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洛里昂(1755~1794)是寓言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百余篇寓言诗,大多发表于 1792年。这些诗对法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贵族的自私、贪婪、凶残和伪善都有所揭露。比如在《猴子和豹》中,豹是王公贵族的化身。豹口头上通情达理,表示一切动物都平等,但它的爪子却沾上了猴子的鲜血。寓言诗命意亲切、文笔朴实、简洁流畅。对大自然描写生动。
谢尼耶 (1762~1794)只活了三十二岁。他的诗作,大多是后人从其遗稿中整理编集而成。主要有 《悲歌集》和《牧歌和田园诗集》。其中著名诗篇有写于狱中的 《年青的女囚》、歌颂荷马的长诗《盲人》和《乞丐》等。他的诗歌在题材与格律方面,有希腊文学的影响。
总之,光明世纪的文学,以启蒙运动的文学为主流,以鲜明的政论性、哲理性、民主性、人民性、现实性著称。在启迪理智,廓除蒙昧上起到了开导头脑的作用。哲理小说、哲理戏剧是启蒙运动的文学产物,这是它的功绩。只是过分侧重于思想性和教育性,从而使作品不无宣传品化之嫌。
第六章 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文学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回响,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华美约言比起来,由 ‘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克斯)启蒙运动直接引发出浪漫主义运动。
1798年,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承认“浪漫的”这一法语词汇,这是法国浪漫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虽起步稍晚于德、英等国家,但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经受了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的思想激荡,相对而言,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
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有前、后期之分。1830年以前为浪漫主义开创阶段,以抒请诗的成就最为突出。1830年以后,则是浪漫主义运动高涨时期,小说、诗歌、戏剧等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只是从三十年代以来,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双头并行发展,这就不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雨果的后期创作,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前期的浪漫主义运动
1。开拓中的“双璧”
波澜壮阔的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创者为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前者为法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者却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阿达拉》的发表,一举震动文坛,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因此,他们两人被誉为开拓中的“双璧”。
斯塔尔夫人 (1766~1817)出自名门闺秀。自幼聪颖好学,受卢梭思想影响很深。她思想敏捷,学识丰富,尤善言谈,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位名流。她曾结识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斯雷格尔兄弟,从而使德意志人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流播到法兰西。
斯塔尔夫人著名的论文《论文学》(1800)和《论德意志》(1810)猛烈地批判了古典主义凝固不变的文艺法则;主张用社会历史的比较方法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艺形态;并认为得力于大革命的北方浪漫主义文学要比南方的古典主义文学,更有个人的独创性和民族独特性,因而也更有动情的力量;她还希望法国人对德国的歌德、席勒抱一个虚心学习的态度。很显然,斯塔尔夫人的这些论述,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斯塔尔夫人的创作有长篇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
《黛尔菲娜》系书信体小说,描写一位年轻贵族姑娘受卢梭的思想影响,对贵族社会生活不满,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她不顾一切地爱着贵族青年雷翁斯。因社会舆论的干预,雷翁斯还是同别人结了婚,不久雷翁斯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没有勇气同妻子决裂,后来雷翁斯被革命判处死刑,黛尔菲娜服毒自杀。小说表现了斯塔尔夫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否定,认为妇女应当有爱情和生活的自由的权利。
小说《高丽娜》也同《黛尔菲娜》一样,是描写个人情感同贵资产阶级社会道德原则的冲突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总之, 《黛尔菲娜》和《高丽娜》这两部小说,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妇女形象,叙述了她们不美满的爱情和戏剧性的经历。小说的女主人公在爱情问题上,坚决按照自己的内心要求去做,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与公众的成见发生矛盾冲突时,仍不肯违反心愿的执着精神,既符合时代潮流,也是当时读者喜爱的主题之一。
斯塔尔夫人是启蒙思想哺育出来的第一代资产阶级个性的一个典型,虽然在政治上,她隶属于“温和派”;然思想上,她却是一个自由派。因此,追求妇女的个性自由,崇尚个人的热情,也就成了她的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则和斯塔尔夫人的情况不同。他怀着溃亡中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情调,并患有大革命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里那种混杂着疲劳与烦躁,欲望与绝望,既宣扬个人自由,又看不出革命有什么意义的“世纪病”来开展他的文学创作的。《阿达拉》和《勒内》便是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阿达拉》(1801)中的女主人公是北美洲原始森林中未开化民族酋长的女儿,她爱上了在战争中被俘的另一个未开化民族青年夏克达。阿达拉曾两次冒生命危险救活他,并同他一起逃跑。阿达拉是信仰基督教的,按教规是不能和非教徒结婚的。她怕自己受不住夏克达的热情进袭和违背她母亲曾代她把童贞献给上帝的誓言,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背着夏克达偷偷地服毒自杀,成了爱情与宗教矛盾的牺牲品。作者认为,即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同样不会获得幸福。
《阿达拉》的面世,之所以震动文学界,就在于阿达拉的悲剧,是以那充满神秘的原始森林为背景,异域风光的情调,本身就带有几分浪漫蒂克,再加上小说又配以作者出色的自然风光描写的文笔,给法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所以《阿达拉》就成了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勒内》(1805)这部小说则是一部充满感伤情调和抒写个人忧郁、孤独感情的典范作品。主人公勒内成为影响一代法国青年患“世纪病”的英雄。勒内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他和姐姐亚美丽相依为命。亚美丽对弟弟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深深地爱着勒内。这种感情使她长期处在思想痛苦之中。最后,她给勒内留下一封信,自己悄然地进了修道院。勒内追踪而至,正当亚美丽献身受洗礼时,她在弟弟耳边吐出了真情。由于恪守宗教道德规范,姐弟俩从此隔绝。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最后遁迹蛮荒异域。小说出版后,反响极大。勒内一时成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英雄,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
如果说,高丽娜是斯塔尔夫人的投影,那末,勒内便是夏多布里昂自身的折光。一个给人从以奋发、昂扬,一个给人以忧郁、孤独;一个朝前看得多一些,一个往后瞧得多一些,聪明的读者是不难从他们各自的作品里,看出两人的差异和不同的。
2。抒情诗苑里的“明星”
浪漫主义运动前期的法国文坛,以抒情诗的成就最为突出,因为有几颗璀璨的“明星”。
拉马丁(1790~1869)在宁静的别墅里和充满着温情的家庭气氛中度过了他金色的童年。他酷爱《圣经》和卢梭以及夏多布里昂的作品。1816年在法国东南部温泉疗养时,拉马丁结识了查理夫人,俩情甚笃。一年后,查理夫人病故,他受到沉重的打击,给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拉马丁是位职业诗人,他认为诗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什么技巧问题。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沉思集》(1820)的发表,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抒情诗中的“珍品”。《沉思集》中的“湖上吟”,最能代表表诗人全部诗情的底蕴。该诗采用第一人称,描述诗人漫步湖滨的回忆:他望着波粼粼的湖水,万分忧伤地回想去年的一个夜晚,他和情侣泛舟湖上的情景。可而今一切都消逝了,他们永远也不能相聚在一起,不由得不唱起:
就这样我们一直被推送到新岸,被永不复返地带往永恒的黑夜,难道我们永远不能在岁月的汪洋中抛锚?
停留一日吗?
明月犹在,湖水依然,可伊人何处?回答的却是万赖俱寂的夜空。为什么命运如此捉弄人?为什么幸福也如此无情?
这就是诗人心房深处的心曲。尽管诗调低沉、哀婉,然给读者的却不乏轻灵、飘逸、朦胧之感。
《沉思集》着重于抒发心曲,语言朴素无华,只求心露,有时只不过是心灵的几声叹息。《沉思集》出版后,风糜一时,人们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该诗集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为它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
《新沉思集》(1823)与《诗与宗教的和谐集》(1830)里,仍继续歌咏《沉思集》中关于爱情、死亡、大自然与上帝的主题,但优郁的气氛已为诗人日趋明朗的宗教信仰所冲淡。在诗人眼里,似乎在一切现像的背后,都看到上帝的存在。于是一切现象均成了诗人赞美上帝的借口,并予以理想化。
从现象上看,拉马丁后期的诗作里,宗教似乎成了诗人灵魂的庇护所。但诗人可不是“愚昧的灵魂”,而是“智的灵魂”。因为在这些诗作里,有真情的流露,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