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手!”方回厉声喝止了此人。
“大人,这人对您如此无礼!”士卒红着眼眶道。
方大人爱民如子,朔城这几年年景不好,地里的庄稼歉收,而朝廷又不断加税,若不是方太守开仓赈济,又求得上面开恩缓交租税,恐怕朔城大半的人都要饿死在去年的冬天。
然而这么好的大人,现在却被一个小辈威胁,还要写屈辱的降书,这让他如何接受!
士卒抬手一抹眼睛,大声道:“我愿为大人守城而死,大人莫要受此屈辱!”
方太守看了这士卒一眼,冷声道:“你死了你老父老母怎么办?你妻子怎么办?你刚满月的孩子怎么办?”
这话一出,刚刚还义愤填膺的士卒哑了嗓。他可以为方太守战死,但他的父母妻儿怎么办?
更何况,他刚刚听到这年轻文士可是在用一城人的性命做威胁,若是他们死守,一旦城破,这些名为义军,实则反贼的匪兵们会不会在城中烧杀抢掠?他的父母妻儿在这乱军之中如何自保?!
方太守见这士卒憋红了眼,叹了口气,缓和了语气道:“休要一时意气用事。”
谁人无父母,谁人无子女。
他殚精竭虑,不惜弃了自身名节,不过是想换一城百姓平安
第141章()
顾昌明回营之时;夕阳还未落山。
他果然如同之前承诺的那样,带回了朔城太守的降书。
徐钊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便要大摆庆功宴。在顾昌明的极力拦阻之下,才作罢。
顾昌明道:“等完全接收朔城后再庆祝不迟。”
徐钊表面上笑着答应;实际上一转过身;脸色就沉了下来。
等顾昌明告退,帐中只有徐钊和燕凉二人之时,徐钊一掌拍向案几;案几上顿时裂出了一道巨大的口子,几乎从中间断开。
“他还知道什么事尊卑么?!”徐钊低吼道;“擅自决定免去朔城三年赋税;他到底有没有将我这个主公放在眼里!”
燕凉在一旁劝道;“主公何必动怒;顾昌明到底年纪轻;有些不知轻重也正常,更何况他现在还有着劝降朔城的功绩;主公看在这上面;暂且忍让几分吧。”
“忍让如此竖子?!”徐钊听罢更加怒不可遏;“我不治他自作主张之罪已经是对他宽容至极;倒是让他居功自傲!刚刚竟然还敢反驳我的话!他这是要做什么?!想自己做盟主是吗?!”
徐钊止不住怒火;在帐中大发雷霆。燕凉站在一旁静静看着,直到徐钊发完怒自己平静下来。
燕凉倒了一杯茶水;递到徐钊手边。
徐钊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还是燕先生谦逊有礼;善解人意,”徐钊道,“这才是圣人所说的谦谦君子。”
燕凉只是垂眸轻笑,并不答话。
半晌之后,等徐钊情绪彻底平复,燕凉才缓缓开口道:“关于朔城,主公打算如何处置?”
“这朔城太守倒也有意思,别人归降的条件都是高官厚禄,他到好,要免三年赋税。”徐钊道,“若不是顾昌明自作主张,我倒不在乎这三年赋税,但现在么”
徐钊冷笑道:“这朔城到我手中,还不是想如何便如何!”
燕凉闻言,却微微摇头:“主公此言差矣。”
徐钊被反驳,却也不生气,反倒是笑了:“先生莫不是担心我会意气用事,屠了朔城?”
燕凉看徐钊的神色片刻,面露恍然之色,“倒是我小觑主公了。主公雄才伟略,怎会为逞一时之快而耽误大业。”
徐钊闻言哈哈大笑:“原来竟还有燕先生猜错的时候。”
燕凉笑着摇头道:“人非圣贤,我自然也有算错的时候,还望到时候主公多加提点,不要让我犯下大错。”
徐钊又是一通大笑。
这次之后徐钊终于心情舒畅了起来,他对着燕凉一笑,说出的话却阴冷刺骨:“不着急,时间还长得很,总有机会”
顾昌明回到帐中,心情难得一见的好了起来。
这是他自从燕凉来到徐钊麾下之后,心中一直存着一团郁气,在知道是苏洮想出攻下东磨关的计策之后,顾昌明更是郁结于心。
现在,他终于靠着自己的能力建立了实打实的功绩。
朔城虽然不如东磨关,但这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再者他与苏洮决一胜负的地方是中峡关,东磨关是他思虑不周,疏忽了,但中峡关上,他可不会再输!
而徐钊经此一事之后,应是更加重视于他。
这样以来,无论是苏洮那里,还是燕凉那里,他顾昌明都不会再处于劣势。
顾昌明想到这里,顿时觉得笼罩自己心头数月的阴霾都散了一半。
他静坐在帐中喝茶,脸上难得带了些笑容。
书童阿青侍立一旁,见到顾昌明心情好,心中也不由落下一块大石。
这些日子以来,他看着公子一直郁郁不得志,心中也替公子不平。
明明公子有着不属于任何人的才华,只是因为不得施展,这才名声不显。
然而徐盟主却是个好名之人,栖云山人燕凉声名在外,徐盟主便事事倚重,句句听从。而公子的劝谏,却只能得到一个敷衍的回复。
阿青因自身经历而十分早熟,看人待物虽然经验不足,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这徐盟主虽然势力强大,但并不值得公子追随左右。
只是这些话显然不合适他一个书童去说。
好在现在事情有了转机,公子连立两功,徐盟主明显重视起了公子。
只是,他还有一些事情想不大明白。
顾昌明看到自己的书童阿青低着头的站在一旁,然而视线却没什么焦距,这显然是在思考什么。
阿青虽然是顾昌明的书童,但顾昌明并不将阿青当做下人,反而经常为阿青解答一些问题。
这次,顾昌明也如往常一般,见阿青心有疑惑,便主动开口道:“有什么问题,不妨说出来。”
阿青听到顾昌明的声音,回过神来,先是为自己刚刚的心不在焉道歉,才开口问道:“公子,你在徐盟主那里立下军令状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对劝降朔城太守有了十足的把握?”
“孺子可教。”顾昌明听到阿青的话,缓缓露出一个笑来:“任何事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总可能有意料不到的意外。劝降朔城太守这件事也不例外。不过这件事我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却有八成。你猜猜看,我这八成把握凭借的是什么?”
阿青低头想了想,才道:“公子是方大人故友之子,也算是方大人的子侄,这样的关系可保公子性命无忧。但这不代表方大人一定会听公子劝说降了义军。”
“对。”顾昌明道,“私下里关系再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这关系也算不得什么。”
“我猜,”阿青低声道,“公子有八成把握劝降太守大人,使因为那封信吧。”
第142章()
阿青抿了抿嘴唇。
他虽然下意识觉得那封信不对劲;但是到底是哪里不对,他却说不出来。
顾昌明看着阿青为难的样子;开口道:“方大人虽然忠于陛下;但并不是迂腐之人;大战在即,他若是真想要表现自己绝不与反贼为伍的态度,干嘛不直接将信给盟主,反而要给我?”
阿青恍然大悟,的确如公子所说,单看方大人在灾荒之时自行开仓放粮的行为,就知道方大人并不是那种古板腐儒,那他在大战之前给身处敌方的;故友之子写信斥责,就显得非常奇怪了。
顾昌明品了口茶,慢慢道:“信的内容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这封信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告诉我,他想要与我联系。”
顾昌明:“可他若是想要死守朔城,又何必与我联系。”
“不过是想要讲条件罢了。”顾昌明垂下眼眸;“若是我们答应;方太守未必需要死守朔城。若是我们不答应,那必然会是一个鱼死网破的结局。而方太守之所以会写这封信给我;显然是并不愿真的鱼死网破;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没有好处。”
顾昌明说道这里;叹了口气:“若是只想要保全自身富贵荣华,那方大人像之前的那些人一样,等义军前来敞开城门便好,但他显然想要的不是这些。”
方回做出死守的姿态,更加上两场胜利,让他有了和义军谈条件的筹码。
顾昌明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阿青身处营中,自然听说了之后的事情。
朔城太守方回既不要高官也不要厚禄,要的只是不扰民和三年免税的承诺。
这些年天灾人祸,虽不说十室九空,百姓也活的十分艰难。而方太守要到的承诺起码可以保证朔城百姓免遭兵祸,更能得到三年休养生息。
这在其他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说别的,就说之前那些投降的郡县,虽然大部分官吏都保住了官位,但是官仓的粮食都被搬空,而百姓的要纳的税也一丝没有减少。
区别只是现在这些粮食不再交给朝廷,而是交给徐钊。
不过都是一样的重税,那交给朝廷还是交给义军,其实都没什么分别。
也不知道今年年景如何,阿青之前已经看到了卖儿卖女的人家了,若是年景不好,在这样的重税下,今年冬天不知道要有多少离子散,家破人亡。
阿青想到这些,低声说了一句:“方大人是个好人。”
“难得听到你说出这样的话,”顾昌明笑道,“不过方大人的确是个好人。”
要不然怎么会和他父亲成为好友。
只是他们到底各为其主,顾昌明站在徐钊一方,不得不以势压人,明知道方回是为了百姓,却也不得不以势压人,让方回将条件降到底线。
苏洮第一时间得知朔城降了的消息,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之前派出的探子得力,另一方也是因为徐钊那边根本就没有想要隐瞒。
顾昌明再次名声大振,他单骑闯朔城,劝降朔城太守的