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禽兽是这样,万灵之长的人类亦是如此!人类社会的这种弱肉强食,势必导致残酷的战争。战争,这个神秘的怪物,谁都讨厌它,诅咒它,但却谁也离不开它。既然它是这样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世,你就不能不精心地去研究它。基于这一认识,孙子对自己数十年来的追求和成果持肯定的态度,不再内疚和不安。不错,兵法是战争的总结,是指导战争的工具和武器,战争的本身便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消灭敌人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己,因此,“兵法”者,非杀人之法,而是阻止或减少杀人之法;非发动战争之法,而是阻挠扼制战争之法,难怪孔子会说,他的思想与孙子的思想有“殊途同归之理”。不错,研究兵法便离不开研究战争,离不开研究杀人,切莫一听“杀人”二字,便退避三舍,深恶而痛绝之。譬如那太阳和水,离开了它们,便无绿色的世界,无一切生灵,无人类本身,太阳和水也有过错,地球上每年都有面积不等的旱灾和水灾,危害人类,涂炭生灵,可是,有谁因此否认了它们的不朽价值和伟大功勋呢!想到这些,孙子颇有一种充实感,内心无限的欣慰。
一日,孙子又去太湖岸边垂钓,此刻,他的心境像太湖一样宽阔、深邃、平静、清澈。忽有一骑飞来,滚鞍下马,竟是家臣阎刚自齐而来。他给孙子送来了父亲的亲笔信,信中尽致父子久别缱绻之忱,以及病危中的母亲思儿想子、心碎胆裂之情。孙子读了父亲写的家书,不禁清泪纵横,哽咽抽泣。他一直在寻求和等待向吴王辞别名正言顺的理由,现在总算是寻到了,等来了。他先打发阎刚踏上归程回临淄报告自己不日即将归家的消息,然后往见伍子胥,叙别离之情,告诫他提防伯嚭;吴王心性淫乐,可与之同患难,不可与之共安乐。出了相府,孙子径直进宫,向吴王阖闾请辞。他先将家书给阖闾看了,然后说道:“我孙武自投靠吴王以来,承蒙垂爱,而今吴国威势已定,国内人才济济,我之去留,无关紧要。近有家严来书,言慈母病危,故奏请大王准臣回乡探望,薄尽人子之孝。”
孙子言毕,垂泪不止。吴王神情愕然,说道:“元帅佐我,功盖群臣,本打算赐卿厚禄,安享太平之世。元帅既然思母心切,为人子者,当母病危弥留之际,不能随侍在侧,实乃不孝。寡人虽不愿元帅离去,但不能因私爱而陷元帅于不孝。望元帅还乡后,一如既往地效忠吴国。”
多么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啊,毫无挽留之意。
孙子告别吴王后,一出宫门,伍予胥与众臣僚都等候在那里,欲为元帅送行,无不为孙子的离去深感惋惜。孙子亦眼角湿润,向大家抱拳拱手道:“人生聚散无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生命之常理。众位大人,十余年之深情厚谊,孙武定铭记在心,望各自珍重!
孙子说完,跨上马背。此刻,一辆马车自宫殿急驰而来,车上太监喊住孙子,孙子不禁一惊:“所为何事?”
太监下车,呈上一只厚重的珠宝箱,说道:“大王有令,箱内稀世珍宝,尽皆赠予孙元帅,务请元帅带回,此乃大王心意。”
孙武摇摇头,坦然地笑道:“往惜孙武乃空手来吴,今朝必也空手还乡。大王厚爱之意,孙武心领了。”
孙子潇洒地挥手示意,转头向伍子胥及众臣僚颔首道别,然后双脚踹蹬,挥鞭策马,急驰而去。
孙子此去何往?是回齐国去了吗?史无记载,不敢杜撰。有人说他不会回齐国,因为吴虽非祖国,但目前吴的这支精锐的部队是他缔造经营的,他不忍心回齐去统军来消灭它;当然,他亦不能继续留在吴之官场,吴齐矛盾激烈,随时都有交兵之可能,他更不忍心率吴军去剿灭自己的祖国。有人说他带妻儿隐遁于穹窿深处,根据是孙武冢、孙武祠在吴而不在齐。也有人说他隐遁于鬼谷涧,与鬼谷子先生邻舍而居,但这都是无稽之谈。孙子究竟去往何处,众说纷纭,均无可考,但有一点怕是肯定的:孙子从此隐遁山林,不再露世,因为,经传史策,不再有他的行踪事迹的记载。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此后的数十年内,吴齐不曾交战;他的兵法十三篇,他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流传至今,风靡世界!
第174章 后 记()
后记
有朋友问:“你为何传了孔、孟,传孙武,而不传老、庄呢?”这是个复杂问题,难一语作答,总的说来,是由我的思想观点决定的。
既为名人立传,就要在思想上基本肯定所传的对象,写出其业绩,赞颂其思想,讴歌其贡献。当然,纯客观地反映、暴露和批判,亦无不可,只是我做不来。春秋战国,是华夏史上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兵家的创始人孙武子,他们都发现了社会的基本和主要的矛盾,但老子逃避矛盾,孔子调和矛盾,唯有孙武子在着手解决矛盾。
尽管儒家思想有许多值得批判和剔除的封建糟粕,但积极入世的精神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孔、孟二人都是在沧海横流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努力实践其个人比较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实现其所设计的社会蓝图而奔波,而奋斗,“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们将解决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希望寄托在某些开明君主身上,通过仁义的说教,使其实行“仁政”、“德治”的政治措施,最终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这虽然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客观上是在调和矛盾,但毕竟是积极的经世派。道家则不然,他们虽然认识到了事物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的规律,却没有认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把这种转化绝对化了。至于对立面的统一,他们主张一任自然,排斥人为,于是作出了消极无为的结论。后世的“无为而治”、“清静无为”,“避世成仙”等等,是这种结论的翻版;出家、云游、炼丹,是他们的行为和表现;道士、方士,则是他们的身份和职业。试想,倘人皆若此,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人何异于禽兽,社会怎样发展,哪里还会有今日之文明和大千世界!我反对这种观点,更鄙薄这些行为,故不肯为其始祖作传。当然,文学创作,不在写什么,而在如何写,并非传老、庄者便主张消极无为,我指的是自己不肯赞扬他们,歌颂他们。当今之许多人,包括那些身居要职的显赫人物,乘的是汽车,住的是楼房,尽享前人艰苦创业之福,沐浴现代文明的阳光,却在案头写个大大“忍”字,或于居室悬一块“难得糊涂”的匾额。倘旨在加强修养,未尝不可;若以此为座右铭,则大错而特错。人生匆匆,如驹过隙,纵然个个八十高龄,一天奋斗十二个时辰,那也是不够的。我们这个民族,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已经大大地落伍了,聪明都来不及,还要糊涂,岂不荒唐!这便是我之所以传孔、孟而不传老、庄的原因。
孙武比孔、孟发展了一步,他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主张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战争消灭战争,即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这一基本的社会矛盾,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他跟儒家从同一前提出发,最后归宿一致,只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孙武子的方法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早已证实,如秦之统一中国。有人说,孙武的辩证法仅限于军事学领域,范围狭窄。这未免失之偏颇,任何一种思想,只要它富有哲理性,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着眼,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兵法十三篇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保而全胜”、“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等等,虽都着眼于军事,却适用于各行各业。据悉经济高度发达的某些国家,连商店招收店员的考试中都离不开孙子兵法的内容,更不要说商业、企业的经营、市场竞争、行政管理和外交活动了。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国营大企业的厂长讲怎样用孙子兵法进行企业管理,讲得十分精采,博得一阵阵喝彩。从实用和指南的角度讲,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孙武子思想比孔、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因此,孟子传尚未脱稿,我便开始了传孙武子的准备工作。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世上的任何成果,都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犹植物生活在田园里,离不开阳光和空气,离不开水肥土。花儿是美丽的,果实是丰硕的,然而,真正值得赞颂的,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条件。龙口,这方滚烫的热土,这里的党组织,这里的各级领导,这里的千百万民众,我的亲友和同志,这是我扎根的土壤。中国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八十高龄的张政先生、中华孔子学会的张岱年会长和董乃强主任、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的任继愈和骆承烈会长、原北京大学的王路宾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潍原四十六军范培贤军长、五四九六部队王长根师长、山东省图书馆陈景唐馆长、江苏省吴县地方志李嘉球主任及文管会的全星源主任、我创作三部传记时提供帮助的张凤洪会长,以及我的诸多弟子都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极大的帮助。没有大家的鼎力相助,便没有我创作上的成功,没有孙子传的问世。故,并致以崇高而诚挚的谢意!
曹尧德
1992年9月于龙口
第175章 附录一(1)()
附录一
孙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齐景公三年,齐、陈、蔡、北燕、杞、胡、沈、白狄之君依照上年在宋会盟时的约定朝晋。齐之栾、高、陈、鲍等氏攻庆氏,庆封奔鲁,继又奔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