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逐渐用来标志某一类的东西,具有概括的作用,这时它就真正具有了词的意义。当用词来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或区别开来的时候,词就不只巩固儿童的经验,也丰富他的经验,给予他以从客观事物引起的直接印象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由词所给予儿童的东西,总是直接和个体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有关客观事物的直接印象相联系的。
人掌握了语言以后,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借语言来进行。
人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解释,掌握他在直接经验中从来没有
117
·211·普通心理学
遇到过的东西。但是这也只是在这些知识同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某些事物的直接印象联系起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例如,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景物各殊,从未到过西南边疆的人,也能够将词所传递给他的东西同他已有的在直接印象基础上形成的概括联系起来,如同“壮丽的高峰”
,“长年的积雪”
,“蜿蜒的河流”
,“富饶的草原”等等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有关祖国西南边疆的大致图景。在这里,区别只是词所传授的东西和个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印象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它的词的中介来实现的。
在掌握抽象概念的情况下,概念同人所感知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往往要通过许多其它的概念,才能在复杂的思惟过程中建立起来。但这种联系是必然存在的,否则概念就不反映它所应当反映的客观现实,变成没有意义的,也就不能成为概念。
由此可见,人对现实的有意识的反映,始终是人从现实事物获得的直接印象同他所掌握的由社会经验形成的知识、概念、思想相互联系的产物,而不是二者之一的作用的结果。
而且在这种复杂的联系中,人的直接印象的经验是主要的、基本的东西。
这不仅表现在人掌握社会已形成的知识、概念、思想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直接印象,而且表现在人掌握别人所传授的东西的可能性以及他如何掌握这些东西,都取决于个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直接经验。
人在同别人交际时所遇到的知识、概念、思想,如果同他的直接经验相符合,就容易为他所掌握,如果同他的直接经验相矛盾,那么这些知识、概念、思想即使由于同已掌握
118
普通心理学·311·
的其它概念相联系而可以被理解,它们对这个人来讲仍然是格格不入的,没有力量的,不能真正被他掌握。社会形成的知识、概念、思想只是当它们在人的实践经验中找到了掌握和巩固它们的基础时,才可能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推动力。
人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和人的意识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意识对具体生活条件、社会存在的依存性上。社会环境给人以不断的影响,使人产生有关的直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相应的意识也就产生了。
意识并不自发地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即在个体直接经验同人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结合的情况下产生;它也不是径直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立即产生,而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但是总的说来,它是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有联系的。因此,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意识也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结合教育的影响,人们就形成共产主义的精神面貌,产生共产主义意识。
在这里,具体表现了人的有意识反映的一般规律:人的意识归根到底决定于他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决定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际生活。
119
·411·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感 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感觉。
人借助于感觉,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
感觉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躯体的运动和位置、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就这个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它,人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他而存在的客观世界。
“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①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作用于脑而产生的。
“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
②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它一方面属于主体,是在主体中产生的,同时,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感觉
①《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9页。
②同前书,第44-45页。
120
普通心理学·511·
中的主观形象是客观世界的模写。
“不容争辩,模写决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模写定要而且必然是以‘被模写’的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
①
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而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模写。这是对于感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在关于感觉的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唯物主义跟唯心主义观点进行着长期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关于客观世界与通过感觉而获得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唯心的唯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自理念。理性的东西是可靠的,感性的经验的东西是不可靠的。主张不通过感性的认识就可以获得理性的认识。
“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②
我国哲学史上也早已出现有关认识来源的争论。例如老子就有唯理论的主张。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四十七章)。而墨家则主张经验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通过五官;抽象知识的获得,来自长期实践的概括,即所谓
①同前书,第2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89页。
121
·611·普通心理学
“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
(《墨经·经下》)。
在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流派中,也有唯心主义的学派。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有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总和(贝克莱、休谟、马赫)。除了人的感觉,他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不承认感觉是物质世界所引起的,从而也就无视物质世界的存在。不可知论者从二元论的立场出发,承认有客观世界,但认为人的感觉只是外界事物的记号或符号,人的感觉不决定于客观世界。
唯心的哲学观点反映在感觉生理心理学上就是缪勒(J.Mul-ler)的“神经特殊能力说”和黑尔姆霍兹(H.Helmholtz)的“符号论”。
缪勒提出这种理论是从以下事实出发的:每一感觉器官都以严格确定的感觉来反应各种刺激的作用。例如,眼只以光感觉来反应光、电流和打击时的机械刺激的作用。其它感觉也是这样。因此,同一刺激物(例如电流)作用于不同感觉器官便引起不同的感觉(作用于眼便引起光感觉,作用于听觉器官便引起声音的感觉等)。
缪勒认为,这些事实的基础是:每一感觉器官在任何一种刺激物作用于它的时候,都解放出一种该感觉器官所特有的特殊能量。因此,他认为“我们感官知觉的直接对象只是在神经内引起而被神经自身或感觉中枢认为感觉的特种状态。”而黑尔姆霍兹则主张:“我们的感觉的质表示光或热,声音或气味等等,并不依赖于感知了的外间对象,而是依赖于传导感觉的感觉神经。”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严厉地批判
122
普通心理学·711·
了这种怀疑我们的感官的报告的说法。他认定感觉是客观的模写。谢切诺夫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利用当时生理学所能积累的知识在《印象与现实》一文中论证了“未知的外在物体或自然物体,与它在意识中的光学形象是相似的。”
①现代感官生理心理学的无数成就也证明着同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人的实践,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的实践,证明着人的认识、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可靠的模写。
缪勒和黑尔姆霍兹从错误解释某些科学事实出发,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些科学事实主要是有关感觉器官专门化的事实。对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只有一种,感官对适宜刺激具有最大的感受能力(如可见光对眼睛)。
另外一些刺激(如压力、电流)
,虽然也可以引起光感觉,但这种感觉是粗糙的,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被感觉到。也有些刺激根本不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的感觉反应(如气味对眼睛)
,对这一感觉器官说来,这些刺激都是不适宜刺激。这种不同感官各自适宜于接受特定的专门刺激现象,叫做感觉器官的专门化现象。
感觉器官的专门化和各种感觉的发展,是分析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分化,并趋于完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