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解一个对象或一个现象,所指的不是别的,而是形成关于它们的概念。”
①理解和概念的形成、掌握与运用,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受制约的条件是大致相同的。
心理学上通常按理解情况的不同和理解深入程度的不同,分成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理解。
前者如对言语的理解,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对某些专门学科的理解等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言语的理解,将在言语一章中讨论。理解的水平不同,有些理解在基本形式上是和认知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把对象归入某一范畴,把特殊事例归入某一概念,回答“这是什么?”等等。在另一些场合,理解就包括了解新现象的原因和这个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回答“为什么这样?”。理解往往还要阐明事物的逻辑依据,从中得出所要了解的东西,例如对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理解就是如此。
理解可以是直接的,即直接的理解。它是在瞬息之间立刻实现的,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惟过程,与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对已经熟知的词和句子,对已经熟知的现象、动作和人的行动,都是这样来理解的。
理解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间接的理解。它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间接的理解总是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总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向
①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22页。
305
·003·普通心理学
明确的、清楚的和分化的理解过渡。
第四节 判断和推理
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个思惟形式是互相联系的。概念的形成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判断推理过程,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关系,而判断的获得通常需要通过推理。分析和综合过程是人们运用这些思惟形式进行思惟的基础。
可以把判断主要分成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直接判断是感知形式的,并不参与复杂的思惟活动。直接判断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一定的动作来表达。例如给受试者看强弱不同的光刺激,要求受试者口头报告光强光弱的判断结果,也可以要求受试者按光的强弱不同,而按不同的电键。在直接判断的过程中,总是改变刺激的序列,要求受试者给予级量的判定。
例如有频率为100、200、300、400、500赫的声音,要求受试者判断从最低的声音到最高的声音的数量差异。实验中可以1代表最低的声音(100赫)
,以5代表最高的声音。实验并不总是要求刺激的数目和级量的数目相等。有些实验中可以有7个刺激,但允许受试者定9种级量,或者相反。
在进行这种判断时,受试者必须进行比较。有时这种比较是对当前的刺激进行的(例如两个光同时出现,比较它们的强弱)。这种判断叫做相对判断。有时,被比较的标准刺激并不在目前,而是依靠记忆中的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06
普通心理学·103·
(例如不用尺而对长度作出估量)
,这种判断叫做绝对判断。
相对判断和绝对判断都是感知形式的判断。
实验表明,直接判断中常出现向中倾向,即受试者倾向于作中等级量的判断,而较少作两极端级量的判断。例如要求受试者估计手臂移动的宽度(10—70毫米)时。
以35毫米为中间点,超过35毫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少估,而小于35毫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多估。
多次进行判断的时候,对同一刺激的判断结果不是每次都一样,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间级量的刺激。由于习惯的影响,受试者时常倾向于作某些级量的判断(例如百分制中有些人喜欢用95、90、85等逢五逢十的级量)。
进行直接判断需要一定的时间,受试者对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也会有不同的坚信程度。当差别很细微,判断的困难程度增加的时候,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都会增加,与此同时,受试者对判断的信心也会降低。
间接判断反映对象的联系和关系。对象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在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等方面,其中制约思惟过程的基本关系是事物的因果关系。现在就以因果关系的判断说明间接判断的一些特点。
因果关系的掌握首先依赖于人的活动。
“由于人类底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底基础。”
①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是由叙述过渡到解释。在解释对象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出来的是外在的原因,然后,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和
①恩格斯:《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77—78页。
307
·203·普通心理学
提高,才能从外在的、直接感受的东西中区分出内在的、隐蔽的原因。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进行一系列儿童关于因果关系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其中之一是考察儿童对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的判断。实验中给儿童一个木线轴、一个回纹针、一根缝衣针。把每样东西都放到水里,看它们是浮还是沉,然后问儿童浮或沉的原因。年幼的儿童(5—6岁)是从外因判断的,线轴比较大,因此他们认为较大的容易浮。年纪较大的儿童(6—8岁)才能判断轻的能浮,但他们仍不了解同体积的水比同体积能浮的东西重,因此,未能解决针为什么当针孔未沾水时能浮起来。
到最后阶段,儿童才能从本质上作出物体浮沉的因果判断。
学习在掌握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重大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从掌握多因一果的关系,逐步学会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以及因果互换,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关系的分析。
间接判断的掌握通常经过推理。上述许多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实质上要求受试者具有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归纳过程而形成概念。关于演绎推理的专门研究表明,它的进行受许多条件的影响。
例如,课题的性质影响演绎推理的正确性。有人分别用熟悉的文字,不熟悉的专门名词、字母编写命题,对受试者进行测验,结果表明:用受试者熟悉的文字编成的命题最容易获得正确的推理。同时,在三段推理中如果逻辑推理与生活实际矛盾,会导致推理的错误。
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在推论过程的逐渐压缩。随着推理能力的发展,一些牢记了的“符合于规则”的判断被忽略。因此,在三段推理中,大前提常常没有被意识
308
普通心理学·303·
表17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和实际推理的对照表应有的逻辑推理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推理一名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推理1.天平一边是杯,另一、水银体积为32cm3。甲、应当求出水银的一边是砝码(45二、水银+杯=砝码。重量。
克)。三、水银少加些,就会不等(?)乙、13.6×32=435.2.杯+水银=砝码。四、已知:水银体积为32cm3。2克。
3.因此,杯+水银=五、玻璃杯。相等(?)丙、因此,杯重为450450克。六、需要确定水银的重量。克-435.2克=4.因此,杯重=450七、水银体积×比重。14.8克。
克-水银。八、水银比重为13.6。
5.因此,需要确定水九、水银重435.2克。
银的重量。十、杯+水银=450克。
6.水银的重量未知,十一、杯重=450克-435.2但其体积已知。克=14.8克。
7.要从水银的体积和比重求水银的重量。
8.为此要以比重×体积。
9.水银体积为32cm3。
10.水银的比重为13.6。
11.因此,水银重为13.6×32=435.2克。
12.因此,玻璃杯重为450克-435.2克=14.8克。
309
·403·普通心理学
到。压缩了的推理促进了思惟过程进行的速度。这种推理方式在青年初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的推理中占优势。
举一个实验记录来说明这种压缩的推理过程。
给学生的问题是:“在天平的一边有一个玻璃杯。
另一边是重450克的砝码。
向玻璃杯中加上水银,天平平衡时所加水银的容积为32立方厘米。求玻璃杯的重量“。
解决这个问题应有的逻辑步骤和一名六年级学生及一名八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对照如表17。
从表中可见,六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比较缓慢、反复并带有错误;但八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是大大压缩了的,只通过两步,就得出结论,被压缩了的正是他认为符合于规则的判断。
第五节 解决问题的思惟过程
思惟过程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研究思惟过程。
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事实上包括记忆、学习、技能以及情绪、动机等许多环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是教育心理特别是学习心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惟心理学主要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环节。
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过程的分析研究,主要应用两种方法:(一)
分析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二)
分析实验室中受试者解决实验者给予的问题的过程。后者经常包括以动物为对象的比较性实验。此外,结合教育实践,还积累了相当大量的关于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资料。
310
普通心理学·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