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载枥怒火冲天,他昔日身为臣子,跪过皇帝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皇帝这般嘲讽他,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遂大骂道:“活捉皇帝,今日我定要她跪下求饶!”
皇帝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震得那些燕军不敢上前,平日里都念着“忠君报国”四字,如今天子就在眼前,他们实在没那个胆量下手,怕真的遭天谴啊。朱载枥恼怒不已,一刀砍死一个后退的士卒,骂道:“你们谁敢后退,定斩不饶!”
那些士兵这才哆哆嗦嗦地执起手中的刀,上前对付皇帝,眼见着要拿住皇帝,却听得一阵马蹄之声震天动地而来,侦查的士兵急急跑来,跪地哆嗦道:“报正东五里处有大量骑兵赶来”
朱载枥一惊,朝东方眺望,果见黑压压的一片,奔涌而来,大大的“傅”字军旗在风中飘荡。他又一想,莫不是朝廷故技重施,又来虚张声势。朱载枥前次吃了亏,这次便谨慎许多,镇定下来,令人再探消息。
不过片刻,又有侦察兵慌慌张张得跑来,禀道:“世子爷,那队伍只见头儿,不见尾儿,只怕真是朝廷援军到了,咱们再不撤军就晚了!”
朱载枥心下一沉,这好不容易到手的胜利,难不成又要跑了?他心怒难平,又想傅友德远在云州,怎么可能如此快就赶到京师,他一时难以置信,又狠狠道:“捉下皇帝再走!”
襄王在城上自看得到“傅”字军旗,一时喜不自禁,大喊道:“朝廷援军到了!”又率领残余将士,下城营救皇帝。
燕军士卒吓得纷纷逃跑,不敢再战,战局一时逆转。骑兵行军速度快,不过半刻钟,就听得杀声冲天,襄王又带人护着皇帝,一时难以得手,朱载枥此时不愿信也得信了,他慌忙下令鸣金收兵,打马向北奔去。
而最快奔赴赶来的援军,正是由傅元翎、顾北亭率领的骑兵,他二人一下马,便纷纷跪地,对皇帝拜道:“臣等救驾来迟,还请皇上赎罪!”
皇帝身上挨了数刀,不过凭着一股毅力强撑着,待敌军一退,她便有些支持不住。她强撑着身子,看着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战场,残破不堪的城墙,还有被鲜血染红的洛水,最后抬眼看着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微微一笑,“你们终于来了。”
话音一落,竟是身子一歪,昏死过去了,众人忙接住皇帝,惊呼道:“皇上!”
皇帝被送回宫中医治自不待言,却说这援军是从何而来?原来当日顾北亭劝说傅友德无果后,傅元翎为营救皇帝,便伪造圣旨,假传傅后之令,令傅友德亲率大军回京。大军行了十余日,傅友德又收到了傅后的亲笔军令,逼问之下,才知傅元翎伪造了圣旨,一时惊怒不已。通过傅后军令,傅友德也知京城情况不妙,傅元翎虽假传了圣旨,也算立了一功,便先不予追究,令他与顾北亭率领骑兵快马加鞭,先赶回京城救急。这么一番折腾,总算赶到了危机关头,护得京师安危。
京城之围解除后,傅友德又亲率大军,追击燕军,亲自捉拿了燕王世子朱载枥。燕王则率领一众残余兵力,逃往幽州老巢,朝廷自然不会放过燕王,立即集结二十万大军,由傅友德统领,直抵燕王老巢。
北平,燕王府中,原还是虎虎生威的燕王,不过一年,竟老了十岁,头发花白、老态龙钟。他坐在承元殿的宝座上,手上拿着一柄宝剑,喃喃自语道:“父皇,当日您赠我宝剑,上斩昏君,下除奸臣,朱璟父子昏庸无能,何以稳坐江山?”
“您不该,不该,许我储君之位,给了我希望,又亲手毁了它!”
燕王忽得站起身来,眼里闪过一丝狠厉,抽出配剑,朝着放在案前的宝剑劈去,哐当,火星四射,燕王手中的佩剑断裂成两半,而案上的宝剑竟是纹丝不动。他一时大笑不止,直呼,“天意,天意!”
殿外薛平多次求见燕王都被挡了下来,如今北平已被朝廷团团围住,而燕王竟把自己关在屋内,谁也不见。薛平焦急不已,最终不顾一切地闯进殿内,对着燕王跪拜道:“王爷,您振作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延丹汗早前答应我们出兵中原,如今只要我们遣使求援,与他们来个里应外合,定可再杀回京师!”
燕王却置若罔闻,说道:“你们该走的,就走吧,日后隐姓埋名,再不许踏足朝堂。”
薛平急道:“王爷!”他还要再劝,却听燕王道:“我朱珷虽痛恨朱璟父子,但绝不引外寇入关,将祖宗基业送于鞑子之手!”
燕王疲惫地闭了眼,不再多言,下令薛平退下,又召来管家赵伯,吩咐道:“你派人放出郡主与中山郡王,打开城门,奉上降表,就说是郡主大义灭亲,引兵入城的。”
赵管家心下一惊,忍着泪跪下领命,如今败局已定,要想保住燕王血脉,必须如此。他连夜到幽禁朱凌月的别院,接出二人,待他们再返回王府时,却见承天殿火光冲天,下人们奔相呼告,“走水了,走水了”
康嘉十一年七月,燕王珷自焚于北平燕王府,燕王之女常山郡主大义灭亲,携幼弟打开城门,引兵入城,跪迎镇国大将军傅友德,并奉上降表。
燕王死后,宁、肃二王扔负隅顽抗,抵抗朝廷,直到康嘉十二年三月肃王玮为定远侯沐晟所擒,五月,宁州陷落,宁王瓒自杀身亡。至此,历时近二载的三王之乱才完全平息下去。三王之乱,遍及全国六州三十余府,祸及天下,据明史圣祖本纪载:“燕、宁、肃三藩叛乱之时,中原丧乱,百姓流离,兵祸所及之处,十室九空。”
第61章 后记()
第一部终于完成了,一年多了,这部被我删删改改,好一番折腾,虽不知当初怎么有勇气,在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情况下,能重头修改。至今,我都不敢想象,若再让我来一次,也绝没有那个勇气了。
先说说写文的历程吧。故事大体框架早已成型,趁空闲之余打了几万的稿子,一冲动就发了。大概越写到后面,越觉得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当初太过仓促,文笔稚嫩,情节幼稚,于是再四五十章的时候就动了修文的念头。纠结了很久,一个声音告诉了,就这样吧,再写个几万字就差不多完结了,何必折腾,另一个声音却又告诉我,改,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东西怎么能给别人看?所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重新修文。虽然修改后,仍然有很多问题,但基本上文句没有太大的错误,内容上也大体符合逻辑了,至于什么剧情与文笔,就暂不追求了。我并非中文出生,本身既不擅长也不追求文词优美,平常读书,也多喜简练文风,所以文笔就很枯燥了。
记得业师引用邓广铭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你写的文章中,如果删掉其中一句话,不影响文意,那么这句话就是多余的。我深以为然,这应当就是所谓的“不能增减一字”吧。当然,我写这篇只是游戏之作,谈不上深思熟虑,更别说再三斟酌这类字眼了,不过应付自己,但求无大错而已。
在修文过程中,大概有不少读者因此弃文,我感到很遗憾,但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依旧坚持追文的读者们,这些人应该是我能够坚持继续更文的动力。说实话,写一篇并非易事,尤其是古文,从中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虽然说是架空文,但我也想力求附和实际,十分不喜打着架空文的旗号,就胡编乱造,把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归咎于架空二字。这篇中,有关的服饰、医药、官职、兵制、内庭制度,还有一系列的权谋朝斗,写起来颇为费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很多时候,也感到精疲力竭。因为平时还有大量的学习上,或者工作上的事要忙,所以更文速度是越来越慢,也忘大家体谅。
其次说说为何选明朝作为大背景。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很喜欢明朝,才选明朝。相反,我非常不喜欢明朝,论起来,明代疆域不及汉唐,文化不及赵宋,政治上也无突出的作为,更何况还有各种文字狱等等。当时写也想过用唐朝的大背景,毕竟我对于唐史的了解比明史多,但最终还是作罢。因为明朝后期已经跨入西方的近代了,这就比较对我的胃口了。此文或许会提到一些舶来品,朝代太前的话,感觉很别扭,虽然都是架空,但还是不希望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前文已提,本人略有些考据癖,即使写也不喜不切实际的情节,这样便是对历史或其它知识的不尊重。所以,面对我一窍不通的中医,在行文中也尽量做到符合实际,为此也花了大量的精力翻阅医书,使用各种医学类数据库。其次,明朝的服饰记载比较详实,样式也比较附和我的审美,写起来方便一点。汉唐的生活方式,与后世差异太大,选择明朝更接地气一点。当然,这只是本文的设计,有可能下次开古文,我会改大背景,曾经也构思过一个唐初背景的故事,当然,精力有限,再开坑儿遥遥无期
另外关于第一部的内容。第一部主要讲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围绕朝廷削蕃来展开,其中也少量涉及皇权与将相之间的明争暗斗,但最主要的还是写朝廷与藩王间的权力角逐。相信大家对于藩王作乱这一现象并不陌生,从汉之七国、晋之八王,到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藩王叛乱的典型事件。很显然,这篇正是代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又稍加改动了一点,毕竟如果完全按照明史写,皇帝是很难平定叛乱的。从我了解这段历史以来,都对燕王叛乱一直持消极态度,当然,燕王自有苦衷,建文登基后的步步紧逼,激起了燕王的反叛。但在情感上,或者理智上,我都对为己野心、权欲而挑起内战怀有深深的不满,不管他是否有苦衷,毕竟一旦打仗,牵扯到的就不仅仅是私人恩怨,而是万千普通人的性命。所以编写这段故事时,我自然将燕王写成了失败的一方。
当然,从历史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