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这些企业一般只是三、五万元资本的小企业。它多见于缫丝业、
服务业中的旅栈、金融业中的侨批业、交通运输业中的轮船公司等。值得一
提的是,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巧明火柴厂;美洲华侨黄
秉常于1890年在广州投资10万元创办了电灯公司;同年,在厦门出现了一
个2万元资本的茂发茶业行,以经营茶叶出口为业。尤其是1892年印尼华侨
张弼士在山东烟台投资300万银元,创办了张裕酿酒有限公司,在当时来看,
可算是一家大型工厂了。
… Page 31…
中外合资企业的由来
早期的中外合资企业,是资本主义侵略的产物。它发端于19世纪中叶,
并随着外资的扩展而发展。
在外资入侵之初,出现了华商附股于外资企业的活动,其中“合办”形
式的企业可算是最早类型的中外合资企业。例如:在工矿企业中,西方侵略
者对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投资活动,从19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1844—1846
年英国牧师斯密士同中国商人李云堂进行了最早的“合作”。1871年美商富
文在广州设立的厚益纱厂已有“华友”参加投资;1888年由五国商人“共同
出资”的上海机械轧花局,也得到华商的“赞助”和“督理”;不久,美商
伽士连又串通华商丁玉犀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新棉利轧花局。这些都是棉纺业
中最早的形式上的“合伙”经营。在缫丝工业方面,1861年外国在华设立的
第一个缫丝工厂中,据说就有中国合伙者。但确切地说,1877年成立的烟台
纩丝局,是德国的宝兴洋行利用华资创办的。从 1878年起至甲午战争前建立
的旗昌丝厂、公平丝厂、怡和丝厂、有恒洋行绸厂、纶昌丝厂、乾康丝厂、
信昌丝厂和瑞纶丝厂等大体上都是中外资本结合的产物。在外资最先入侵的
船舶修造工业中,早期也有华商集资附入。在80年代以后,大厂如上海的耶
松,小厂如香港的广泰都曾出现过华籍大股东;而 1893年建立的厦门机器公
司,是由华人集资而由英人经营的特殊型中外“结合”的企业。此外,其他
加工工业、轻工业等部门也均有中外“合伙”形式的工厂。又如,在航运业
中,早在50年代中期,上海美商琼记洋行就已吸收华商的投资,制造了第一
艘轮船“火箭”号;1860年美商花马太与华商李振玉等共同举办了一家清美
洋行,并购置了一艘“飞龙”号轮船,航行于上海—天津一线;长江航线上
的明轮汽船多是华洋商人合资置办的。再如,在银行业、保险业、码头堆栈、
房地产业中,华商的附股普遍采取“合办”的形式。1872年成立的华利银行
是合办银行的最初尝试;1890—1891年又相继设立了大东惠通和中华汇理两
家中外合办银行。甚至,在外资多次企图取得开采权而终未能得逞的采矿业
中,也出现了中外“合股”的形式。
… Page 32…
中国古代货币计量单位的由来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即一种海生的贝壳。贝以“朋”为单位。
一朋就是一串,这是最原始的货币单位。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天然海贝来
源不足,人们开始使用仿制的石贝、骨贝。继而用铜来铸造,造的样子也模
仿贝,叫做铜贝。铜贝当然不能再以朋为单位,因为铜是金属货币单位,而
金属货币的度量以重量较为准确,重量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人们发现粮
食种子的大小比较统一、均匀,便拿一定数量的谷物种子作为货币重量的计
量标准。 《准南子·天文训》中说:“古之度量轻重……十二粟而当一分,
十二分当一株,十二殊当半两……十六两为一斤”。一铢相当于144粒 (小
米)的重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已经算是相当“精密”了。后来,货
币由金属块发展成为铸币,仍然沿用了以重量为名称的办法,如三铢钱、五
铢钱、半两钱等等。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开始改称“宝”,直到清末。
… Page 33…
中国商法的由来
在20世纪初,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先后采取一系列的奖励工商实
业的政策。最为显著的有二:一是劝业商会,以“联络商情”;二是制定《商
律》,以确定商人之权力。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
来是“诸法合体”,不存在任何专门的商法。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的《商
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商法。 《商律》是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两部分组成。《商人通例》共9条,其内容是规定了经商的身份及经商权力。
《公司律》共计131条,其内容规定了贸易公司的组织形式、创办的方法以
及经常管理的方法等诸事宜。 《商律》在当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要求。
… Page 34…
百货店的由来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爱私访的人,常以不同装扮到城镇农村私访。有
一次,他打扮成一个庄稼人,来到江南一个小镇私访。街上有卖有买,吵吵
嚷嚷,热闹非常,他信步来到街中心抬头一看,有家店铺,招牌是“万货全”。
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个究竟,是不是万货全,于是就进了
铺子。货架上的货是挺全的,摆的看的,穿的戴的,吃的用的都有。乾隆沿
柜台走了两遍,对小伙计说:“我买把粪杈子。”小伙计连忙拿了几把往柜
台上一放说:“老客随意挑选。”乾隆边摇头边说:“我要的是金粪杈子。”
这下小伙计愣了,定了定神才说:“老客等一下!”
小伙转身回到柜房对掌柜的说:前面有位老客要买金粪杈子。掌柜听了
连忙来到前面,定睛一看,这人不像庄稼人,他急忙赔笑说:“这金粪杈小
店确实没有。”乾隆说:“你不是万货全吗?”掌柜的一听明白了,让小伙
计快把招牌摘了,然后低头哈腰地说:“那就请这位老客给起个字号。”乾
隆说:“叫‘百货全’吧!”于是这家“万货全”就改成“百货全”了。
以后,掌柜的听说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访,来过这个小镇,这才认定买金
粪杈子是乾隆。他对子孙说:“买卖再大,货再全,只能叫百货全,口气不
能大了!”打那以后,商店只有叫百货店的而无万货店的。
… Page 35…
典当的由来
典当亦称当铺或称质库,是专门收取抵押品以获利润的行业。典当源于
我国南宋寺院的僧库。南宋陆游《老字庵笔记》卷10载:“今僧库辄作质库
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余按梁甄彬以束葶于长沙寺库质钱,则此事
由来甚久。庸僧所为,古今一撰,可设法严绝之。”南梁朝甄彬到长沙守质
钱之事见于 《南史·甄彬传》。此外,《南齐书·褚澄传》也有类似记载:
“只渊薨,澄以钱万一千,就招提寺赎太祖所赐渊白貂坐褥。”典当何以和
寺院有关?大概是南朝历代帝王大都信佛,给寺院的赏赐甚高,寺院经济发
达,僧侣地主成为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之一。寺院所有的财富除供他们挥霍外,
更用于放债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规模巨大,往往成为南北商人贸易场所。商
人一时资金周转不灵,将货物抵押给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贷,久而久之,寺
院“僧库辄作质库取利”,典当由此产生。
… Page 36…
集市的由来
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周代更加发展。《周易》上有“日
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
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
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据 《五杂俎说》:岭南之市谓之虚,言
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阂也。阂者,疟也,言间日一作也。
山东人谓之集。”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这都是每天
的、间日的或十天、或半月的经常性的集市,因此也叫常集。此外,还有特
殊形式的集市,像流行在各地的一年一度的庙市 (也叫庙会)、春季举行的
香市等。
… Page 37…
农村赶陆的由来
我国农村有赶集的习俗。江南地区还把上集市称为“赶陆”或“上陆”。
那么集市为什么称做“陆”呢?原来,我国古代以“日中为市”,进行
物物交换,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余缺难以调剂,而且交换时没有统
一的标准和合理的比例,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定期的
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
汉朝初年,有两位著名的政治家陆贾和陈平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明令
规定各个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为集市日期,集市
上设有公证人喝价评议,而且形成了牙行一类的拍板成交的原始贸易市场。
后来,随着货币的流通,不再物物交换了。但是,适合农村特点的贸易集市
却保留至今,盛行不衰。
古代,靠集市贸易的行商们为了纪念陆贾、陈平,奉他们二位为行业的
祖师爷,在同行公所里供奉他们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