国之路,其艰辛凄凉的程度,实在是无与伦比。
连夜赶路,饥饿困顿,行至岔道路口,蓦然前边泥土飞扬,烟尘蔽日,看似万马奔驰,如疾风暴雨般地席卷而来。昭王一行,早已狼狈不堪,见此情景,心灰意冷,既然无力抵抗。只好潜入林中,暂且躲避一时。昭王心力交瘁,暗自寻思道:莫非死期已到,此林为我葬身之地?
然而来将竟是公子申,他奉命带两万人马扼守鲁洑江,闻听郢都失陷,昭王奔郧城避难,便率部赶来护驾。
昭王绝路逢生,意外地得到两万兵马,冰冷的心开始温暖复苏,萌生着一线隐隐约约的希望——抵达郧城后,生聚教训,整军经武,东山再起
楚昭王及其大队人马几经周折,终于赶到了目的地郧城。郧城自然难比郢都,守将斗怀的署衙官邸更难比楚宫华美典雅,然而楚昭王却倍感亲切、温馨、舒心和安全,仿佛一叶小舟,在茫茫大海之上,在惊涛骇浪之中,颠簸数日,多次险些船打人亡,葬身鱼腹,现在总算是入港靠岸,与家人团聚了。斗怀为昭王及其随行人员举行了压惊洗尘晚宴,酒美菜丰,尽欢而散。晚宴过后,斗怀为昭王准备了沐浴热水,昭王多日不曾沐浴了,舒舒服服地洗了个痛快。沐浴之后,来到斗怀为他准备的较为豪华的寝室,正欲解带宽衣,上床就寝,美美地睡上三天三宿。蓦地,斗怀破门而入,他全身戎装,手持明晃晃的大砍刀,怒发冲冠,两眼瞪得比鸡蛋还大,吼道:“昏君听着:现在你已经是酒足饭饱,而且洗得干干净净,我要让你体体面面地到另一个世界去享清福”
昭王吓得颤若筛糠,语无伦次地问道:“将军这是为何?总得让寡人死个明白”
斗怀怒火升腾,几近咆哮:“楚平王残害忠良,杀死我父,今日我就要讨还血债,为父报仇!”
昭王辩解道:“那都是先王所为,与寡人无关”
“父债子还,古之常理,看刀——!”斗怀说着,高举大刀,以千钧之力向着楚昭王砍去
第155章 饥不择食 腻欲求淡(1)()
第三十二章饥不择食腻欲求淡
却说楚昭王来到郧城,酒足饭饱之后正欲上床就寝,郧城守将斗怀破门而入,他欲讨还血债,为父报仇,高举明晃晃的大刀,向昭王砍去。不料他身后站有一将,见势不妙,上前狠命一拥斗怀,斗怀一个趔趄闪到屋角,大刀砍空,昭王方寄头颅于颈上,这位救昭王性命的将军不是别人,而是斗怀之堂兄斗辛。
原来楚平王曾杀害忠臣斗子旗,郧城守将斗怀是斗子旗的长子,与斗辛是堂兄弟。楚昭王一行抵达郧城后,斗怀即起杀昏君为父报仇之念,并向堂兄斗辛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斗辛批评道:“王为父臣为子,父杀其子,有何仇可报?眼下楚王落难,杀君有悖仁义;楚之宗庙社稷,系于昭王一身,杀昭王断楚后嗣,有悖孝道。如此不仁、不义、不孝之举,伤天理,害大伦,弟何可为之!望弟彻悟,深思熟虑。”斗怀闻言大为不悦,闷不吭声半日,愤然离去。斗辛终不放心,恐出意外,暗守于昭王寝室之外,见斗怀怒气冲冲地奔来,蹑手蹑脚尾随其后,于千钧一发之际救昭王一命。
情况既然如此,楚昭王一行不便在郧城久住,次日凌晨启程奔另一个属国随城(今湖北省随州市)。
随城百姓忠于楚王,诚心接待了他,愿为楚王复国而战,自动组织起来,赶制兵器,操兵习武,等待楚王号令征召,楚昭王大为感动,卷土重来的信心十足。
自郢都失陷以后,伯嬴太后闭门不出,整日反锁房门,进饮食从窗口递进递出。她将一柄短剑置于身边,倘若有吴兵破门而入,对她怀有歹意,她便拔剑自刎。
孙子进了郢都之后,顾不得追赶捉拿逃亡的楚昭王及其重臣,第一件事便是赶紧派人去开坝放水,不能让百姓总是受水淹之苦。接着为众将记功,出榜安民,盘仓查库,安置降兵,赈济灾民。同时派专人守候王宫,集宫中人员于后宫,不得随意出入。放水的兵丁仍乘竹筏木排到赤湖,将四周以沙囊堆砌的坝挖开几个缺口,先让赤湖里的水从四处往外淌,淌到其他河流沟塘里去,然后注入漳江,再把那条新挖的河道堵塞,赤湖里的水就只出不进了。雨过天晴,不到三天,大水全都退了,田园、村庄、河流、道路、树木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直到这时,孙子才派伍子胥迎接吴王阖闾进城。
阖闾进城后,即刻与孙子商议进兵随城,活捉楚昭王。他首先说道:“寡人欲亲自率兵,攻打随城,令楚王无喘息之机,免生后患。元帅意下如何?”
孙子沉思良久,语重心长地说道:“随城地处险阻,蛮族众多,今若大王带兵前去,不幸误闯蛮邦,蛮族必群结而袭吴。此蛮荒之区,实非大王亲征之地也。”
阖闾十分忧虑地说:“吾军就此止步,令楚王随城生聚教训,无异于纵虎归山。”
孙子再度深思后说道:“与其武力强攻,不如施仁政于随民,收服民心归吴,方为上策。”
阖闾对孙子的这一策略很感兴趣,催促道:“元帅请言其详。”
“依臣之见,先派遣密探,到随城制造舆论,广为宣传:一来为大王在随城布恩施惠,宣扬大王德行;二来安抚当地百姓,使其民心归向主公。待时机成熟后,诏令悬赏,生擒楚王。此策必定可行。”
“好,元帅果然高明!”阖闾高竖拇指赞誉,“就依元帅之策而行。”
孙子所派密探,人人机灵,个个聪敏,一到随城,即潜入宫邸,任居要职,一方面施恩于民,不断宣扬吴王德政,以收反间效果,使人民怀疑楚昭王。时隔不久,随城人民,除了忠贞老臣、乡野硕儒以外,年轻无识者多被密探的甜言蜜语所惑,纷纷倾向吴国。密探见时机成熟,秘密传下告示:生擒楚王者,重赏黄金百两,吴王亲封显官。“告示”传出,随城青年跃跃欲试,有的说:“我们活捉楚王,到吴国尽享荣华富贵去!”有的道:“是呀,不然的话,像我们这些人,永无出头之日。”彼此议论纷纷,一唱一和。年老的有识之士和忠贞不贰的老臣,则认为青年人懵懂无知,只图眼前的利益,背叛楚王恩德,实在是大逆不道。有的老臣将民情反应给楚王,并奏请楚王移往三百里外的深山避难。楚昭王纳群臣之谏,前往深山暂避。并派人散布谣言:“楚昭王于数日前逃往中原,谁也难以捉到。”这是后话。
既然不再进兵随城,阖闾便命军队到校军场驻扎,吴王君臣前往楚宫。到了王宫门前,人众下马,欢声雷动,鼓乐震天。前呼后拥,阖闾升殿。文武上前贺喜,然后侍立两旁。阖闾命在龙案两边设下了两张座位,上首的一张是元帅孙子的,下首的一张让副将伍子胥坐,以表示对二人的敬重,因为,若无这左膀右臂相佐,则无今日之欢。同时吩咐人到御厨房去备酒宴,大排筵席,庆贺入郢之喜。
阖闾坐于龙墩宝座之上,环顾这座高雅雄伟的殿堂,心醉神怡。他想:楚国这座富丽堂皇的宝殿,从今天起,便是我的了,楚王的这把金交椅,从现在开始,就由我来稳坐安享了。醉于心则溢于表,阖闾笑逐颜开,本来就大的嘴,此刻咧得胜似小盆口。一人喜,大家乐,一人乐,大家欢,满廷文武都在陪着吴王阖闾开心大笑,唯有伍子胥在哭泪悲悲。人不伤心不落泪,现在回到了郢都,触景伤情,伍子胥想起了当年父兄和全家三百余口被害的往事:家父伍奢正是在这座殿堂之上诤谏平王而被关进监牢;兄长伍尚被赚进郢都,连宫门都没能进,就被关进死牢,与父亲监押一处,后来父子被双双杀死在午门之外;自己被逼单身逃走之后,平王竟然残忍地把全家上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三百余口尽皆断颈刀头。想起这悲哀的一场场,一幕幕,伍子胥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孙子坐于一旁默不开口,心想:阖闾笑,让他尽情地笑吧,他是应该笑;伍子胥哭,让他哭个够吧,他不能不哭;至于我自己,我答应帮助你们做的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该确定自己下一步的举止行踪了。这三个人坐在殿上很有意思,一个笑,一个哭,一个默然缄口;一个开心,一个伤心,一个在用心,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神情。
第156章 饥不择食 腻欲求淡(2)()
伍子胥哭,伯嚭亦哭,他们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此时此地哭哭啼啼,既不得体,也让人扫兴,阖闾便安慰伍子胥几句:“伍将军请收泪,尊府大仇,孤家并未忘却。明日孤便命人先行将楚之宗庙拆毁。”当初伍子胥曾托人带过口信给平王,他胆敢杀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将来必毁其宗庙。
伍子胥急忙收泪跪地:“多谢主公!”
宗庙是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周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其他一般人只有一庙。不过,同是祭祖的地方,只有天子和诸侯称为宗庙,大夫与一般人则称作家庙。孙子本来坐于一旁默然缄口,此刻却不得不开口了:“主公不可拆毁楚国宗庙,因为拆除楚之宗庙便意味着灭楚。依臣之见,还是存楚为宜”
“啊!”阖闾一个“啊”字出口,打断了孙子的话。“孤家好不容易请元帅出山,劳师袭远,领兵伐楚,经五战而入郢都,难道空劳往返,把郢都再让与那弃城而逃的珍儿吗?”
孙子解释说:“臣意并非如此。主公明鉴,凡兴师讨伐,胜败存亡,均在‘仁义’二字,义师出征,方能获胜。平王纳媳逐子,任用奸佞,内戮忠良,外胁诸侯,百姓怨声载道,天下人心不服,故我军伐楚方有今日之胜。而今楚都已破,主公若毁其宗庙,永霸其地,民心必怨,民怨则我难以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