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也不幸福,他对死去的前妻也一直未能忘情。当他获悉欧拉丽和沙尔之间的关系后,为了成全他们,感伤地服毒自杀了。欧拉丽遭此打击后,感伤地遁入空门。小说最后以三人的不幸而收尾,死的死了,入空门的入空门了,留下孤独的画家,独自一人他也在修道院中过着“青灯照壁”的苦修生活。最后,多瑙河泛滥,连他也葬身鱼腹。
这部小说之所以有价值,主要在于通过青年画家之口,表达了这一代人的痛苦:“我还那么年轻,可又那么不幸,我很早就看穿了人生和社会。”“我们是用狮子的血和骨髓喂养大的”,却偏偏遇见了“一个不给人以任何机会却决定了未来的政府”,它“给青年人的权力的危险发展设定了各方面的限制,这样对他们说 ‘到此为止,不得再进’”。这段独白,明确地指出了青年一代和现实的矛盾所在。“以前哄骗我的种种希望如今都已幻灭”。作者在这里点出了整个浪漫主义文学中烦恼和愤概基调的一个社会根由,它为浪漫派文学中的主人公患“世纪病”道出了个所以然。而青年画家最后的退入修道院,也正好表明用启蒙思想的“血和骨髓”喂养大的一代人,当理想破灭后,无可缓解的苦闷和对社会前景悲欢的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小说在前期的浪漫派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4。“民主诗人”——贝朗瑞
贝朗瑞(1780~1857)是一位民主诗人,“大众的儿子”。他出身于平民之家。幼年时,他目睹人民群众攻打巴士底监狱的壮烈场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姑母的指导下,阅读启蒙大师的著作。他当过学徒、排字工人、职员。他的诗歌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专门从事歌谣创作,与进步政治运动和人民思想感情息息相关。他的诗歌广为流传,成为打击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的战斗武器。统治者先是要软化他,继而迫害他,对他处以监禁和罚款。可贝朗瑞始终不曾屈服,受到人民的爱戴。
贝朗瑞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激进倾向,富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最出色的诗歌是1813年写成的《意弗托国王》,不顾高压钳制,勇敢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简朴、爱好和平的国王形象,讽刺拿破仑的骄横、奢侈、穷兵黩武。
波旁王朝复辟时,正是贝朗瑞刨作达到高峰期。他竭尽全力攻击复辟统治的旧贵族和反动教会。他痛斥封建阶级引狼入室,他们“交出了钥匙”,为敌人“打开城门”,使人民饱受侵略者带来的灾难。在《加拉巴侯爵》(1816)中,侵略军庇护下的贵族回到失去的天堂,猖狂的反攻倒算。他们叫嚷:
你们这些贱民,像牲畜一样,封建义务的鞍子你们还得驮上。
只有我们可以打猎,你们家里的小姑娘,承受我们的初夜权,这是为自己增光。
这短短的几句歌词,把复辟后的旧贵族阶级的狰狞嘴脸,刻划得非常深刻,真可说是入木三分。
诗人在《传教士》中,愤怒地揭露最反动的教权派要“把祭坛放在宝座之上”,恢复教会在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虚伪妄大,假仁假义和骄奢淫逸,统统在其诗作里原形毕露。诗人也谴责了资产阶级篡夺七月革命的果实,他们像强盗一样巧取豪夺。诗人在《邦迪》诗里写道:
用他人天才的劳动,用他人绝望的眼泪,自己却不知道羞愧。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诗人预言新的革命即将爆发,君主们的末日必将来临。诗人在《洪水》(1847)里预言:“旧世界里将有洪水泛滥”,“它在怒吼、暴涨”。那些可怜的“国王”,“都要葬身波澜”。诗人在许多诗篇中号召“你们手拉着手吧,各国人民结成神圣的同盟”,争取民主自由和解放。贝朗瑞歌谣风格表现为适用丰富多采的手法,巧妙多变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同样是写拿破仑的题材,有的用假托,有的则用谈心方式;有时是叙述往事,表达不同时期诗人对拿破仑的态度,使读者毫无雷同之感。贝朗瑞歌谣的语言易懂,但又不表现出浅薄,简洁而不简陋。韵律明快动听,口语化的语言,流畅自然,富于乐感,洋溢着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风格。贝朗瑞在法国诗坛上,的确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后期浪漫主义的新发展
1830年后,浪漫主义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后期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把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使两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就不免形成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现实主义因素的渗透,使其更具批判性。
1。浪漫主义文学的泰斗——雨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伟大旗手,杰出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浪漫主义文家的泰斗,雨果称雄于整个十九世纪。
雨果是一位心灵向世界开放的作家,他有着炽热的民族灵魂,广阔的文学天地,开拓的精神视野,可贵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法兰西民族生活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那种除他之外、别人不可能具备的力量、气势和风度。像长风出谷,大川决口似的令人慑报。而兀立在他所有作品之上的则是他本人的精神形象,又是那样的热烈、坦率和豪迈。他的人格、风采、胸怀、情愫,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雨果从十四岁开始写诗,直到八十三岁逝世,从未间断过他的写作。他一生写下了各类作品达七十九部之多。无论在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巴尔扎克曾满怀激情地说:“他的名字是一面旗帜,他的作品是一种学说的表现,而本人又是一位至尊。”
作为诗人,雨果一生写下了二十六部诗集。他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直没有脱离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没有违背社会进步的潮流。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专制暴政的憎恨,对社会不正义的抗议,构成了他创作中高昂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调。他的代表作《东方吟》(1829)、《赞美诗》(1831)、《惩罚集》(1853)和《凶年集》(1875)等,就是最形象的说明。
《惩罚集》充满了革命的气势,素以巨大的战斗力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诗集以拿破仑第三政变为中心题材,对拿破仑第三扼杀共和,背信弃义,作了辛辣的讽刺和诙谐的詈骂,表达了对政变中广大受难者的同情和蒙受耻辱的法兰西民族的悲愤,以及正义终将抬头,光明一定到来的乐观的信念。读者从《最后的话》中听到: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假若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第十名,一旦只剩下一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
就不能不对诗人的这种誓死不妥协的坚贞而肃然起敬。
除了社会政治的主题外,雨果还写了不少的抒情诗。发表于1856年的《静观集》,概括了作者从1830~1855这二十五年间的思想感情,在此诗集里,既有描写民生疾苦的社会诗(《忧郁之神》),又有歌咏柔情脉脉的恋情诗(《来一支看不见的芦管》)、有探索宇宙人生之类的哲理诗(《阴影巨嘴的启示》)、有记述童年往事的家庭诗(《弗伊杨丁故宅纪事》)、也有士女云集、春意盎然的华宴诗 (《戴勒兹家里的宴会》)以及为浪漫主义辩护的论战诗(《对一份控诉状的答辩》)等等。值得一提的,雨果的哲理诗既没有悲欢、阴暗的灰色情调,也没有沾染同时代浪漫派诗人“世纪病”的忧郁和孤独。在家庭诗里,雨果则是这个家庭的“好家长,好父亲”。一幅阖家和睦、家庭欢乐的图画映入读者眼中。特别是悼念其大女儿莱奥波尔迪娜的篇章《赠维勒基野》,痛定思痛,感人至深。被视为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雨果还是一位杰出的史诗诗人。从1859年起,他开始发表《历代传说》(共三卷)。诗人力图从神话、传说、历史中再现人类的发展过程,阐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学观点。史诗以巨大历史画幅,展现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性和造型美,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诗篇的结构和故事情节,组织极为严密。史诗在雨果诗歌创作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也是法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
一般而言,形象丰富是雨果诗歌的一大艺术特点: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用连续的诗行来丰富一个形象,抒发一种情思,以造成色彩缤纷的场面,反复吟咏的旋律,感情奔放的气势。从意境上看,雨果的诗像一幅奇丽的画卷。就形象的细节而言,雨果的诗以严格的准确性见长。在起承转合,布局谋篇上,雨果也独具匠心。他的诗,脉络清晰,结构谨严。叙事不落平板,力求富于戏剧性。在诗歌形式上,雨果的诗,词汇非常丰富,锤字炼句,又很注重音乐效果。总之,他的诗,不仅诗情画意,而且都具有优美的诗韵。真可谓是不露雕琢之痕,达炉火纯青之境。
作为小说家,雨果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岁月里,共创作了二十部小说。人道主义这条红线,一直贯穿于他小说创作的始终。雨果真不愧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崇高的理想,雄浑的气势,浪漫主义的激情,五光十色的画面,构成了雨果小说的主要风采。
《巴黎圣母院》(1831)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作品。它以十五世纪巴黎圣母院为背景,中心情节是克罗德付主教迫害吉卜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